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珊珊
编 | 饶清
图 | 受访者提供
#01
“英语师范生“进普华永道做审计:
干过苦活,再难都不觉是个什么事儿
1997年,17岁的Helena从湖南来到了深圳读书,原因很简单,可以给家里省钱。
高考填志愿时,Helena选择了深圳大学的英语教育专业,因为当时深大师范专业免学费,成绩优异的她还能申请到奖学金。除了每年丰厚的奖学金,Helena在大学广播站勤工俭学,自己再做点家教,整个大学生活很滋润。
大学时光的“经济独立”让Helena觉得很骄傲,所以大学毕业后就特别想再上一个台阶,师范生Helena并不想当老师。
大学时的Helena曾是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主持人
而事实上,Helena出生于“书香门第”,当老师是一个非常自然而又舒适的选择,Helena给我们回忆起她的那些“学霸祖辈”们。
从安徽农村长大的外公,一边放牛一边用赚来的钱供自己读私塾,后来勤工俭学考上了留法公派留学生,在1920年有幸和邓小平、朱德一同登上了去法国的邮轮。邮轮上年轻人的抱负各不相同,邓爷爷他们是为了解放中国的伟大事业,Helena外公则一头扎进枯燥学术。
Helena外公后来又辗转去了比利时和德国并获得了德国国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创建了中山大学生物系、兰州大学生物系和湖南大学生物系等,妥妥一枚学霸。
Helena的爷爷,一样坚持读书并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后来成为乡里中学的校长。在动荡及物质贫乏的年代,爷爷也没有放弃让Helena父亲继续读书。这种追求教育的执着,对于整个家庭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也因此,Helena从小接触的都是老师,她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最不熟悉的商业社会看一看。她向学姐学长打听什么财商类工作挑战大报酬也不错,学姐学长们给Helena指了一条路,从事财务会计。
她观察到深大学商科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考四大会计事务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指世界上著名的四个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不仅薪水报酬好,而且到处出差看世界,于是Helena决定“跨专业”投入备考大军。
最后凭借优异的英语专业成绩和过硬的数学基础,竟然拿到了三家offer,最后她选择了去规模最大的普华永道,后来的收获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在普华永道工作时期,Helena做过很多大厂的审计项目,比如腾讯。在这个过程中,她有机会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那些成功的企业,并了解到企业背后的商业逻辑。
“那时候天天加班,而且还经常出差,在人生第一份工作挑了一个很苦的活儿,后面做再难的事,你都不觉得是个什么事儿!”
普华永道的工作经历也赋予Helena一些很好的能力和习惯,比如全盘思维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职业习惯,包括从后面入职的英国公司两位高级军官出身的上司身上学到的战略规划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所有的这些经验都为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的影响。
虽然在外企多年且一直顺风顺水,但是也难逃中国员工在外企的“职场天花板”,Helena开始考虑职业的重新定位,再加上大女儿出生,“教育”两字对这位师范毕业生发出了命运的又一次召唤。
#02
转型投入戏剧教育:
高中时代的种子,在成为母亲后茁壮成长
在考虑转型这件事上,Helena一开始有点迷茫,她甚至想去国际学校当老师,自己毕竟有英语师范生的背景,但发现要重新回到一线课堂,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是很难。
Helena沉下心想,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呢?
