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刚在办公桌前坐下,好友就给我发来一条微信。
那是一条卖鸡蛋灌饼早餐车的视频,摊主敲开鸡蛋、打散、灌饼、烤饼,再用极快的速度卷菜、装袋递给顾客,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镜头前一双常年劳作的手红通通、油汪汪,片刻不停。睡眼惺忪的打工人在摊子前排起长队,摊主的“收钱吧”不断响起“到账五元”的提示音。
好友说“好幸福啊!”“真是好羡慕!”
这位在陆家嘴投行工作年薪200万的女性,在国金中心的办公室里扎扎实实的羡慕一个地铁口卖鸡蛋灌饼的女性。在2023~2024这两年绝非矫情绝非魔幻,她说的我都懂。
文 | 山抹微云
图 | 作者提供、网络
十年前,帮我带小孩的住家阿姨第一次来我家,曾经诚恳又认真的对我说“你们年纪轻轻在北京打工也真是不容易,你放心,孩子我会给你用心带的!”整个这句话,唯有“打工”两个字突兀又奇异的猛然撞到我心里。咦,我不是早早的在北京有车有房了吗?虽然我的工作也狗屁不是,但我不是坐在CBD的办公室里写PPT吗?打工?——阿姨果然不懂,那指的是绿皮车上扛着蛇皮袋行李进城务工的乡亲们哇!后来,阿姨偶尔提到可怜的我“在北京打工”,我也暗自觉得好笑。
不曾想,沧海桑田都用不了十年,“打工人”就迅速从网络玩梗成为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最牢固的精神认同和归属。不管是在工地搬砖还是在大厂上班还是在金融街、陆家嘴拿着百万年薪,只要是不掌握生产资料和资本,通过雇佣劳动换取报酬,那就是标标准准的打工人。先是小白领工作祛魅,不管你的PPT向哪个大老板汇报,不论今早新换的套装价值几何,那工作都跟40年前车间女工没有本质区别。
到了2024年,所谓的“金领”也开始被迫祛魅,大厂年薪几百万的中层、高层被裁太过于稀松平常,小红书离职博主赛道早已厮杀的染血成海。
昨天可能还拿着200万年薪,今天可能就突然整个部门都没了,无需交接即可走人。更不要提更常见的年薪腰斩,年终奖消失。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甚至连努力都无处可努。偷偷赶在危机到来前再找下家吧,年龄不允许,年薪也再恢复不到。当初读书和在职场打拼,始终牢记要当个“不可替代”的人啊,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有放松努力。
可是如今的形势却教育我们,这世界上这职场上,果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昨天还是技术骨干、核心业务团队,今早就被通知走人,这年头每天都在发生。99.9%的人都是一颗螺丝钉,努力多点就是颗亮一点镀过金的螺丝钉,除非你如雷军、周鸿祎(可人家是老板啊),否则统统都是好走不送。毕竟这是个连人类被取代都隐约可见的年头啊。
我怎能不懂好友对鸡蛋灌饼大姐的“羡慕”,一张饼、一颗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摊子虽小能挣钱而且彻底属于自己,似乎挣钱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一双手里。金领虽然身处中国地皮最贵的办公室,却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要命的是,自己并没有技术,所得的一切都是平台和行业所赐。
向上管理、团队协调,娴熟的办公软件技术,从业证书,这些换取生活所需的能力只能依赖大平台和所谓高端一点的行业。个人离了平台和行业,何以谋生?
我理解好友对鸡蛋灌饼大姐的“羡慕”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对工作意义的质疑。曾有一家分析公司在2015年进行过一场调研,将近一半的职场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对这个世界毫无价值。这恰恰印证了美国人类学家雷伯格的“狗屁工作”理论,所有工作里起码有一半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我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和越来越多毫无意义的工作,它们不是出于经济价值增长的需要,而是为了维护竞争和等级制。口罩那几年,也让人更加意识到,这个城市可以一个月没有金融,但不能一个月没人做饼送快递。
好友曾经在某著名商学院深造,开学第一面,大家选班干部就定下一条准则“请做实业的同学担任班委”,言下之意那些互联网新贵、金融金领、律所高级合伙人,日进万金的网红们,你们虽活跃但先靠边让一让对这个世界有显著贡献实业者吧。十几、二十年如一日的在写字楼打工,多说少还是需要一点点工作的信念感在身,否则到这个年纪真的会深深体会到不过也是跟“鸡蛋灌饼大姐”一样被迫谋生,手停口就停,养家糊口罢了。怎能不幻灭?
