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被判违宪,亚裔的春天来了?即便不看种族,公平依然是个玩笑

文 │ Carol  图 │ 网络

美国留学圈又一个重磅消息来了——

最高法院就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的诉讼做出判决,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UNC)具有种族意识的招生计划违宪。

美国媒体将其定性为“Affirmative Action的终结”,这意味着美国大学在今后的招生中不能再考虑种族因素。

>> 法官团由6个保守派和3个自由派组成,这个结果可以说在预判之内

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在判决中写道:

“哈佛和UNC的录取不能和法律平等保护条款一致(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两个学校都缺少足够清晰且可估量的目标,来合理化录取中的种族因素,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效应,包括种族刻板印象。”

“大学录取是零和游戏,给某些群体提供益处,实际是建立在剥夺其他群体利益的基础上。”

不过John Roberts也表明“如果申请人在材料中讨论种族如何影响自己的人生,大学可以将这类材料纳入考虑。”

总而言之,评估申请材料必须以个人经历为依据,而不是种族。

两所学校也都已经做出回应——

哈佛再次重申对学生群体多样性的重视,在一封内部信件中,学校领导层写道:“在接下来的几周或几个月,我们会决定如何在遵守法院判决的前提下,保留哈佛的核心价值观。”

UNC称学校会根据裁决做出必要举措。“学校依然会坚定地招纳有才华、拥有不同视角、不同人生经历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教育。”

虽然案件起诉是针对哈佛和UNC,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判决结果会波及美国所有大学。

根据《纽约时报》,一些精英大学已经开始为明年的招生政策改变做准备了。塔夫茨大学正在考虑取消校友子女优待政策,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在内的高校表示,一直在为最高法院的裁决做准备。

有媒体分析,裁决会对美国高校招生产生重大影响,白人和亚裔将从中受益,非洲裔和拉丁裔则受到冲击。

>> 即便是亚裔群体内部,对Affirmative Action的态度也分为两派

亚裔真的会有更大录取几率么?

Affirmative Action 从1961年起开始施行,在美国已经有了62年历史,最早是为了遏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种族歧视,随后逐步在社会中扩大。

尽管在美国大学录取中强调高分是用唯分数论思路来衡量不同游戏规则,但在亚裔的认知中(不只是中国),成绩(包括GPA和SAT)依然是最该优先考虑的。

前阵子一位名叫Jon Wang的亚裔学霸刷屏互联网。他的SAT 1590,并且有着学校学术队长、参加全美高尔夫青年锦标赛等课外履历,但遭到了MIT、加州理工、哈佛、卡耐基梅隆、加州伯克利等名校的全拒。

对于这样极端的个例,很难就此得出歧视亚裔的结论,况且这个学生所在的佛罗里达州,以及几所目标大学所在的加州其实早已禁止录取中的种族偏好。

虽然Affirmative Action是许多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的共识。不过也有“叛逆”的州,早早禁止录取中的种族偏好。

>> 美国有九个州早已禁止州内大学在录取中有种族偏好

哈佛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歧视亚裔,拿出了2023录取生中亚裔比例——29.9%,比例仅次于白人。

但真的是如此么?

2012年,哈佛大学校友Ron Unz写过一篇美国常春藤大学控制亚裔录取率的研究,他发现90年代初,常春藤盟校招收的亚裔比例开始上升。

然而到了90年代末,尽管亚裔申请者的数量连年升高,但比例每年稳定在一定区间内,例如哈佛大学从1993年起亚裔比例一直保持在15%~18%,如果说没有刻意控制是不可能的。

对比明显的是,在禁止种族偏好的加州,加州理工的亚裔入学比例一路飙升,2021年时亚裔比例达到48%。

如果说加州理工是因为有理工科属性的加持,UCB和UCLA 2022年时的亚裔比例分别为39.4%和33.4%,也比藤校更高。

随着围绕Affirmative Action的争议越来越多,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由此诞生——一个由保守派白人律师组建起的组织,目前已有2万多成员且多为亚裔。

亚裔普遍重视教育,学术能力强,又是从小卷到大的,付出了那么多到了申请大学,发现自己的高分、各色活动都换不回一份offer,履历比自己差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却被录取了,换谁多少都会心理不平衡。

从2003年的Grutter v. Bollinger 案起,针对美国大学录取种族歧视的诉讼陆续增加,只是在以前大学一直是胜诉的,这次的由胜转败,与目前美国的政治环境也密不可分。

但这次判决能多大程度上改变美国大学的录取规则呢?

无论是不是把种族放在明面上,写在申请材料里,“多样化”已经刻在美国大学的骨子里了。目前许多大学依然是站哈佛大学这一边,康奈尔大学率先发布声明,表达对最高法院的判决十分失望。

大学在实现多元化目标的过程中,在学生削尖了脑袋想挤进顶尖大学的过程中,扭曲也逐渐增加。

部分亚裔在申请中甚至会刻意抹去自己的特质,不敢说自己喜欢小提琴、喜欢辩论赛,甚至为了迎合录取规则而在PS中捏造故事,这难道是大学想看到的么?

很多人谈起“公平”两个字,但免除了种族因素之后,就会迎来更公平的环境么?这也涉及这次舆论讨论中的另一话题——阶层多样化。

之前美国大学录取舞弊丑闻闹得沸沸扬扬,名流富豪们通过花钱造假成绩和履历进入顶尖大学。

就有机构层调查过加州大学,2013-2014、2018-2019学年期间,UC Berkeley、UCLA、UCSD、UCSB四所大学,至少有64名“有钱家庭”的学生被“不当录取”,大多是编造运动员履历、凭借家庭捐款、与学校工作人员的关系。

《大西洋》上曾有一篇名为“They Had it Coming”的报道文章,一位美国前高中升学顾问老师揭露了她眼中美国大学录取的漏洞:

01 体育

对于富裕阶层来说,水球、网球、游泳、体操、排球、划艇、马球等烧钱的运动,都是能用钱砸出来的爬藤路径。文章作者曾有一名很不错的学生,有实力但说不上耀眼,然而父母提交的申请学校名单上,基本只有藤校。学校升学团队在仔细翻看了申请材料后,发现她在课外活动中填着一项运动——排球。

大学的体育队教练每年手上都会有一些录取名额,只要学生达到了基础学术线,教练自有办法打开路子,而且大学招生官通常也不会去质疑教练。

02 成绩递交的方式

起初,SAT和ACT会给确诊为学习障碍的学生更多考试时间,不过成绩旁边也会标注上星号,以告知大学这个学生是有超长考试时间的。不过,标星号被质疑有违美国残疾人法案,所以SAT和ACT就取消了这个做法。这样一来,几乎所有人(只要有钱有路子搞到确诊证明)都能让自己的孩子用整整两天来考SAT,大学也不会知道。

03 大学申请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无人监督

成绩单、推荐信的真实性都依赖于招生办公室对学生所在高中的信任度。

正是因为美国大学申请过程“综合考量”的特点,其中诸多暧昧不清的部分,使得公平两个字只能让人嗤笑。

这次裁决后获益的会是谁?是亚裔终于能受到重视扬眉吐气?又或终究还是白人捡了便宜?或许只有等待时间来验证。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