她一路回忆自己投入到“戏剧教育”的种子,其实在高中时代就已种下:她加入学校的戏剧社,并在学校艺术节公演《刘胡兰》,Helena在其中扮演主角刘胡兰,灯光和掌声、紧张和成就感,让Helena念念不忘。
Helena在英国出差时到伦敦看剧留影
再追溯到还在外企时,Helena会到英国、奥地利等国出差,Helena深深体会到了欧洲人民对戏剧的痴迷和热爱。记得在英国出差几个月时会住剑桥,然后周末就坐火车去伦敦看戏。
有一次在一个音乐剧中,她被一个男孩的能演能唱能跳的表演深深震撼,突然脑子闪过,为什么不把“英语+戏剧”结合呢?而且她坚信,男孩的出色表演,背后一定有一整套培养机制。
2015年Helena从外企离开后发力研究这个方向,她学习到“戏剧教育”,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我们所熟悉的戏剧教育,是各专业院校为了培养专业演员设置;
第二种叫戏剧教学法,它是用戏剧的方式,由学生主导学习进程,进行深度探索。
Helena跟从著名剧作家李婴宁老师学习时的留影
她还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就已经将戏剧教育列入学校正式课程;美国也将戏剧教育正式纳入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体系;德国的教育基金会则于2010年提出,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应开设戏剧课。
了解这个全球现状,Helena开始在全世界寻找合适的戏剧教育课程来学习,并最终找到了的爱尔兰圣三一学院的教育性戏剧专业。这个专业非常适合Helena当时的要求,因为并不需要全日制脱产学习,在暑假密集型上课,剩下的实践学分就在国内完成。
Helena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跟同学合影
2016年暑假期间,Helena就把女儿交给家人照顾,只身前往爱尔兰学习戏剧教育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了成功拿到学位,Helena联系了自己早已是中小学骨干的大学同窗们,先在学校做了戏剧延时班,获得学校的大大肯定。
后来很多学校主动找来,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团队,Helena决定创业,在2016年正式创立了“戏剧英语”。
Helena创办的“戏剧英语”及她的团队
为了让这件事当成事业做下去,Helena自觉课程需要更加严谨,深度对比各国的戏剧教育体系后,她最终引进了香港的一个课程体系,并努力在大陆本土化。
一般我们所了解到的戏剧教育基本是培训班形式+小范围的汇报演出,而Helena的戏剧英语主要以青少版英文音乐剧为载体,并与深圳两大剧院——保利剧院和万象天地剧场合作。
这种模式给孩子们一个从零开始制作剧目的完整体验,同时盘活了剧院的排练厅,对于剧院和戏剧英语剧团来说可谓是双赢,而音乐剧是一种复合型艺术形式,它囊括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
从2016年成立至今,Helena和她的团队已经制作并推出了10部剧,其中百老汇原版授权剧目4部,经典原著改编剧目3部。以中国传统故事《狸猫换太子》和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为创作灵感的原创英文儿童音乐剧《变形计XchangE》还登上了2019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Helena说今后戏剧英语剧团还将继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创作出更多弘扬中国文化的剧目来。
#03
这是一种“全人教育”:
让孩子学会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戏剧英语音乐剧团的孩子们来自深圳各个学校,平时都在学校读书,只有在周末的时间进行排练学习。虽然Helena要求孩子们以专业演员的素养来要求自己,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体力和智力都还在发育过程中。
Helena和她工作团队内训照
所以,Helena和她的团队更加专注于孩子们底层能力的培养,比如培养孩子叙述总结的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等等。
“这些品格和基本素养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向自己的星辰大海,孩子不仅仅只是通过戏剧在学习英语,或积累为排一个戏剧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另外,戏剧有一个最强大的功能——同理心,它让孩子们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也会让孩子在体验不同角色人生的同时,知道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孩子们的演出照
当排练《绿野仙踪》时,Helena请女儿来演西方女巫,当时她很排斥,因为小孩都不想演坏人。Helena就带着女儿来分析这个角色:
Helena:所以西方女巫恨Dorothy是有道理的,对不对?她不是无缘无故的恨。她的妹妹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女儿:留下了最宝贵的红魔法鞋。
Helena:红魔法鞋是西方女巫妹妹的遗物,但是却被Dorothy这样一个杀人凶手霸占了,你说西方女巫会不会恨她?
女儿:会!
Helena:西方女巫在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说“I’m the only person who knows how to use the Ruby slippers。”我是唯一会用的这双魔法鞋的,Dorothy杀了我妹妹,还拿了她的东西,而且她还不会用,你是不是会有这种想法?所以西方女巫所做的一切就很合理了,她的动机没有错,只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它,觉得她是坏人。
这样的角色分析在戏剧教育法中很常见,它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也是对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除了同理心以外,在戏剧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还要学习语言、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角色的再创作等等,Helena认为这是一种全人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全人教育”实践,Helena还和“公益”结合在了一起。
Helena将戏剧英语与“公益”结合在了一起
从2018年第一部剧开始,戏剧英语剧团将所有演出门票收入捐给“365个小心愿”儿童圆梦公益行动计划,三年来共捐款20余万元。
“我们会跟孩子们介绍,其实你们在表演的同时也在做慈善。而且你们不是问爸爸妈妈要了零花钱去捐,而是通过你们的努力让观众朋友们自愿买票来捐,所以孩子使命感很强。”
Helena还记得在2021年元旦演出当天,她开放演出前半小时的舞台,为她资助的特殊儿童举办了一场新年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演员不是别人,正是深圳本地的“微梦有光”特殊儿童艺术团的孩子们,他们表演了合唱、打击乐演奏等节目。现场观众有很多是戏剧英语剧团小演员的家长们,演出后很多家长都很激动地跟Helena分享他们的感悟。
“我一定要让孩子坚持(学戏剧)下去,他们(特殊儿童)的生活那么难,都去接受艺术的熏陶,而且艺术能带给孩子这么多改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生活!”