幻灭过后,就得一刻不停的想未来,所有可以谋生的领域都纳入我们可以考虑的范围。金融人原本最信奉的“睡后收入”现在也开始风雨飘摇——早年投资了两套房产,有商业有小套住宅,形势一片大好蒸蒸日上的日子,高薪也在手,谁会真能想到在正繁荣的时候卖出呢?还有股票和私募基金,只能说按经济运行周期原理,有生之年应该可以重见天日。原本以为自己是金融淘金浪潮下的超级弄潮儿,现在才发现,市场翻云弄雨,再高的年薪也是卑微的个体,没被淋成落汤鸡都算万万幸。
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卖鸡蛋灌饼的大姐?一摊之主,专业精进,方圆三里都仰仗她的早餐哺育。作为一个曾经生意相当不错的小店摊主,我秒懂她羡慕的点——轻体力劳动,忙起来的时候,超级娴熟一个饼一个饼做,甚至会进入类似“心流”的状态。短暂而有效的人际沟通,小本生意面对的也基本是通情达理顾客,毕竟没有几个正常人会要求10块钱的买卖提供五彩斑斓的价值。“收钱吧”到账,金额虽小,但是却让你几乎时时都能得到积极的正向反馈、愉悦的小刺激,积累一天晚上一数钱,快乐翻倍。
更要命的是,摊主大姐不会时时刻刻“居安思危”。人有危机意识是好事,可是当你所受的教育、工作环境总是让你处于对未来的忧患之中,那就是严重的精神内耗了。当摊主,做好眼前这张饼,别让后面的人等太久,未来五年营收规划不如想想明天下雨怎么出摊。以前总是鄙薄这种不成气候的“小摊主”思维,上不得大台面,但是如今再想,其实也是“专注当下”的能力。
被“金领”年薪捧起来的还有总也填不满的消费欲望。别说两百万,就是刚上一百万年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把孩子转往国际学校、每月三万的房贷咬咬牙背起来,因为相信明天会更好。还有我们被越吹越大的日常消费泡沫,那几年流行的SW长靴一双一双的往家搬,“腊梅”面霜营销做的好,买回去怎么也没感觉到有啥功效,直到用完三瓶才发现不过又上了个营销的当。挣得多,当然得用点好的,就是年近四十的时候才感觉用点好的不假,就是再也不想被商家掠走太多不值当的品牌溢价了。除非那个品牌溢价能给自己带来极强的心理认可或满足,甚至带来更大的收入,否则算了吧,都是肉身和精神的拖累。
好友羡慕摊主大姐没有这种“拖累”,摊主挣点钱天天哪有那些消费门道、花花肠子?年入百万的摊主跟一线城市的年薪百万,那是不同的生活。我的老家发小,大学毕业后在家门口经营当地特色早餐店,年收入百万左右。这个三线城市的收入,对标一线城市两百万年薪一点不过分。但是她没有昂贵衣物护肤品的需求,也不会掏三万给小孩暑假研学——尽管她花的起。每年存下七八十万,图的就是安安稳稳的幸福。十年前,我们同学聚会,有人从上海回来,公然嘲笑这种“没见过世面”“没出息”,激将邀约发小不如去上海开店——挣得更多,小孩教育好的多!十年后发现,自己存款哪有发小多?!小孩教育嘛,也确实是鸡娃资源多花样多,可如今看看投资百万鸡大的娃,真的也没有比发小家的娃强哪里去,大家都是普娃依旧。年轻的时候特别相信,见世面就是见好的见大场面,现在才懂见世面就是见世界的每一面啊。
好友这两天最终决定趁着公司还好工作还在,有一点余钱,赶紧干点副业。她心心念念要小小的投资一家美食档口的连锁冒菜摊位,根据加盟商测算,每个月可以收2~3万。餐饮、加盟,哪一点都是雷,这年头谁敢进?身在投行研究所,她能不比我普通人明白这个道理?我劝了三四次,劝不动,一份想要托底的决心,不在这里投也会在其他未必靠谱的地方投。目前,我能做的就是请资深律师仔仔细细看完那几份加盟合同,顺便再劝几天。如果等摊子开起来,全心全意为她祈祷,因为那是好友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重新当店主。
不然怎么办呢?还有什么适合她、适合普通中产的下班外副业收入?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