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工作繁忙、时间不自由,工作日和孩子见面都难,更遑论教育,只能趁周末带着孩子去美术馆、体育场、郊游露营来补足亲子相处时光——这或许是无数中产家庭,尤其是中产爸爸的生活缩影。
上海爸爸陈伟恩则在这种无奈中探索出了一条路:他从女儿6个月开始陪着读书,从不间断,坚持了长达10年。女儿上小学时6点半出门,他就六点起床,在孩子吃饭时读给她听。
采访 | Toni 撰文|Eileen
图|受访者提供
学前六年,陈伟恩陪女儿看了4000本绘本,小学三年给女儿读完了192本书,包括3套世界历史丛书。
在书堆里长大的飞儿也自然地爱上了阅读,10岁时一年的英文阅读量就有1000万字;就读国际学校,能和外国同学无障碍交流,也开始自己用英文写日记、写书。
陈伟恩还打算将这件事坚持到女儿18岁,继续带她探索经济、哲学,心理学等,“每天为孩子读书,其实每位父母都可以做到的,并不需要太长时间,重要的是‘日日不断’。”
1
女儿6个月开始陪读绘本
六年读了4000本
从妻子怀孕就开始研读教育学书籍的陈伟恩,对阅读这件事格外重视,“人生会有那么多问题,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对世界、对人类的认知不足,所以我希望孩子在上大学之前是一个具备通识的人。”
而要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世界运行的规律,最好、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读书。但他计算了一下课堂之内的书目——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读完高中,12年的基础教育包含的书也不过212本。
女儿出生6个月后,陈伟恩就开始买无字绘本和她一起看,慢慢地拓展到一页2、3个字的绘本,再到一页十来个字,随着年龄增长,文字逐渐增多。也不特意限定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只要是一有空就会给女儿读书。
陈伟恩认为,从小开始读书,目的不在于记住多少新知识,而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自信心和开阔的思维。
孩子有大量单词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说出句子,就像认识身边的事物,不仅知道那是一朵花,还知道它花蕊、花瓣的细节,才能构建出一个更具体的世界。
“小朋友为什么爱打架?其实就是不会表达、讲不清楚,着急了就会动手。如果表达能力强,能把事情说清楚,会和同伴相处更融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也能处于主导地位。”陈伟恩在陪女儿读绘本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阅读对孩子自信心和性格的影响。
而家长的参与,对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陈伟恩和妻子在家基本不看电视和玩游戏,娱乐时间就是陪孩子玩和读书。
“光跟孩子说‘要认真读书’是没有用的。要让孩子形成一个习惯,首先他的生活要规律,而这个的前提是父母的生活要规律。就像小王子驯养狐狸一样,你每天定时定点地出现,孩子在此之前就有所期待,这就形成了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关系。”
陈伟恩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总结道,给孩子读书对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作用比其功用性更重要。
“孩子在青春期会叛逆,宁愿听朋友也不听父母的话,归根到底是和父母的关系不够好。如果你们关系好,给出的建议他会乐意听的,这一点我感触很深,飞儿遇到任何事情都会问我的意见,也愿意听,她会觉得家长是可以信赖的。”
因为相信阅读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它的正反馈,陈伟恩将“给女儿读书”这件事坚持了十余年,在学前的六年里陪她看完了近4000本绘本。
而在女儿就读小学后,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他的读书方式也相应做了调整。
2
十八岁之前完成通识教育
“女儿上学其实挺辛苦的,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的校车去市区,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六点半出门。所以我也每天和她同一时间起床,在吃早餐时给她读书,大概不到二十分钟。因为我经常加班,所以吃完晚饭后的半小时是妈妈给她读;周末我会给她读得多一些,早午餐时,还有晚饭后一个半小时。”
陈伟恩如此说到女儿上小学后给她读书的时间规划,因为没有大块的时间,只能见缝插针地从双方生活轨迹里找到交集。
有之前打下的基础,飞儿开始上小学时,英文阅读能力已经很不错,也有极高的自主性,基本什么书都能读。每天的自主阅读时间,中英文加起来也有一两个小时,没有小时候那么需要父母的陪同。
但陈伟恩考虑到阅读偏好的问题:女儿喜欢写作,爱看小说文学,让她自己读nonfiction(非虚构)的话,一是志不在此,二是有点超出阅读能力,这些拔高性的书,还是得自己来给她读。
而且陈伟恩也对孩子的知识体系构建有更全面细致的计划。