这一次对Helena的触动也很大,她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止是带领剧团的孩子去感悟艺术,她想要更多的人走进艺术,用艺术改变生活。
未来Helena还将尝试更多艺术门类的普及教育,将艺术的种子撒播出去。
#04
三娃创业妈,一片混乱是常态:
放弃完美,抓大放小!
外企出来,重回校园读书又继续生了两娃,Helena工作和家庭带给她的事务量可想而知。
Helena一家五口
“一直会有迷茫和疑惑,即便方向明确战略清晰,但仍会犯错,仍会做不过来,家庭和工作的事,有时候撞在一起简直是人间灾难。不过克服了就过去了,人生就是波峰波谷的循环往复。”
Helena说自己越忙越想做点什么,但从千头万绪要变得有条不絮就常常要经历一些“混乱”期。
2017年老二出生正好是创业刚起步,Helena每天忙到焦头烂额;到2019年老三出生,正好赶上创业公司业务危机,就算月子里也天天坚持工作,同事们轮流每天到月子中心跟Helena开会汇报工作,讨论部署安排。
当向Helena抛过去“事业和家庭如何平衡”的这个逃不开的问题时,Helena向我们展示了两个策略:
1.抓大放小,不要过于在意细节
Helena特别忙时就是赶上三个孩子放暑假,家里犹如“战场”,狼狈不堪。只能忍住那颗追求完美的心,只要安全有保证,乱点就乱点。这种抓大放小的理念,能让自己和家人们的心里都舒服不少。”
2.寻求各种资源来帮助自己
妈妈、老公、保姆、孩子……身边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可用资源。当Helena工作一天累到不想说话的时候,孩子们想要妈妈给他们读绘本,怎么办?
Helena第一招:寻找高科技来帮忙。
第一步,把宝宝抱于膝间;第二步,打开绘本阅读音频;第三步,妈妈负责翻书。虽然声音不是妈妈的,但是有妈妈的陪伴就是最好的。
第二招,姐弟互帮。
Helena有时候会请姐姐带着弟弟们阅读,或者哥哥带着弟弟读。
“有一句话叫做Teaching is the best of learning,教是最好的学。你为了要教会别人,你必须自己得先搞懂,然后还会因为有使命感就会很有内驱力,这个过程中,姐姐哥哥都会有很大成就感。”
聊到育儿经验,Helena也分享了她的巧妙智慧。
多娃家庭往往或许会面临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关系,换句话说,一个家庭的教育资源或“爱”该如何分配。Helena提到了“成长性思维”。“成长性思维”这个词在近些年特别流行,“成长性思维”认为一个人人的能力或才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的。
Helena给我们举了个小例子。
家里两个男娃,小的弟弟一定会用到哥哥用过的东西,但如果处理不好,弟弟就会不高兴,搞不好还觉得自己变成“二手回收站”,甚至上升到爸爸妈妈并不爱我。
Helena和两个儿子
比如哥哥小时候骑的红色平衡车,弟弟还可以继续玩,Helena就会跟弟弟说:“你学会骑红色平衡车以后就可以骑绿色平衡车了,是不是?”弟弟说,“是”。
接着问哥哥:“如果弟弟要骑绿色小车,你怎么办?”
哥哥说:我就骑蓝色小单车,我都已经会骑小单车,我就可以把绿色的小车让给弟弟骑。”
所以在弟弟的概念里面,他不觉得是在捡哥哥的旧东西,而是像哥哥一样在一步一步提升,我先学会骑红色的,我就会学绿色,骑到绿色以后我就会像哥哥一样很厉害,能够骑蓝色的小单车了,他有一种成长性思维在里面。
不管是教育自己家里的三个孩子,还是在公司里这么多别人家的孩子,Helena始终谨记“教育”的初心。
Helena曾带着年幼的女儿去她母亲曾经插队的农场参观。Helena母亲在上山下乡的年代,毅然选择了去最艰苦的海南岛插队。听着母亲分享当时的点点滴滴, Helena深深体会母亲接受的“教育”对她的影响。
“你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创造什么积极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教育始终是最最重要的环节。”
虽然和祖辈父辈从事着非常不一样的“戏剧教育”,但育人所需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培养孩子的底层思维能力,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养成,最终积极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走向。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