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的夏令营像开盲盒,有踩雷有高分,争议背后家长们实际体验如何?

一到暑假,夏令营、亲子旅游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今年更展现出了一番空前热情,大家似乎长久以来都憋着一口气,终于找到了放飞的出口,签证中心大排长龙,时不时就有某某国签证排队久拒签率高的新闻。

7月起多个热门景点被游客淹没,北京40多度火辣辣的太阳阻挡不了大家排队四小时进环球影城的决心,也阻挡不了一波又一波的研学团。

质量参差不齐的夏令营和研学团也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争议,有人简单粗暴地将其归纳为“割韭菜”。坑那么多,为什么依然这么多家长愿意花那么多功夫和金钱参加夏令营?

菁kids采访了几位家长,聊聊她们今年的夏令营体验,以及参加夏令营背后的教育动力。

文 | Carol 图 | Unsplash

 

01

玩学与研学

体验起来有点像开盲盒


中国人蜂拥而至的新加坡

想换个文化氛围,但也没完全换

不少家长选择国外营,是想着能让孩子有个语言和文化浸润的环境,开开眼界,练练英语,然而Lucia今年去过新加坡夏令营后的感想是——再也不会来了!

Lucia从3月就开始看飞美国的机票,本想着暑假一家人飞一趟顺便让孩子参加个夏令营,没想到还在观望时,机票价格一路飞涨,粗略一算什么还没玩呢就支出毛7万,这不离谱么?她只得掉转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新加坡也有不错的夏令营。

擅长做攻略的Lucia迅速把新加坡排得上号的国际学校夏令营都摸了一遍底,发现绝大多数学校,无论多声名在外,夏令营无外乎是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只有新加坡美国学校是校方老师上课。

学校底子好,师资靠谱,课程选择丰富,而且相比某些动辄上万的营,每周750新币的价格更主打一个性价比,所以Lucia没多犹豫就给女儿报了两期。

新加坡美国学校官网上夏校介绍

也亏得下手早,5月时因为报名太过火爆,新加坡美国学校为了避免学生群体单一,一度关闭了亚洲人申请通道。那时Lucia已经有了夏令营中国人扎堆的心理准备,没料到的是,实际情况比预想的更夸张。

新加坡和中国学制不同,6月中旬夏校开始时国内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放暑假,Lucia带女儿提早飞赶上6月26日开始的营,本想打个时间差,但当时的班级中已经近一半是中国人。

等到7月3日WEEK4的营时,国内放假了的学生家长蜂拥而至,即便是看似不被偏爱的珠宝设计主题课程也满是中国人。而相比之下,新加坡美国学校的情况甚至已经算好的了。

Lucia女儿在新加坡美国学校夏校

另几所当地知名的国际学校(例如新加坡斯坦福美国国际学校、加拿大国际学校),由于夏令营更偏学术性,有不少家长喜欢的英语精读、阅读技巧等课程,报名阶段直接爆满,等开营了一看几乎班级同学都是中国人,有些英文不好的,直接被分班到中文老师授课,感觉像是换了个国家补课一样。

这个环境下语言浸润是不多指望了,那课程本身呢?Lucia的评价是——多少有点水。工程主题课是搭建液压大桥,对于国内看多了STEM课的家长已经不足为奇,有时老师甚至会直接放一个视频让孩子跟着做。

另一门比较小众的Storytelling through Video Game Design反倒还不错,起码英语是练到了,女儿还和一名巴西同学成为了朋友。“这一个月我就当她玩了,开心就好。”Lucia放平心态,毕竟是难得的暑假。

半研学半亲子游

她将体验看作学习的一种

H妈妈对海外热不太感冒,她觉得才一年级的小小孩参加夏校为时尚早,平时本就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放假了没必要再找个学校上,不如在国内选个和上海文化气质完全不同、或是大自然环绕的地方,开开心心来趟半玩半学的亲子游,既能让孩子增长见识,作为老母亲又能省心省力。

最终H妈妈选了上海一家口碑不错的机构的西双版纳亲子营,令她惊喜的是,收获的体验大大超出预期,如果满分10分甚至可以打到8~9分。

以前自己带孩子去海边旅行时,儿子特别讨厌鞋子进沙,时不时就要停下来洗半天鞋,直到舒服了再继续走。但这次夏令营,她发现儿子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

徒步雨林衣服鞋子沾点泥巴也无所谓,树攀活动时,明明平时室内攀岩都不敢玩,眼看前面的小朋友顺利爬上去了,他也没磨叽,噌噌就爬上了七八米高的大榕树。更别提在野象谷直面大象粪便检查给一个城市小孩带来的冲击。

“他内心生出一种很坚毅的力量,我觉得这是同伴给他的,不是我们大人能逼出来的。”H妈妈觉得儿子和同龄孩子们共处互助,在社会化环境中的成长,是自己愿意花比旅游更多的钱参加夏令营的价值之一。

对尚还年幼的孩子来说,一定要将学到多少知识的厚望寄予夏令营么?她认为不妨将体验也看作学习的一种。夏令营结束后,她打算找一系列野象谷或云南相关的童书,让儿子将体验回归书本,深化到抽象的知识。