要先构建对世界的看法,先从天文开始,然后从地理来认知地球,接着是历史,了解人类的演进、数千上万年的时间发生过些什么事儿。
在地理和历史上,也是先观世界,后读中国。这个过程会来回几遍,不是只读一套丛书就结束,也不要求孩子听第一遍时就记住,只要留下一些印象,记得一些词、对某些事有基本认知,就可以了。
然后再读第二套书,可能这套书的写法和第一套又不一样,那就是另一个角度的梳理和认知。
小学三年的时间,光是世界历史,陈伟恩就给女儿读了三套书,读完的书一共有192本。
将飞儿从一年级起的两年半中读的书摞在一起,这113本书中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经济和人物传记。
陈伟恩给女儿读书的原则是:求理解不求记住,不感兴趣或太深奥就换书。读书的过程不是对孩子的单向知识灌输,而是和孩子的讨论过程。
陈伟恩和女儿遇到不太了解的人物时,会去找他的故事读;看到陌生的鸟的名字,也会去搜索图片加强记忆。
读完历史后,陈伟恩开始给女儿读经济学的书籍。在了解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货币的本质之后,飞儿形成了谨慎消费的观念,非必要物品不买,完全不乱花钱。
下一步,陈伟恩准备带女儿读心理学,然后是哲学,“我希望通过这每天20分钟的读书,到她18岁时,能对人类社会有个完整的认识。”
他认为孩子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事,就是建立起人类通识,以及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确什么是自己热爱的、想用一生去追求的领域。
3
“日日不断”四个字是焦虑的解药
把着眼点放到未来、放到N年之后,也是陈伟恩消除“子女学业焦虑”的一种办法。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总是会焦虑,因为教育的结果有不确定性,不是做了哪些事就能让孩子必然有个好学校、好工作、好未来。盯着眼前的问题,就容易方寸大乱。
“‘日日不断’四个字就是焦虑的解药。”陈伟恩说,“我每天雷打不动地给她读20分钟书,但不会去关心她当下或者这一个月这一年知道什么,我关心的是18岁以后她能获得什么。对社会有着充分认识,思维能力比较强的话,即使没有考上理想的名校,在漫长人生路上,遇到各种问题,她能处理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从而提升整个生活品质。”
陈伟恩一直用这种“长期思维”来应对女儿的教育问题。
在为女儿选小学时,陈伟恩走访了十几所上海的学校,最终选了一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际小学,有60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孩子们在一起玩时也是用英文交流,这样英文水平会有保障。
但到了二年级,陈伟恩发现因为中文在学校占比太少,女儿的中文好像有点跛腿,和同龄的公立小学学生有了差距,他就给女儿制定了“每天读半小时中文书”的计划。
“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肯定不是靠补习班或者其他什么能一夜扭转的,但积累会带来压倒性优势。二年级发现中文不行,但还有10年的时间来弥补,每天多读半小时,一定可以的,我不会太着急。”
因为目的是提升中文阅读能力,陈伟恩为飞儿选择了“作家榜经典名著”系列,最开始女儿读得也很费劲,但是读了一年的中文名著之后,就好很多了。
“飞儿的中文阅读还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但对读英文书,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很享受这个过程。”陈伟恩估算过女儿的英文阅读量,一年应该有1000万单词。
去年5月,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飞儿,读完了哈利波特七部曲。这一年来,她又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
在广泛地阅读、不受约束地探索知识的世界之后,飞儿自己萌生了对写作的兴趣。她从2020年2月1号开始用英文写日记,一直写到现在,坚持了足有三年。
没有人刻意引导,或制定这样的规则,是她在读《安妮日记》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所以仿照安妮的日记格式来写的。在日记里,飞儿会写她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开心的或糟糕的事,通过书写,她逐渐地能有序梳理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现在,四年级在读的飞儿,中文和英文都达到了母语水平。她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只说中文,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只说英文,把两种环境隔绝开来,既不因语言体系交叉而困扰,也不刻意放大自己的喜恶,只是理智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
4
尽力为孩子创造成就感
但接受可能的失败
女儿才读小学就开始自己用英文写书,比同龄孩子稍微领先一步,但如果她未来“泯然于众”,或者成就不如别人,作为父母会不会失望?
