孩子们的“奥林匹亚” Dulwich Kids’ Olympia: 采访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DSC_6942

采:马邦杰、王蕾 文:马邦杰 图: Dave PiXSTUDIO、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提供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岁的符峻玮来自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是校乒乓球队队员,言谈举止文雅得体,一脸稚气却掩饰不住炯炯有神的目光。

籍贯马来西亚的符峻玮练习乒乓球已有四年,一次失败的经历,让他与乒乓球结缘。

“我从小就跟父母在北京生活。8岁那年,我从北京回马来西亚度假,打乒乓球输给了表哥”,他回忆道,“这让我下定决心要打好乒乓球。尽管表哥比我大两岁,可是输给他我就是不服气。”

回到北京后,符峻玮拜师学艺,师从一位专业教练,开始苦练乒乓球。教练对他要求很严格,经常一个动作就要练习成百上千次。这一过程一度让符峻玮感觉很烦,但他会及时调整心态说服自己。

“刚开始练时,我不仅要重复技术动作,训练结束后还要做仰卧起坐等,比较枯燥。不过我觉得这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能打得更好。所以我会不断提醒自己‘坚持练习,才能更加优秀’。这样心情就会好很多。在掌握了动作之后尤其开心,苦尽甘来的感觉。”

如今,符峻玮已是所在年级的“乒乓高手”。不过他从没想过要成为职业选手。体育为他带来了快乐的生活方式,并不想赋予它任何功利色彩。“能快乐打球、快乐学习就特别好。”

采访正值德威首届“奥林匹亚节”,符峻玮打进了乒乓球半决赛,对手是16岁的李宇霆。李宇霆曾在北京某一普通小学上学,最深的印象是“运动场地小,课余时间较少。”转学德威后,完备的体育设施让他感觉“如鱼得水”,很快就学会了踢足球和打橄榄球。“我还特别喜欢篮球,中午午餐时间和下午放学后,都经常去打一会儿。时间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体育锻炼也让我精力充沛,能够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

提起自己练习四年的乒乓球,李宇霆说,最大的价值不只是运动本身,更有看待“输赢”的方式。“比赛不可能一直是我赢。我把输球当作激励。接受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好好练习,下次再来。”

 

德威“学通社”

DSC_6956

16岁的吕乔怡和17岁的朱奕璇是德威校园记者团“学通社”的成员。为迎接首届“奥林匹亚节”,“学通社”派出大约20人规模的记者团,包括文字、摄影和摄像记者,进行全方位立体报道。

采访当天,吕乔怡和朱奕璇计划采访李宇霆和符峻玮的比赛。姑娘们并不担心看不懂比赛或规则,“篮球、乒乓球等我们上课也都练过,没什么不熟悉的”,朱奕璇说,“我们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如何找到合适的角度,把文字串联成一个可读性强的故事。”

据了解,平日里,“学通社”的文章经常在北京一家知名纸媒上发表,孩子们很受鼓励。不仅如此,德威还成立了“学生媒体摄制组”,他们会自发直播、录制学校组织的音乐、戏剧等活动。在此次报道中他们也承担音乐会等节目的现场直播。

学校活动总监梁诗琪告诉记者,学校音乐厅能坐六百人,每学期或节日的重大演出都人满为患。媒体摄制组的孩子们就会通过网上直播或录播视频等方式,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各层次需求。

 

奥林匹亚节,向建校人致敬

3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建有室内游泳馆、篮球馆、室外网球场、滑冰场,校园附近还另设橄榄球、板球和足球项目的标准竞赛场地。另外,和许多国际学校一样,德威建有气膜馆,方便应对雾霾干扰,并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开放滑冰场,开展冰上体育运动。

学校活动总监梁诗琪告诉记者:“德威在音乐、艺术和体育方面投资都很大,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很值得。”据她介绍,除了汉语课外,北京德威从幼儿园至9年级的课程,与伦敦德威母校的课程一样,都遵循英国国家课程大纲,一脉相承中,还有他们对于体育的重视。

在德威,绝大部分体育课由外籍教师执教,包括一名前瑞典花样滑冰国家队队员,专门负责学校速滑队的训练。课程设置上,每个年级一周至少有两节体育课,周一到五下午都有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并且德威从来不缺体育比赛。比如此次“奥林匹亚节”,就设置了田径、游泳、乒乓球和橄榄球等多项比赛,以及现场音乐会等活动。据介绍,此次赛事是为庆祝北京德威建校10周年特别举办的,共有八所学校参与,包括德威伦敦,北京、上海、苏州,珠海,首尔,新加坡分校,以及远道而来的悉尼苏格兰学校,参加的孩子有600多名。

提到“奥林匹亚节”的组织由来,梁诗琪说,一项重视体育教育的德威集团总部受到奥运会启发,决定在旗下八所学校之间每四年组织一次大规模体育文艺活动,因此命名“德威奥林匹亚节”。下届将于四年之后在伦敦举行,而那一年,也将迎来德威伦敦母校建校四百周年的好日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