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阳公园西侧,有一所低调的国际幼儿园今年已经17岁了。70%的外籍家庭比例,中、英、德三语的教学环境,一直是国际化教育中低龄家庭的心中向往之处。
区别于遍地大火的“蒙特梭利”园,好思之家一直贯彻的是“瑞吉欧”的教育哲学,也是全北京第一所引入“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学校。
瑞吉欧与蒙特梭利什么区别?低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最需要得到哪些支持?怎样开发各项能力?孩子在好思之家怎么上课?平常都做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菁kids最近与园区的Tina校长聊了聊,以家长视角来了一次非常全面的“园区观察”。
文、编 | Mina.L
前不久刷爆朋友圈的绚丽晚霞之后,北京正式进入冬天。树干上的枝叶已所剩无几,北风呼啸的日子开始了。
好思之家的外方园长Tina正着手把园区里的秋日主题替换成为冬日主题。她日常的一大工作就是为幼儿园设计、规划不同的环境、教学主题,在网络上搜寻、采买相关装饰和教学用品,使孩子们可以在浸入式的环境中感受、体验、动手创造。
菁kids去探园的那天,园区“秋日主题”的装饰和各种课程设计还没有撤掉。整个园区犹如一场大型的互动型展览,秋季的森林变化、秋季收获的植物和果实、秋季出现的小动物……等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园区的不同地方。
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好思之家,你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和体验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素材从环境中来,到环境中去, 一眼就知道孩子正在学什么。
在这里,“环境是第三个老师”。这种强调环境的布置和设计来促进儿童的探索和学习的方式,非常“瑞吉欧”。而好思之家给孩子和家庭传递的教育理念,也来自瑞吉欧的教育哲学。
瑞吉欧是什么?
在中国幼龄家庭的认知中,“蒙特梭利”的名气是最大的。铺天盖地的蒙氏园,大大小小,有好的、专业的,也有拿着牌子各种“山寨”的。而瑞吉欧理念,往往并不被更多的父母熟知。
“经常有家长来问我们与蒙特梭利有什么区别。” Tina校长告诉菁kids,家长问她的头号问题就是这两个幼教体系到底谁更好。
“我们的环境有一些与蒙特梭利相似的部分,但我们的教学材料、教学方式其实与蒙特梭利区别很大。”Tina说,每每有家长探园,她都会带着他们真正进入教室,给他们看孩子每天接触的东西、所处的环境,会让他们亲身去感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环境、教室是我们的第三个老师。大家可以很直观地从环境和教室的布置看出,孩子最近正在学什么。所以一般探园下来,家长们亲眼见过,那些教什么的问题就很少提了。”
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孩子与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蒙特梭利很出名的是它的教具:给孩子一些场景化的教具,孩子就可以独自安静的“玩”上一整天,因此更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我的发展。而瑞吉欧则更加强调儿童的创造力和社会互动,鼓励孩子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鼓励孩子创造性的表达。
好思之家门口处的“瑞吉欧·艾米莉亚教育哲学”
如果你在瑞吉欧的幼儿园遇见孩子问老师问题,通常会发现老师不是直接给出回答,而是用另外一个问题反问小朋友。这种看似“回避”或“偷懒”的反问行为,正是鼓励儿童进行深入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过程。
“我们经常以成人既有的想法去预先设想这个世界,和给出一些“标准”答案。而孩子们其实会给我们一些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瑞吉欧教育中,老师是合作伙伴也是研究者,是与儿童一起探索和构建知识的伙伴,整个教育也重视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互动。
环境方面,蒙特梭利园的环境有序、安静,不同的教具琳琅满目,鼓励孩子们独立工作及精神注意力集中而专注。瑞吉欧的环境丰富、多彩,也更强调美学和自然材料的使用。
瑞吉欧所推崇的幼教理念 source: www.reggiochildren.it
自然环境的营造
Tina园长是德国人,而德国的“森林教育”世界闻名,这与瑞吉欧强调美学和自然材料的使用彼此契合。整个园区的环境,Tina园长花了很多心思,基本上目光所及的所有装饰和教具,都来自大自然中的天然材料,或为可循环再生的废物再利用。
园区的教学、环境布置近乎百分百来自可循环再生材料
孩子们的儿童游乐区就是其中一个绝佳案例:秋千区域“缓冲带”地上的树皮池,都是松松软软的真实木皮松,很多人都以为是木屑或小的木块。其实不然。这些“低调”没有声音的设置,其实花费不菲。不止是金钱上的投入,想找到适合的物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Tina给我们分享了一段趣事:今年,北京夏季的一场暴风雨折断了幼儿园附近的大树,这可给Tina和她同事们兴奋坏了,要知道一棵大树背后可以成就多少教学素材!Tina就带着老师们去捡各种各样的不要的树枝和木材,用来装饰和设计教室和园区。