陈伟恩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感知”。赚到多少钱,或者功成名就,并没有那么重要。
看过许多人物传记后,陈伟恩总结为,人的幸福感是70%的自我认可加上30%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可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对感兴趣的领域持续追求、取得成果后,感受到的欢愉和自我肯定。
想知道孩子的追求,不能等到面临择业了再考虑,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带她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学绘画也好,读书也好,运动也好,让她先接触到,给她深入发展的自由,再力所能及地帮她巩固兴趣成果。
女儿喜欢写作,为了让她在正向反馈中坚持下去,陈伟恩鼓励女儿把文章和自己画的插图集结成书。创作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去创造成果物,并把成果物公之于众,会进一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愿意更多地、自主地投入精力和时间。
在女儿的书籍里,陈伟恩写了三个寄语书签,其中一个就是建议家长给孩子留一小时的空余时间。只要不是沉迷电子游戏,随便他去干嘛,让他探索自己的爱好,确认自己的追求在哪,成为一个主动生产任务而非被动接受任务的人,自我驱动地去创造成果。
这些书受到了朋友圈家长们的不少好评,书款则捐给了上海心连心基金,以资助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手术治疗。今年陈伟恩也和女儿一起去医院探望了那位受资助的小孩。
尽管在手段上重视成就,但在结果上,陈伟恩是“轻视”它的,“我只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我认为结果不重要。”
人生之路,运气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结果很难把控,人能做的只有保证最小的收获,这也是一种“底线思维”——有家长压倒性的投入,孩子人格、认知健全,即使进不了梦校、赚不了大钱,人生也不会过得多惨。
孩子“有心气儿”比什么都重要。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追求,能乐此不疲地做自己的事,不会陷入对万事万物都失去兴趣的无意义感之中,这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就很好;能走到多高的位置,这并不重要。
两年前,陈伟恩从待了16年、升至合伙人的公司出来创业了,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思考了两年的时间,最终还是决定放弃高薪高管的确定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也希望自己能为女儿做一个表率,身体力行地追求人生的目标。
“我只希望女儿在18岁之前长成一个坚强、勇敢、不怕挫折的人。人生最终还是自己的修炼,不是和别人的竞争。”
飞儿也确实在朝着爸爸期许的方向长大。她基本不受消费主义影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钱是否有必要花;开始对化学等科学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记熟了元素周期表;周末去打羽毛球,也会花很多时间画画。
飞儿说自己对现状非常满足,没有什么欲望,只想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一路读,一路写,无需畏惧梦想遥远,道路悠长。
/附:陈伟恩为女儿读书的书单/
1、《希利尔讲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3册)
2、《科瓦奇讲植物、动物、天文与地理》(3册)
3、《科瓦奇讲大发现的时代》
4、《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14册)
5、《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14册)
6、《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16册)
7、《10岁开始的经济学》(6册)
8、《写给小学生看的相对论》(4册)
9、《Who was谁是谁启发精选世界名人传记系列》(15册)
10、《这就是物理》(10册)
11、《自行车的物理学》
12、《看得见的世界史》(古希腊、古罗马、欧洲2本、英国2本、美国3本、中国3本)
13、《给青少年的金融课》
14、《蓝筹孩子》
15、《儿童大学》(3册)
16、《从小和钱做朋友》
17、《小狗钱钱》(2册)
18、《化学真好玩》
19、《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物理》
20、《朱元璋全传》
21、《人类简史》
22、《今日简史》
23、《化学变!变!变!》
24、《DK青少年人文科普百科:经济学百科》
25、《万物由什么组成》
26、《美国史》艾伦·布林克利(3册)
加入“菁kids家长给孩子读书群”
跟阅读爸爸伟恩一起学习阅读经验
交流读书育儿心得
进行线上线下分享讨论
▽扫码添加“菁小沪”
发送暗号“给孩子读书”申请入群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