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公立、国际的岔路口怎么走?我们挖出了北京一线国际学校校长、老师给家长的真心话

在刚过去的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JISE)中,菁kids打破了市面上择校展的传统,创造性的设立了“择校教室”环节,邀请北京地区一线国际学校校长、名师坐镇。没有学校宣传,没有品牌理论,实打实地为择校家长建立了1V1式的教育咨询空间。解决了不少家长的实际问题。

不少家长会后纷纷表示,“择校教室”帮了大忙。学校也在与家长的近距离交流中对择校群体有了更深的认识。

菁kids特别在展会结束后向学校进行了回访,请他们聊一聊与家长交流的感受。并再一次请他们为更广大的家长群体提供一些国际教育路上的新思路。

文 | 菁kids编辑部 图 | 菁kids


*由于学校的老师们回复十分细心,篇幅较长。今天先节选几所学校作为开篇,未来还会继续呈现更多学校反馈。

最迷茫:公立学校与国际学校如何做选择?

在4个择校议题中,“公立与国际选哪个?”无疑吸引着最多的家长,也是坐镇咨询的老师们最有感触的一个问题。

那么多学校选哪个?家长需要不断向自己提问

博雅明悦执行校长 王立勇:

家长们都十分热情,想要了解国际教育的心情也十分迫切。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对于择校的标准、对于自己孩子的培养目标还没有想得太清楚。所以才在公立教育与国际化学校之间感到迷茫。

也有一些家长对两种不同体制有初步概念,并决定选择国际教育,但对国际学校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国际学校的生态不够了解。

印象深刻的,有2-3个家长提问说:“我不太了解国际学校,但我知道公立学校不是我想要的。能聊聊国际学校的差别吗?”

有的家长说:“我要选择国际学校,是不是国际学校未来都是要出国?”

择校建议:

当家长过来咨询的时候,我第一个问题都会问他们:你是希望找一所支持到你孩子,让TA成为TA自己的教育系统,还是希望找一个能够去改变孩子,变成一个标准化系统里的一部分的教育系统?

很多家长都会说:“那肯定是希望成为TA自己呀。”

如果你希望一个学校能够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那么你希望在这个支持过程中,什么是你孩子成长之中比较重要的?是最终的考试还是学习,还是身体心灵成长的健康程度?

当这几个问题梳理清楚的时候,家长大概就知道,原来自己特别关注孩子的是什么。比如品德、全人、艺术、体育……或科学思维这些的平衡性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有的家长还没有思考到。他不知道整个教育系统里怎么去平衡这么多的问题,或者这些概念存不存在?

我觉得这些都是在咨询过程当中,想要帮助家长能够梳理清楚的。

另外,关于整个国际学校下的生态,我也会给家长提问题。

比如,你是希望孩子优先他的国际视野跟语言,还是你希望他能够同时有一部分本民族的文化?你希望未来孩子完全出国,不需要回国发展,还是希望能够有国际视野同时也能够回国发展?这几个问题也需要帮家长去梳理,然后再去想在国际学校当中要选一个什么样类型的。

关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孩子会在国外发展不回国?还是希望孩子未来在国内发展?这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所谓的中国文化。”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中国文化就是中文,让孩子学语文就行了。这个时候需要问的问题就是,你希望孩子的教学模式是半天英文,半天中文这种,还是可以在TA母语的学习上更深入。

因为我们坚信母语的深度能够决定一个人思想的高度。所以也就帮家长梳理了母语思维的深度在整个孩子成长当中的作用等等。

我就是这样不断通过提问去帮助家长梳理,对于自己孩子的成长目标,包括在这样的一个成长目标下,如何去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系统。不断地用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大家找到一些方向。

去到学校看什么?全面观察有方法

北京王府学校副校长 刘红娟:

很多家长,尤其小龄的家长会问我一个问题:“我是不是进了国际学校就离开了竞争、内卷?这些东西是不是选择了国际学校就不存在了?”

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我们择校的时候,方向一定要先明确。

这个方向就是我们家庭培养的目标与愿景。很多时候家长会陷入一个逻辑的怪圈,我们经常会认为“我不想怎么样”——我不想我的孩子卷到分数的竞争里,我不想我的孩子不快乐。但是却没有想清楚“我想怎么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是一个有探究力,有思考能力,愿意沟通的孩子?

我们一定要在素养层面上想清楚,这个是前提。只有把这个想清楚,才能够去找到一个目标愿景和家庭的目标愿景契合的学校,这个非常关键。这个问题想不清楚,谈不上择校。

在家长的目标愿景与学校愿景充分一致的前提下,存在这么多的学校,我究竟应该选择哪一所呢?课程,教师,教学是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不管您看了再多的择校展,去过再多的学校,以下几点都是择校的关键:

在看学校课程的时候,核心课程代表了整体学校育人的价值取向,它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选修课程的种类,选修课的选法,以及围绕着课程之外的资源,平台,活动。这整套选修课程之外的部分,代表了这所学校的育人特色和它独有的价值取向。这是从课程层面上的区分。

我们也可以看学校建设课程有着多久的历史,有没有一些很好的课程建设的成就,这些是在质量上可以予以一个评估。

教师也很重要——我们除了常看的中外教比例,优秀教师的比例,还可以看一下教师是否多元,教师的国别和背景,能否给到孩子足够丰富的体验;老师是否都是专职老师,是否有教师资格证;教师的教学年限,科研成果和能力等等都能够反映这所学校的教师风貌。

