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妈妈的乡村小学到女儿的国际学校,两代小学生的上学体验到底升级了多少个level?

各位家长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小学生活呢?随着女儿成为小学生,本文作者不禁回忆起了自己的往昔岁月,并把自己就读村小的亲身经历和女儿就读国际小学的经历做了比较,详细为读者讲讲90年代村小与如今的国际学校究竟有哪些不同。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 | Ella 图|Ella提供、Unsplash

编辑|Stella


先介绍一下两位主角:

Ella,出生于1984年,1991年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四川省东部某村小(已倒闭只剩遗址)  学校简介:本村唯一的小学

Prisha,出生于2013年,2018年上小学一年级,学校: St. Christopher  学校简介:马来西亚一所英国学校

入学年龄:7岁 VS  5岁 

1991年9月:我上小学一年级,当时我们村里缺老师,入学的时候我已经是“超龄”儿童了,几乎快要7岁了。因为上一个年龄段高两个年级,我很感谢我父母选择让我晚上而不是早上学。

2018年8月: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正好5岁4个月。马来西亚上小学也是6-7岁,本地学校都是这个年龄。因为我们选了英国学校,所以就得5岁上。如果你家孩子6岁,一天学也没上过,进了这个学校也得上二年级。英国学校都是5岁入学,美国学校都是6岁入学,上海的国际学校也是这样的。

入学测试:数到100 VS phonics

我当年上小学也是要经过测试的,虽然我们之前连学前班都没上过。老师问姓名年龄,然后要求数到100,因为我姐姐比我高四个年级,所以我“提前学习”了很多内容(现在教育部不让学算数写字这些了哈),测试很顺利通过了,但真的有孩子数不到100的。

我女儿今年5月份也做了入学测试,基本就是考察英文能力,老师会让她拼读很多单词。其实幼儿园都有学,并不难。国际学校都有一个assessment,主要考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跟国内幼升小的强度难度完全不能比(我澳洲邻居家儿子4岁还不会写自己名字,即使只有ULI三个字母)。如果从幼儿园就在国际学校上,完全没问题。如果是已经在国内读过几年级要插班,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很多孩子都要上EAL或课外自己补习。

入学前的经验准备:上山下河样样行 VS 灾难太阳系娓娓道来

我觉得我入学准备得特别充分,跟着我姐的课本学了很多内容,我们家附近几座山都翻遍了,抓鱼、爬树都会。我记得特别清楚,入学的时候我已经能写我名字的首末两个字,中间那个不会,之前我一天学也没上过的哦。

我女儿入学之前,能认几百个汉字,自己读书,知道太阳系这样那样,尤其喜欢灾难题材,可以用马来语介绍自己,数到20;英文能自己边拼边读。但是,看到一个虫子能吓得跳起来,走我们乡村小路还有点踉踉跄跄,完全没胆儿下田。

开学前的准备:新书包和文具盒 VS 假期课和新校服

我是到了高中才穿校服的,那套衣服还在我家里。没有什么美感,反正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都是穿袍子到大学毕业的。即使在物质不是太充裕的时代,我们的父母还是给我们准备了新书包和文具盒(带乘法口诀表的那个铁盒子)。

有的孩子书包可能是妈妈用各种剩的布缝起来的(我倒希望自己有本事做这样一个),有的是买的军绿色的挎包。上学之前,我们对学校都很了解,因为当了好几年的“跟屁虫”,加上村里就一所小学,经常去玩,那时候没什么坏人拐孩子,学校也没大铁门,想进去玩就去玩,只是不能去教室里面。

闺女的学校,进去得预约。8月份开学之前,会在7月份安排一个两周的假期课,已经在读的孩子和新生都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对新生非常有帮助(小学老师肯定要扔砖头给我了),因为两周时间,半天课程,孩子们毫无压力,可以熟悉同年级的孩子(这时候分班还没定)、老师和学校设施,至少开学我不担心她找不到厕所或者饮水机。而且假期课的老师刚好就是她正式上学的老师,相处两个星期,也便于老师提前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

当然,没有参加假期课也没关系,因为学校有一个月的“试读期”,一个月后老师会评估孩子的英文水平,孩子是否需要额外帮助或者如果本校实在不适合孩子,还可以退学。一个月试读结束才开始交学费,之前的注册费、测试费这些就不能退了。

我女儿上学,学校提前通知了所有着装要求:校服(统一标准,学校买或指定裁缝店)、黑鞋白袜子(自己购买,我直接淘宝买了一大捆)。尤其要提一句的是:体育课那天要带两套衣服,一套(红色的)是上课的时候穿的,一套(蓝色的)是上完课要换的。因为出汗后要换上干衣服(我小时候就是自带烘干功能哇)!