 

02

外教的噱头,兼职的坑

靠谱的老师比品牌更重要


选了某国内独立营的Melody原本是冲着机构牌子、1:1中外师资比、美式营氛围去的,没想到踩了大雷。

到了暑假,很多机构都会找兼职老师带营,高成本的外教自然也是如此,或许其中有职业素养高且负责任的,但遇上的几率就和抽彩票差不多。

今年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炎热,有些外教自己都不是很提得起劲来,甚至直接变成了助教,帮忙递个水、搭把手。这种情况下,指望孩子能和外教多互动自然打了水漂。

宣传上写1:5的师生比确实落实了,但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在实际体验中两个中外教加生活老师,未必管得过来10个孩子,有男生上课到一半偷偷溜回宿舍也是事后才发现,遇上调皮捣蛋的,更能让一周夏令营变成了一场“对抗赛”。

家长像侦探一样通过群里老师发的照片、晚上固定时间的视频聊天发现蛛丝马迹——比如孩子连着几天没换衣服、哪里磕着碰着了、和同宿舍的孩子闹矛盾了……明明是想报个独立营放飞自己,没想该操的心却也一点没少。

Emma对今年第一次单飞呼伦贝尔的儿子倒是挺放心,四年级的年龄半大不小,被问到要不要参加独立营时儿子笃定地说“准备好了”,出发后自己有条不紊地安全抵达目的地。

挑中这个研学机构时Emma是做过一定功课的,课程内容有一定深度,选取了数个当地民族村落研学,随队老师都是全职,一个团控制在15人以内,去任何地方都是越野车队统一出行,每天晚上老师总会固定时间几次留意房间的动静,还会带动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去照顾小年龄的孩子。

有条理的管理下七天营精彩度过,对于家长来说,或许没有什么比参加独立营的孩子有玩有学、交到朋友、安全回家更让人欣慰的了。

宣传中的外教比例也好,全职兼职也好,落到实处,老师的负责与否及专业态度、家长对夏令营老师职责范围的期待,都决定了体验感。

H妈妈参加的亲子研学营中也有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年轻人来做兼职,他们负责的部分往往更偏日常起居,虽然经验不多,但好在对孩子有爱且富有责任心,因此照样能得到好评。

 

03

越来越贵的夏令营

对家长们来说有什么价值?


很多家长都发现——夏令营越来越贵,要让孩子过上一个充实的暑假更是如此。

Lucia所选的新加坡营本身价格不贵,但她在后续安排行程时发现,疫情放开后当地酒店和民宿的价格和往年比都翻倍了,本来能订到不错酒店的价位现在能订到的房间都没眼看。

出了一次国也不太可能只参加夏令营,夏令营结束后她又带着女儿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玩了十多天。如此一个月支出粗算下来有7万左右。

回国后,女儿开始了课外班的连轴转。对于还没想好是否走国际教育路线的Lucia来说,她想尽可能保证女儿在学业、英语能力和视野上的竞争力,无论未来是冲三公还是走头部双语,目前学校里这点显然是不够的。

H妈妈母子在夏令营后又在云南多玩了几天,加起来花了三万左右,到了8月还会有次全家海外旅行,期间兴趣班同样少不了。她感叹如今养育一个孩子已经不能和自己当年时相比,其中也分为主动和被动的部分。

被动的部分来自学校和环境,儿子目前正就读某一梯队双语学校,进去后发现很多孩子在入学时就已经会了很多东西,甚至已经是攀岩或者游泳好手,那作为大环境中的一员,怎么不会被带动起来呢?没有家长会乐意孩子是班里的最后一个。

假期回来,小朋友间也会互相交流去了哪里玩,这个去了日本,那个去了荷兰,难道要让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么?

主动的部分则是作为家长想要让孩子体验更多。有家长或许在长大成人后发现,自己在以前刷题的过程中错过了很多,那么既然现在有能力,为什么不把机会和资源给自己的孩子呢?为孩子用心做的规划,一个假期所付出的成本,如何简单用“性价比”来衡量成长?

对Emma来说,她今年选了呼伦贝尔研学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让儿子找到自己身上蒙古族的根,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姓会跟别人那么不一样,什么是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化。这部分收获立竿见影,达到了预期甚至超过更多。

作为家长,不可能要求四年级的孩子时刻想着自己学到什么,更多的感觉就像是去玩了一趟,但一些收获和启发一定是潜在和长远的。

比如,如果他以后在课上学到哪篇课文,看到某本关于图腾的书,又或是一部西藏的纪录片,他脑海中会想起那个夏天走过的草原和村落,会找到某种链接和继续深入探索的兴趣,或许就是这个夏令营的价值所在。

总有人说“我们小时候没那么多花头,现在不也挺好。”但今时不同往日,聊完几位家长,菁kids发现夏令营往往是家长们在教育规划路上的一环,或是被裹挟也好或是主动的也好,大家似乎也没有太多更好的选择。

其背后所承载的对孩子的期望,不会阻挡家长们继续在每个假期选择夏令营,即便是踩过坑。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