不要一味去追求100%外教的学校,表象之下我们还要去探究的本质是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最后就是教学。教学方式是分数、成绩导向,不断刷题?还是给孩子更多打开思维、探究,人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等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方式都决定了孩子对于学习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也会相应影响到TA课堂之外的学习。

而课堂方式这一块,家长可以多通过一些体验课的方式来完成。

从公立学校转入双语学校,可以提前加强英文学习能力

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李塔娜:

接待中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家庭,其中两个家庭来自公立学校,想从初三转入凯文学校的10年级,原因都是孩子青春期叛逆,公立体系走不下去了,想试着国际路线,是否可以曲线救国。两个家庭都对国际课程不太了解,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进入双语学校。

还接待了一个4岁女孩的家庭,咨询低龄年级的,重点关注的是中文和数学的课程,教育理念。家长问的问题也都比较专业,显然是之前研究过的。

家长印象最深的问题是:询问小学部的中文和英文的比例,中文和数学的授课模式,英文的班主任制如何实施。

择校建议:

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在3,4月份的择校季中,带着孩子多走访几所院校,多了解一下不同的课程,和每个学校的教学理念。

如果真的做好了进入民办双语院校的准备,建议从公立学校转入的学生们还是要加强英文能力的学习,通过大量英文类著作的阅读来提升英文的写作,学术的能力。

抛开养育谈教育,选择学校时会有挑战

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小学部校长 杨千帆:

基于我们所接待的择校热门话题,来咨询的家长对于国际学校的了解和认知还处在初级、模糊的阶段。家长对于选择哪种教育路径 (国内VS国际)缺少从家庭养育角度系统化的梳理和深度思考。

在缺少这一部分的情况下,当家长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各自特色的课程介绍中就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一对在国外长大的中国年轻夫妇,孩子4岁。她们的择校需求是“既要,又要”,既要孩子拥有中国根文化的底色,又要具备国际视野所包含的开放,包容和自信。

择校建议:

1. 从家庭养育角度,综合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期待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素养;

2. 选择一所学校,特别是选择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学校,理念的落实都需要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上。

因为孩子的养育需要复杂且丰富的“养分和肥料”来滋养和灌溉,所以深度了解学校,走进校园,观察孩子和校园里成人的状态是择校很重要的环节。

最热门:不同教育体系孩子应该念哪个?

除去公立、国际两种教育体制下的对比,国际教育下不同教育体系,也是大多数家长急切想要被“科普”的,这个问题下的咨询座位也是非常抢手的。

IB、AP、A-level选什么?孩子自身的能力是一切选择的大前提

北京顺义区诺德安达学校校长 辛国岚:

我参与咨询的是“不同教育体系的区别是什么?”整体感觉下来,这个区域来提问的家长对于国际学校还不是特别的了解,包括对IB,AP, A-level课程体系也知道的不多。也正是因为这样,家长们才走进这个咨询角。

印象深刻的家长提问有挺多,其中有的家长一上来就会问:“哪一种课程更适合孩子出国?”实际上,如果不了解孩子本身的一个能力,是没有办法给出建议的。

我想给到家长最主要的择校建议就是:家长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成绩,学业水平,孩子的性格。包括他未来选择职业,选择专业的方向。

同时,也要对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有很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在未来几年,在孩子完全把所有的学业完成之前,对自己家里的经济情况要有一个把握。另外,还是要打够一些提前量,最好能够提前一点去了解各种国际课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再在两种不同的教育通道之间犹豫了。因为其实没有任何一种万全之策。既然选择了一条教育道路/教育体系,就立刻进入到这条赛道当中。

最关键:小学到高中,我应该怎样帮助孩子?

除了两大热门话题,了解国际教育、选择了国际化教育的家长们对“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成长”这个话题一直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在“择校教室”中,也向很多国际化学校讨教了经验。

升学去向与出口成绩?避免对孩子的教育走向功利化

海嘉学校升学指导中心主任周琼

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多家长都是有备而来,很深的一种感觉是现在考虑国际教育的家长大部分都提前做了功课,对课程的选择,未来的国家,升学的规划都有一些了解。

但大家的认知还是会存在一些误区,因此与学校直接沟通和交流就十分有必要。

很多家长都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就是XX学校每年毕业生的升学去向如何。

家长关注升学结果是人之常情,毕竟大学对孩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这方面如果过度重视,一切都是为了高三毕业时的大学录取,就不可取了。如果过度以结果为导向,教育就会变得非常功利,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探索自己的兴趣。

从我个人从事升学指导工作多年的经验来看,在尊重孩子个人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活动的引导和规划,结果是会水到渠成的。

而且从长远来说,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就业选择时,也会更有幸福感,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

在择校方面,我可以给到家长几个小建议:

1)家长前期可以做好功课,充分了解学校,比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结构,在读同学和家长的口碑,等等。

2)让孩子一起访校,参与决策的过程,毕竟学是孩子上,如果孩子自己态度不坚定,遇到困难时很容易退缩。

3)选择适合孩子和家庭的学校,孩子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才能蓬勃和自由发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