好的教育理念当然要推己及人,但家长若是想在家自己实践“瑞吉欧”,往往不太现实。
“我们经常鼓励家庭带一些旧瓶子、红酒木塞之类的可回收物来园区,不过收集这些东西可能不像在德国那么普遍。”Tina是德国人,在德国,回收再利用、亲手打造自己家空间的习惯已深入人心。
这些文化习惯在当地司空见惯,不过来到中国以后,Tina发现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边旧物、废物回收会有专门的回收人员,收集起来之后用来卖钱。每个人循环再利用的概念还没有全面普及。”
除此之外,在家实行“瑞吉欧”的教育成本也不小。
用自然、可回收材料做的教具,一般用于某个教学主题。这个主题结束后,这些精心准备的场景和教学“道具”就失去效用了。有可能你精心用碎纸机碎出的纸屑所制造的“雪地场景”,孩子玩了一次就“作废了”,而且,在家里还要对小朋友动手操作之后的一片狼藉做好心理准备。
而在幼儿园就不同了,孩子们可以接触不同主题的各式材料,一起与老师们共创他们自己的小天地。此外,园区还会不定期更换环境主题,让孩子们接触、尝试更多的自然与社会的内容。
Tina也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时候我们会让孩子和家长们收集一些食品罐头的金属罐,但是有些家长会觉得金属罐有点儿危险。但这些都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接触的材料,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会使用他们。”
我们国内的孩子往往被“保护”得太好了,中国的家长和老师经常会帮孩子们做很多事。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有些时候,新入职好思之家的老师也会忍不住去“代劳”一些孩子亲自动手的机会,“我们会拦住他们,让孩子们自己去做。”
不要小看孩子
通常,家长对于一个幼儿园的期待多为以下几个诉求:安全,可以代替家长完成看护责任,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至于形而上的一些理念、知识学习什么的,锦上添花最好。
拿吃饭来说,在好思之家的任何老师都不允许喂孩子吃饭。“我们会为孩子们准备合适的餐具,鼓励他们自己吃饭。”Tina给我们分享了一次家长会的趣事:那天观察孩子们吃饭,就看一个小朋友吃得到处都是,Tina问孩子的爸爸妈妈:TA在家也这样吗?爸爸说:“您指的是什么?我们在家都是喂着吃的。”
“我们经常嘱咐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要穿得太好,因为每天孩子都会在园区里各种玩各种动手操作,户外活动也很多,会弄得很脏。”Tina笑着跟我们说道。
从左到右依次为:好思之家创始人夏青女士,外方园长Tina Ritter,菁kids创始人Toni
在好思之家,最小招收年龄是1岁半,多为5岁半到6岁毕业。升入下一个学段的标准并不是严格按照生日来划分的,而是根据孩子们自身的成长情况来判断:什么时候可以不戴尿布了,什么时候可以自主穿衣服了,等等。当孩子自己准备好了,再升入下一个年级。
在瑞吉欧的哲学中,孩子是有能力的社会共同建构者,瑞吉欧鼓励儿童在社会、人际中的全面参与和表达。老师是孩子们的合作伙伴和教育研究观察者,与儿童一起探索和构建知识,也非常重视老师和儿童之间的互动。
“我们经常以成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用惯性思维给出一些标准答案。但孩子的世界不一样,他们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思考角度和出其不意的回答。”Tina和她的团队非常保护孩子们的思想和各种新奇的想法。
教育的长期主义
好思之家的老师每年都会为孩子们做4次观察报告,来追踪他们各项能力的养成过程。目前好思之家主要有两种班型,中英双语班及中德双语班,中英双语班每周也会穿插几节德语课,中德双语班也会有一些英文课。
园区70%以上是外籍家庭,孩子们来自世界各地。园区1:4-1:5的师生配比,确保每位孩子在园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照顾及陪伴。
“我们经常为家长们和感兴趣我们的伙伴们开设家长工作坊,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走进好思之家,亲身观察每天园区里面真实发生的故事,看到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里是如何成长和学习的。” Tina告诉菁kids。
自2007年创建以来,好思之家幼儿园也即将在明年迎来自己18岁的生日。这对于一座幼儿园来说,已经算作里程碑式的成就了。而在当下少子化、各种幼儿园招生困难的大环境下,好思之家的“一位难求”,也验证了教育应该坚守“长期主义”的真谛。
Tina和她的团队坚信,18个月至6岁间的童年经历是极其宝贵的。对于好思之家所有老师而言,在好思之家接受教育的孩子,能够在园区度过极其美好的幼儿园时光,通过多语种的学习,多维度的技能培养,不断勇于探索一路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最让团队开心和成就满满的事情。
“我们欢迎更多中国家庭的加入,如果你想让孩子的童年在一个充满国际且多元化的环境中长大、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并学习多种外语欢迎加入我们,期待我们在园区相见!”
<End>
欢迎添加好思之家招生部微信号
预约进行1v1校园参观
欢迎添加好思之家市场部微信号
加入瑞吉欧教育理念知识分享群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