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在学校读书吗?这个问题Jolene从大女儿丸子读中班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了。
坐标江浙沪二线城市,2021年4月,丸子一年级时,因为一件小事,Jolene和先生终于下定了退学的决心,他们开始带着三个女儿homeschooling(在家上学)。
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会有顾虑或动摇吗?三个孩子在家上学的成本高吗,她们喜欢这种教育模式吗?父母是不是会辛苦很多,这条路可持续吗?我们和Jolene聊了聊。
文 | Elieen 编辑 | Yuan 图 | 受访者提供
Part.1,“签了字就没有回头路了”
“不在学校读书可以吗?”这个念头在Jolene脑海里盘旋了很久。两年后,靴子终于落了地。
Jolene和先生是大学同学,两人都是在传统公立教育下长大的,从小学习很优秀,也靠高考改变了人生,触摸到了更光明的未来。
在女儿丸子出生后,Jolene从事了六年的教育工作,筛选英美日等不同国家进口的童书,按书籍内容(数学、艺术、语言启蒙,培养习惯等)分类,再把书里的观念分享给身边不同孩龄的家长。分享一开始是免费的,得到很多正向反馈后,她成立了工作室,也和市里各早教中心合作,把她整理的育儿理念传达给更多人。
她也受到新观念的影响,开始思考是否要为孩子选择那条曾走过的路。
坦白来说,她其实不太想,“主流的学校教育不符合我的育儿观和价值观,我不太认同以竞争为基础的、优胜劣汰的体系,不希望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成绩、分数、排名上,也不希望她们宝贵的十八年都在为做题或一纸文凭拼命奔跑。”
但非主流道路风险很高,Jolene和先生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两人决定先去学校试试。一年级下学期,发生了一件小事,Jolene的先生主动提出了“我们从学校里出来吧。”
因为丸子上课时和同学说话,班主任找了Jolene,她和女儿讲了道理,也和女儿同学的家长约定好周末一起玩,但课堂上不能再讲小话,俩孩子满口答应。
没过多久,老师又和Jolene说了这个问题,她和先生一起去了学校,问孩子这次是在什么时间说话的,老师说是在午休。Jolene问老师“那孩子们哪些时间是可以聊天的?”老师说只有两个时间能聊天,一是课间,二是午餐结束后的路上,大概十几分钟。
两人沉默地回了家,到家后,两人的意见终于达成一致,决定退学,尝试其他的教育途径。
这个选择得到了全家的支持。他们的父母虽然身处农村,但也见到邻居小孩每天补课,学得很辛苦,听到有孩子读书时患上抑郁症的消息,再加上两人一直很独立,父母也信任他们的选择。
至于丸子本人,那就更开心了。
Jolene认识的朋友里,就有让孩子homeschooling的,他们的孩子也教养得很好。这给了Jolene信心,但这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将来要出国留学,两个人咬咬牙也能供得起,但我们家有三个孩子,要供她们十多年的体制外教育,经济压力会很大。”
她对去学校退学籍的那天印象十分深刻。班主任生病了,她去教导主任办公室办理手续,教导主任问她原因,要她提供转学证明,Jolene说她不转学,就在家里上学。
主任说你一定要签署将来送孩子出国的承诺,才能退掉学籍,Jolene就按他说的写了,写的时候教导主任说了一句话,他说,你签了这个字可就没有回头路了。
“他那句话一讲出来,我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因为我们的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Jolene有些紧张,但还是毅然签了字。
“我们确实没法规划好未来的每一步,甚至做好了孩子不上大学的打算。但既然对现状不满意,那就去做自己能改变的,我们始终相信要做当下‘正确的事’,每一个正确的选择会垒出未来的形状。”
Part.2,“一秒钟都没有后悔过”
Jolene不打算一人挑全科、自己在家给孩子们上课,早有先行者组建了成熟的团队,Jolene只要把孩子送去另一个地方上学就行。这“地方”可能是租的教室,也可能是某个家长空着的房子。
教课的老师是经过筛选的,“我们只会请和我们有相同价值观的老师”。教材也是,数学他们用的是新加坡的教材,语文是国内homeschooling联盟自己编写的,选择了他们认可的文本,历史则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出版物。Jolene看过这些教材,“确实非常优质,很成熟,很适合小孩子学。”
上课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下午3点半,一共7节课。世界观、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每天都会有一节,其他时间则是历史、音乐、地理、博物学这些副科。
课堂是真正的“小班化”,一个班级可能才4、5个人,生源是流动的,有人插班进来,也有人离开,但大概维持在这个规模。
因为面对的孩子少,也因为师资是经过选择、很有爱心的,老师们对孩子都很关心:经常给孩子们送小礼物;中午带孩子出门走走、给他们讲故事;每个孩子过生日,老师都会买蛋糕,不同年级的小孩一起为他唱生日歌。而在老师结婚或生孩子时,孩子和家长也会去参加婚礼,或去医院看望。
Jolene说其实老师的工资不算很高,但都是对教育很有热情的人,学历背景也很不错,虽然没有学校老师那样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对使用的教材也不那么熟悉,但她觉得这些学习上的问题只是“小缺憾”,最重要、最可贵的是老师跟孩子的关系。
