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辍学继承家业、读美本开煎饺店,大厂高管90后母亲如何养育女儿

最早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那批孩子们,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不少成为父母。他们大多在大学甚至高中时就出国接受高等教育。K-12国际化教育,以及海外的大学、工作、生活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在工作、育儿时,更看重的是什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今年夏天,菁kids开启系列访谈,寻觅那些生活和工作在我们身边的“初代国际教育亲历者”,请他们分享真实的成长经历、生活和事业的故事,以期为当下的父母提供参考、带来启示。

今天分享的,是一位国际学校妈妈的经历。早年就读于汇佳的90后Mia,17岁面对亲人早逝、被迫辍学继承家业、只身赴美留学、创业再深造…人生充满跌宕和磨砺。如今身兼大厂高管和母亲双重身份的她,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养育女儿?

采访 | Toni Ma 撰文|Eileen  图 | 《过春天》剧照、pexels


Part.1,国际化学校是“差生”逆袭的出路吗?

1990年出生的Mia是初代在国内上私立国际化学校的亲历者。

当下的她,在众人的眼里无疑是成功的,拥有令人艳羡的事业和家庭:某头部互联网大厂国际市场部高管,在美国留学认识的先生从事金融行业,5岁的女儿在顶尖国际学校德威幼儿园就读。

但从小到大都不曾为钱发愁的她,从没想过为了照顾女儿而当全职妈妈。

在大厂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是每日常态,但Mia从不会因为工作繁忙而减少对孩子的关注。最近,Mia紧锣密鼓的行程单上,又多了一项新任务。

远在内蒙老家的表姐,请她为初中毕业的外甥物色一所北京的寄宿国际化学校。外甥学习成绩不好,上不了好高中,而表姐“不想再跟他较劲了”,只想“上完高中出国了事”。

接到求助的Mia试图跟表姐解释:国际教育不是魔法师,并不是把孩子塞进一所办学质量不错的国际学校,就一定能学习进步、拿到好成绩,申请到海外名校。

如果他本身就厌学、没有自驱力和不自律,又住进远离家人的寄宿国际学校,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但这话由Mia说出来,可能没那么有信服力。

因为Mia自己就是在初中开始接受国际化教育后,从叛逆少女脱胎换骨成了学习好、上进勤奋的好学生。再到读大学、读研、创业、当高管,人生几乎一帆风顺。这也正是表姐会请她帮忙的原因。

Part.2,叛逆厌学的少女,在国际化寄宿学校找回自己

Mia家庭条件十分优渥,妈妈是个事业女强人,每天非常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她,但Mia很聪明,比同龄孩子要早上学一年。

进入初中的Mia成绩中等,文科不错、理科不行。初一时遭遇了校园霸凌,在那个年代,偏远城市的学校老师处理方式不专业,态度也欠佳,这让她开始讨厌学校,变得叛逆起来。

忙于事业的妈妈,就把Mia交给了姑姑管教。

姑姑秉承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对自己儿子动辄打骂,对Mia不敢这样,只是会教训儿子来“杀鸡儆猴”,但也会监视Mia的学习,经常穿着拖鞋或者光着脚,悄悄走到她身后,看她在干什么。

叛逆的Mia不吃姑姑那一套,不过在姑姑家呆了半年后,成绩确实好了一些,但却愈发叛逆。

Mia妈妈就把她送到了北京的国际学校,那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提供国际课程和寄宿服务的12年一贯制学校。为了跟上学习进度,Mia留了一级,年龄也跟同学们同步了。

Mia独自呆在北京,身边没有亲戚家人,但摆脱了那个充满束缚和限制的环境,久违的自由让她感到开心。

当时汇佳初中用的是人教版教材,高中是IB课程体系,升高中后转为全英授课,Mia听得很吃力。到了高二要选课,如何从历史化学等科目中选择?也没有家长帮忙了解、给参考建议,一切都得靠自己。好在,她并不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和热情。

Mia的努力也换来了进步:中考500分以上可以进高中IB最好的班,她考了490分。

比起学习上的进步,更让她欣喜的是在学校活动中获得的能力。学校举办一场活动,晚会、运动会、文化节等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Mia萌生了勇气、自信心,执行力也大大增强。

