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过完清明节,就听到一个另人痛心的消息:辽宁省一位信息学选手选择了坠楼,经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16岁。
这已经是最近发生的第二起青少年走极端事件了,前段时间美国大学放榜,一位在顶尖美高就读的韩国籍孩子,因为被藤校全拒而放弃了生命,回顾文章:沉迷“藤校神话”的亚裔父母,正在把孩子推向绝路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青少年们普遍在走向心理脆弱,我们的孩子们都怎么了?
文 | 埃及猫后 图 | 网络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件事可以嗅到的端倪是,在辽宁省NOI 2025的A/B类代表队中,于同学未能入选。
2024年于同学的名字还出现在辽宁省代表队
2025年,于同学与省队失之交臂
有家长分享出这个孩子以往的竞赛成绩,可以看到,他11岁时就在信息学竞赛中崭露头角。
CSP-S(中国计算机学会认证服务提供者-软件能力认证)、NOIP(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以及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信息学竞赛。
在信息学家长圈里,总听到这样的“传说”:
“小学阶段拿到CSP入门组的省二等奖以上,可以在小升初的时候找到拥有信奥集训队的学校,获取入学优势”;
“初中阶段拿到CSP提高组省二等奖以上,可以根据当地的政策申请科技特长生”;
“小学4年级开始学C++算法编程,6年级取得CSP-J的一、二等奖,初中或高一就可取得CSP-S/NOIP奖项”;
“申请海外大学,CSP/NOIP的奖项能为简历加分”
……
按照这个节奏,倒推一下,于同学应该在不晚于四年级时开始学习C++,五年级获得CSP入门组二等奖,仅仅一年后便在CSP提高组获得一等奖。
没有一定的努力和天赋,难达到这个成绩,他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
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每年都有一二等奖收入囊中,讣告中写着“自幼学习信息学,在短暂的人生中屡获大奖”。
获奖竟然成为这个孩子人生的关键词,连讣告中都不忘提及,突然有点理解了他压力的来源。
靠竞赛升学的路线,已经卷成了红海
作为过来人的家长们,大部分都是在大学阶段才接触到C++编程语言,成年人想要掌握它也要花不少功夫,而如今这阵风却吹到了小学生身上。
信息学竞赛有一套进阶体系,需要先学CSP-J/S,才能拿到参加NOIP、NOI等信息学奥赛的资格。
一旦在这些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比如全国金牌、银牌,甚至入选国家集训队,那么孩子就有机会进入强基计划,甚至是保送清华北大。
走国际路线的孩子也可以凭借这个成绩帮助自己申请大学。
特殊招生占到近一半的比例,与信息学相关的强基计划占比25.71%,竞赛保送生占比2.97%,明明是一条小众路线,却因为可观的名校录取率被卷成了红海。
也正是这个看起来前途一片大好,可以弯道超车,甚至走捷径的比赛,今年年初,被中国计算机学会在低龄儿童中叫停。
中国计算机学会解释其原因时表示:学习计算机科学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及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并非越早越好。
近年来,参加CCF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CSP-J/S)的小学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小学生过早参加CSP-J/S对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符合CCF组织该能力认证的初衷。
另一方面,部分中学将小学生的CSP-J/S成绩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将带来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升学秩序。
显然,在这个政策还未出来时,于同学在低于12岁的年龄,参加了这场本不适合低龄儿童的竞争。
“升学利器”一般的存在,让低龄孩子的信息学竞赛变了味,甚至成为不良机构敛财、资本收割的手段。
去年9月,就发生了CSP-J/S2024第一轮认证题目涉嫌泄露,中国计算机学会对此高度重视,当即启动调查程序,表示将对任何有违公平公正的行为均按规则给予处罚。
CSP-J/S新规明确要求中学不得以竞赛成绩作为升学依据,减少为竞赛而竞赛的短视行为,转而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限制低龄参赛者,CSP-J/S等竞赛将更聚焦于考查实际能力而非训练时长,从而吸引真正具备潜力的青少年参与,而不是靠超前教育学出来的孩子。
还有一项面向青少年的NOC比赛,全称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原本是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因为屡屡违规作弊,被取消了白名单资格。
白名单赛事本应为公益性活动,但部分机构通过“保奖”承诺吸引学生参赛,甚至与升学挂钩,违背了比赛的初衷。
学科竞赛没有回头路
学科竞赛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和体育竞技类似,专业的选手大都要牺牲其他学科的时间来投入的竞赛科目中。
这就像一场风险极高的重仓投资,如果在竞赛中出了成绩,在其他学科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也能有不错的录取结果;
而一旦在竞赛中失利,便会失去强基或保送的资格,重新回到中高考路线拼总分,这个时候,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已经填进了竞赛中,总成绩不具备优势,甚至还不如没有学过竞赛的学生。
如果从升学的角度来看,学科竞赛的性价比太低。
只有一种情况是可以不惜代价的,那就是孩子是真的发自内心热爱,愿意全情投入。
而举办竞赛的初衷也是为了找到这群人。
或许孩子一开始也确实是真的热爱,也展露了自己的天赋,也努力过,收获了成就感,只是在日复一日单调的训练中疲倦了,看不到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也怕孩子有成绩了,家长飘了,总是拿以往的成绩为标杆,却不知道,那次成绩也许就是孩子的极限。
虽然学校和社会很难从绩优主义中跳脱出来,但家庭应该别只顾得托举,也应该无条件为孩子兜底,不然孩子还能逃向哪里呢?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