“孩子回到家里时,脑海里总是充满了老师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们能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关心和爱着的,不怕和老师提问题,也不需要对老师唯命是从。虽然教学条件有限,但在她们的记忆里,和学习时光挂钩的不是厌恶,而是幸福和美好的感觉。”
这些走到一起、志同道合的家庭,彼此之间关系很紧密,没有比拼孩子成绩、暗中较劲的竞争,而是相互支持和帮助——Jolene来不及接送孩子时,有家长即使孩子生病了,也愿意花两个小时帮她接送;有时放学后,大家会直接去某一家聚餐;周六日,各个家庭会一起去度假村或户外露营;有孩子哪一科不太好,其他家长会帮忙补习。
很多人担心孩子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会缺乏正常的社交,Jolene的感觉正相反,“她的社交比一般小孩要更好,因为在学校只跟同龄的孩子接触,一起玩的时间也少,但我们有很多时间,和不同年龄的小孩去玩、去交流。”
homeschooling的三年,大女儿丸子读到了四年级,老二老三也陆续读了幼儿园,她们都很喜欢这种生活,在离开的时候万分不舍,总是念叨以前的老师和同学,经常打电话给他们。
虽然决定走这条路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走过了回望时,才发现印证了那句“做正确的事”。Jolene有时会和先生开玩笑,问他经济压力大了很多,后不后悔,每次得到的都是斩钉截铁的回答,“一秒钟都没有后悔过。”
Part.3,并非适合所有人的路
Jolene把这段经历分享在了社交平台上,在最后她说“我不轻易推荐别人走我们的路,因为家庭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决定了教育的方式是无法复制的。”
她的家人都很喜欢在家上学的生活,但她也见过有家庭在这条路上走得很痛苦。
那一家的爸爸坚持homeschooling,但妈妈并没有很强的意愿,孩子也没有加入线下课堂,而是在上网课,有时候会听不懂,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妈妈便陷入了焦虑之中,反复想“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我这条路是不是选错了?”同时又要照顾孩子的生活、整理家务、给孩子辅导学习,身体和精神都不得放松,状态非常糟糕。
什么样的家庭能尝试这条路?Jolene说了她认为必要的三点:一是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homeschooling意味着得有一方家长牺牲工作时间在家陪孩子;二是家长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有非常稳定的情绪和笃定的教育追求,不然就会在走得不顺的时候,怀疑自己选错了,陷入两难困境。
Jolene就是个育儿观自洽、信念很坚定的人。
homeschooling的老师为了孩子们未来能有出路,要求很严格,也会布置很多作业,Jolene作为家长却没有惶恐,不会把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放学后让孩子先去玩,玩到天黑再回来,作业能写多少写多少。
比起学习成绩,她更重视自理能力和责任观念的培养。在她随手记录的homeschooling生活的视频里,很多都是孩子们做饭、做家务的视频,她们会在爸爸生日时给他做蛋挞和饺子,一起做披萨,小女儿两三岁时,就会蹦蹦跳跳地去整理彩笔、玩具、绘本,然后自己洗手洗脸,忙个不停。
“孩子先学会照顾自己,将来才能去照顾别人;一个只顾自己舒适的人,以后社交也不容易的。”
Jolene会跟女儿讲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妈妈希望你有能力照顾自己,而且能力是熟练的,因为熟练会让你觉得轻松。也许你长大可以请佣人做,但妈妈要保证你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她不对孩子的“成功”有什么要求和期待,只希望她们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这非常重要。”孩子们也确实会在吃自己做的饭和把烘焙点心分享给朋友时,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她做饭时抢着帮忙。
二女儿不喜欢收拾房间,Jolene会跟她说这个家不只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爸妈有提供食物、教育的责任,但作为家庭成员,她有责任去打理好自己的住处。
当我问起在家带三个孩子会不会很辛苦时,Jolene说其实并没有。“我在她们小的时候就培养自主进食、自己洗澡的习惯,长大之后她们就独立了。所以她们很小的时候我会辛苦点,但长大了就越来越轻松。我觉得育儿的功夫应该下在早期,如果小时候完全丢给保姆或父母,长大再去管,就会比较难了,就会有所谓的‘叛逆期’。”
去年末,Jolene一家人结束了homeschooling生活,搬到了马来西亚。
因为丸子快要上初中了,市里没有合适的团队,而且丸子确诊了ADHD和抽动症,不适合完全居家上网课。
去年暑假一家人去了槟城旅游,Jolene和孩子们都很喜欢那里,她觉得会是个不错的成长环境,于是很快决定了移居。大半年过去,丸子的抽动症基本好了,发掘了很多兴趣爱好,也依然享受学习的日子。
我问Jolene是否会觉得“不知道下个阶段去哪读书”的生活很折腾,Jolene说,“追求自己想要的教育和生活,就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
“我想孩子们会看到父母是如何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会看到我们为了给她们更好的童年做出的努力,会记得在困境中尝试去改变而不是抱怨过后仍然妥协,我想这是为人父母能教给她们最好的一课。”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