择校:唯一的村小不用选 VS 国际、双语,多种考察

我们那一代人的父母少费很多脑细胞,比如村里就一所小学,不存在择校,隔壁村跟我们村水平都差不多,都是就近入学。也不存在进不去,大不了大家挤挤。我小学的时候有好些后来的孩子,连桌子板凳都没有,凑合着听吧,因为桌子凳子都是国家统一定的。上小学之前,我们连学前班都没上过,更别提课后班了。

在马来西亚,我女儿上国际学校我也没费太多心,因为我们在这是外国人,国际学校好几所,这个不能进还能进那个,但马来西亚本地人很难进的。我基本在她三岁就去探校了,当时好几所学校都表示立刻读幼儿园有学位,我还是选择了直接上小学。好的学校也并不保证小学一定有位置,好几个中国孩子都等了好几年才排到。在ST报名之后,怕不保险,又去了另一家英国学校,因为是新开的,直接拿到了offer。

但是,我们打算要回上海的,今年5月份回来考察了一圈儿,提前联系了好几个国际学校,情况很危急,学费贵得离谱就不说了,德威这样的基本没戏,等候名单都不能加了。亲自去了上中国际和协和国际,情况好点,上中的入学测试很不容易,协和目前也没位置,要等别人家的孩子把位子让出来。除了一边联系学校,我还得找内部人士打听这个学校到底怎么样,弄到内幕消息才敢把孩子送去。反正,回上海上学,我奔波得头发白了一大把。

教室:砖瓦房+木头桌凳 VS  现代化教室

我小学的教室,现在应该归入“危房”一类,但并不影响我们几十个孩子好好学习,漏雨就往边上挪挪。黑板是正儿八经黑漆漆的板子,开学时全黑,期末就一半白一半黑,经常会反光。班上挤得满满的,冬天觉得特别暖和。教室前面是学习的地方,后面有一小片位置堆放公共财产:扫帚、撮箕之类(放学了我们要负责打扫卫生)。

我女儿的学校跟上海的国际学校硬件简直没法比,算标配,电子白板,儿童桌椅,还有游戏区,该有的都有。教室脏了扫地阿姨随时进来打扫干净,从没听说孩子们要负责清洁(糟了,劳动委员下岗了)。

学费:20块钱 VS 5000马币(大概8000RMB左右)

我们上学的时代要交学费,现在全国公立学校都免费义务教育了。记得一年级是20块钱,这也是很多钱了,很多家庭真的就是拿不出这20块钱,孩子就不能上学。到小学四五年级,学费涨到100块,简直就是天价。家里有三四个娃的,开学前爸爸肯定眉头紧皱,上哪儿去弄那么多钱呢。那时候我们真的很珍惜读书的机会,那简直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们很瞧不起哪些整天在外面闲逛的孩子,因为他们不能读书。那时候的鄙视链就是“上学的鄙视上不起学的”。

我女儿一年的学费大概是15000马币左右(30000多人民币),对很多马来西亚人来说,也很贵了。但跟上海国际学校基本25万一年的价格来说,我们没啥可抱怨的了。槟城的国际学校,小学学费基本在5万以内(一年)。

主要科目: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 VS 英文+科学+数学+ICT+二外

在学什么上,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我们入学时学拼音汉字,我女儿学的是phonics和单词,基本是一个路子。但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思想品德,我们从小到大都有“品德”这门课,本质就是价值观的教育。我小时候思想品德课本里大多是形而上的内容,为国增光,为祖国建设而努力,书中人物多是某方面的典范。而我女儿的学校没有把这一内容放入课程(至少一年级),而是将其融入一日生活之中,包括:积极参与活动、帮助同学、遵守规则等。这些方面做得好,老师会给予表扬。例如:有一天在图书馆,她很遵守规则,安静地读书,没有打闹,管理员就奖励了一颗小星星。学校注重孩子的品德,待人接物遵守规则,而不是只要学习就行。

