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arol 图 | 学校提供
这是Kevin McNeany时隔三年后第一次来上海,这位80岁的老人独自一人从英国出发飞了12小时,与我们会面时依然精神矍铄。作为两大国际教育集团的创始人,他的气场与其说像商人,不如说更接近一名老师。
Kevin McNeany确实曾是一名英语文学老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教育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甚至是推动社会的改变。在这份“教育野心”的驱使下,他所创办的诺德安达像一棵大树,在不同城市播种扎根,成为世界闻名的教育集团。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后,Kevin McNeany却反而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发现自己的世界充斥着股票交易、会计、律师……唯独缺少了教育。
于是在本应退休享受人生的65岁,他另起炉灶第二次创业组建Orbital Education, 上海不列颠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Britannica)便是其旗下学校之一。
Britannica可以说是Kevin McNeany对教育初心的一次回归,同样是英式教育,他将其定位为500人左右的中等规模学校,既能保证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又能让教育的重心和关注点能聚焦于每位学生个人。
“我希望每个孩子在学校时,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这样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都会更好。”
经历过两次创业,作为两大国际教育集团的创始人,Kevin McNeany眼中一所理想的学校是怎样的呢?
01
“我希望在每个老师身上看到火花”
问到如何挑选老师时,除了从英国直招、资历够格再加上层层筛选外,Kevin McNeany还提到一个关键词“sparkle”。什么是火花?是真正将心思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热情。
关怀、愉悦、鼓舞——创校生Yuki如此总结自己在Britannica的十年,尤其到了最后大学申请的关头更是感到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托举。每位学科老师都敞开大门,欢迎她来提任何问题。
除升学顾问老师外,校长本人每周都会和她开会讨论申请材料和个人陈述,了解到她对时尚方向的专业感兴趣后,又是联系在时尚行业工作的人,又是联系正在读时尚市场专业的校友,尽可能帮她打开视角。
都说上行下效,老师们同样时刻将孩子们的表现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兴趣和优势,安排他们尝试相关活动。
例如,当发现有个孩子非常热衷于研究动物时,老师会鼓励他尝试调查并撰写报告。孩子被允许每日带着笔记本来到学校,将发现的有趣事物和有用信息记录下来,爱好不仅得以保护,他的表现更带动了同班孩子们开始自己的尝试。
这种用心并不局限于学习方面,老师对情绪状态和变化的捕捉有时比家长更敏锐。
菁kids曾采访过一位Britannica的在读家长,她记得儿子六年级时突然收到一封邮件说校长要找自己聊一聊,她既疑惑又忐忑,生怕孩子在学校闯了祸。最终通完电话后才知道,原来在最近的一次写作作业中,儿子透露出的悲观情绪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进而赶紧联系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虽是虚惊一场,但老师能从字里行间体察出情绪信号,迅速由校长联系家长,这种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感觉始终陪伴着他们。
老师们为什么能有“用爱发电式”的热情?或许这也是Britannica管理良性运作的体现。在一份老师内部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很满意目前的工作,无论是学校氛围还是个人价值,都是近乎满分的评价。老师的留存率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即便在疫情三年间老师留存率也保持在82%~86%之间,其稳定性让人安心。
02
“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最让我满意的变化”
走过10年后,Kevin McNeany最满意的是Britannica教育质量的一路进步,从结果的角度来说,十二年级学生A Level的A等级的数量连续五年增长,2022年时81%学生能在A Level中拿A,物理、化学、中文学科都能取得全A*- A的成绩;IGCSE成绩同样稳步上升。
已经进入大学的Aliya 回想起在Britannica的时光,最喜欢的是有趣又引人入胜的课堂。
比如在小学上地理课时,课桌上会摆着红、橙、黄、绿、蓝、棕、白的各色黏土,在老师教完关于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概念后,孩子们坐到桌前,开始从内而外一层层地捏起了地球的内部构造,最终创造出了一个有海洋、陆地和白云的黏土地球。
整个上课过程十分有序,两位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个别辅导,很快孩子们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投入其中,并且能一字不落地说出地球内部构造的名称。课后,老师有时会以“作业自助餐”的方式来布置作业,提供几则作业选项,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自己想做的作业。
中学阶段过渡到IGCSE课程时,会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来做贯穿,还原人物场景、演出独白,让书本上的文字成为舞台上的表演,不知不觉间加深对英文文学的赏析与理解。
而且Britannica有非常系统的个性化教学方法。Aliya刚转学到Britannica时还做不到流利的英语表达,EAL老师用Bell Foundation给出的框架进行评估分级后,为她定制了适合的EAL课程。对于中学部的学生,EAL老师还会陪同一起上历史、地理等对语言有更高要求的specialist课程,以此帮助学生时刻跟上教学。
每次课后老师都会关心她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和建议,最终的目标不仅是提高成绩和语言能力,更是养成英语阅读习惯。
更特别的一点是,无论是不是自己班的学生,整个年级的老师都会群策群力帮孩子们设立针对性成长目标。
最能让学生安心的是,老师永远会给予“平等”的态度,他们时常将“It’s OK to make mistakes because that’s how we learn”挂在嘴边,回答错误时就换种思路引导,将注意力都放在找到正解上,如此一来学生也自然而然卸下害怕犯错的心理包袱,更专注于提高自己。
03
“这里的学生无论去哪里 都不必担心适应问题”
相比低龄留学去追求更“纯正”的教育,Kevin McNeany则认为国际学校自有优势——更多元的学生群体。
Britannica不乏转学生,而且包罗万象,有来自国内不同体系学校的,也有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转入的,轻松包容的校园氛围能将所有人包裹其中,找到最舒适的成长方式。
Feiling 10年级时从公立学校转学进Britannica后,她发现自己能自由探索发展感兴趣的领域,再根据专业方向搭配3-4门A Level 课程,可能性一下子就打开了。
在某次校内活动中,Feiling燃起了对艺术和媒体学习的兴趣,她便将媒体和艺术作为A Level考试科目之一,并且为了申请艺术类院校,除了每周固定的21节A Level科目课程外,她利用额外自习时间来完成美术作品,甚至是拍摄纪录片、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通过大量的实践机会,她对艺术和媒体的理解逐渐加深,最终录取理想的大学。
菁kids曾采访的一位父亲的四个儿子都在Britannica上学,虽然个性迥异但都找到了自己展现特长的方向,这也得益于Britannica丰富选修课资源以及控制在中等规模的学生人数,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中。
为了满足来自40多个国家的学生群体,Britannica是魔都少数开设“世界母语项目”的国际学校,包括中文在内有7种母语课程,母语课开设的语种也是按照在读学生社群来设定,假设德国学生变多了,便会为这些学生专门开设德语母语项目。
所谓母语课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停留在语言能力层面,会更深入到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
对于中国孩子们来说,不仅能通过每周7节的中文课打下扎实的中文基础,还能在二外上选择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甚至是非常小众的希伯来语。从小在多元化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也能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在Britannica,我们能感受到“小而美”真正的意义所在——每个孩子都拥有被重视的个性化体验,让每天上学如同来到第二个家的亲密感,因为尊重与平等而获得的自信与从容。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或许正是对学校的最佳褒奖。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预约访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