授课方法:集体授课 VS “非常不正式”的上课

我们小时候,几乎都是老师上面教我们下面跟着学,跟着读。如果有学生跟不上,课后也许有个别辅导,但课上基本是集体一起学习。我女儿的学校,完全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而且“上课”极为不正式。有时候,老师一起教,有时候老师一对一教(此时其他孩子自己做别的事情,有助教),有时候老师会把他们带到户外去学习。教室的布置也不是方方正正,一排排整齐桌椅,而是更像幼儿园按照区角。他们学习phonics,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水平分组,划分到全年级3个主班老师和3个助教手里,每个老师负责一组孩子。我女儿就分到了另一个老师,她就要到那个老师的班级去上。总之,一个年级三个班老师配合非常紧密。

家庭作业:写字+数学题 VS 读一本书 

我小时候,作业其实不算多,我回家一会儿就做完了。全是课本里的作业,连教辅都没有,想多做也没有,我可喜欢做家庭作业了。但是,我非常讨厌“写小字”,动不动就写一篇(100个田字格),我最开始能写得很周正,很认真,到了二三十个之后,真的不想写了。但忍着一定要把100格写满,到如今我也无法理解,把某个字写上100或者1000遍就能认识或者写得更好吗?我宁可做数学作业,最多列好算式写出答案就行。

我女儿的学校,压根就没书面家庭作业,就是每天读一本书。每个班级有很多英文分级阅读的书,一共也没几页,每天带回家读给家长听,家长签字后,第二天可以换另一本。班级有三个级别的英文书,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级别到盒子里去选。另外,学校发一本小册子(reading log),用于记录。孩子们拿书的时候就把书名誊写到小册子上,并标注日期,最后一栏是家长签字。每天早上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把旧书还回去,拿一本新书并记录下来。过一两周就成自动化的行为,回家就知道只要把书读了,就可以甩开脚丫子玩了。目前用的是牛津的阅读树。孩子上了一个月学,小册子已经写了好几页了。孩子阅读的能力确实进步了很多,当然最欣慰的是这种好习惯的养成。

放学后:大自然疯玩+做清洁+做家务 VS 课后活动

我小时候放学之后,作业做完就是和小朋友到处玩。下河、爬山,或者玩那时候的经典游戏:跳皮筋、玩弹珠、踢毽子等。当然,我们村小的学生还有重要的任务:帮助爸妈做事情。有时候会摘菜洗菜甚至做饭(我们很小就会自己做饭了,用柴火灶)、洗衣服、照顾鸡鸭鹅等。另外,每天放学我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卫生,由劳动委员安排今天的值日生。“你洒水,我扫地,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不是空口号。

我女儿的学校下午2:45就结束了,家长可以选择课后活动,再上一个小时。课后活动基本是体育、音乐、艺术。跆拳道、武术、教育体操、足球、唱歌、跳舞、烹饪、画画,还有编程、机器人、视觉艺术等。他们根本不用打扫教室弄一鼻子的灰(我心里很不平衡)!

整体来说,时代在进步,10后生在了一个好时代,无论是学校硬件还是师资,都比我小时候好太多。哪怕今天的中国农村小学,条件也比二十年前好得多。但我小时候很多经历也是我女儿没办法体会的。我很小就会上山爬树下河抓鱼(我女儿根本连田都不敢下,走乡间的小路也是踉踉跄跄),我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不是通过书本或者网络,而是真实的生活,肉眼的观察。而八九十年代物质的匮乏,让我们更加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无论是90年代的村小,还是今天的国际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而且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人的发展!

-End-

Ella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硕士,资深童书编辑,暂居马来西亚槟城。专职课程设计和码字,兼职教中文。有五岁女儿一枚,刚刚成为英国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

1 Comment

回复 Jillian 取消回复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