后来Mia留学时遇到问题,都能有条不紊地去解决,很多都得益于当年在学校的历练。

原以为就可以这样顺顺利利地申请学校、毕业工作,但高二时,Mia突然收到母亲病重的噩耗。

Part.3,17岁遭遇家庭变故,只身赴美勇敢逐梦

如果不是Mia的突然到来,那么家里第一代去美国留学的应该是她的妈妈。

Mia妈妈年轻时就有计划出国留学,托福成绩也考了,但因为怀了Mia,只能放弃了出国深造的计划。

妈妈大学的专业是机械工程,算是那个时代的高知分子,后来凭借自己的专业和魄力创业办厂。爸爸家世好,工作稳定,两人结婚时,在外人眼里是天作之合。

但Mia六岁那年,妈妈遭遇了车祸,高位截瘫,整个身体都不能动,一直求医住院,想重新站起来,因当时治疗水平有限,最终没有成功。

在家里躺了两年后,因接手公司的人经营得不好,Mia妈妈又自己坐上轮椅,靠着司机和保姆辅助出行,重回工作,重新掌舵。

即便坐在轮椅上,妈妈也能把工厂和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还是经常上新闻受表彰的模范人物。

但在妈妈病后努力重建生活和事业时,Mia的爸爸却精神“塌方”了。

他从小生活顺风顺水,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结婚后家庭幸福美满,工作稳定,突然遇到如此大的变故,无法面对,就借酒浇愁,沉溺其中,一蹶不振。后来遇到了一次小的车祸,虽然不严重但办了病退,没有再去工作。

因为妈妈积极的生活态度,家庭变故并没有给小时候的Mia带来太大的心灵创伤。

Mia高二时,妈妈因为想要抓住扩张公司的机会,工作压力陡增,突然患上急性胰腺炎,她赶回家时,妈妈已经睁不开眼了,“像闪电一般的速度,我就没有妈妈了。”

一夜之间,Mia被迫长大,公司的、家里的许多事情都等着她去处理,只能别无选择地挑起主心骨的重担。

在姑姑的帮助下她办理了休学,回到了内蒙古。17岁的她,成了收付账款、业务合作等公司事项上的接洽方,但没人教过她这些。

在长期的困顿和无所适从中,Mia模糊地感觉到,自己必须离开,再留下去自己的人生也要完了。

她决定出国读大学,自己的学历和阅历不足经营好公司,还是要先正常完成学业才行。于是她联系了留学中介,想办法在内蒙拿到了高中毕业证,考托福成绩,然后提交申请。

2009年夏天,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后,Mia变卖了一些家里的产业,只身远赴海外。

Mia小时候,妈妈经常和她讲起自己的留学梦,当年妈妈为她留了下来,如今她要一并带着妈妈的梦想,去外面看看。

Part.4,转学、修双学位、创业、读研,像妈妈那样去拼搏

Mia到了美国后,不得不按学校的要求先读一年语言,一年后开始正式读大学。

因为觉得大学的名气资源一般,所在的中部城市太无聊,加上从小就对酒店感兴趣,Mia开始查询哪些名校有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多少学分,打算提前修好所需学分,申请大二转学过去。

后来Mia成功转到内华达州的一所公立大学。上了两年之后,为了就业和学历含金量,Mia又勇猛地修了个会计专业双学位。

但没想到会计难得超乎想象,即使Mia学习能力不错,每科最差也能拿个B-,也学到几欲崩溃。

学校还规定要有1000个小时的实习时长,才能拿到毕业证,在就业资源相对紧张的城市,Mia先后做了HR、前台两份实习,才最终顺利毕业。

其实能做到这些,实属不易。未成年就遭受丧母的家庭变故,肩上压了过重的担子,来到一切新鲜的、玩乐丰富的国外,手上有一大笔钱,又没人管着,用Mia自己的话说是,“我想学坏的话,只需要一秒钟。”

支撑着Mia跨越重重困难、走向正确道路的,正是妈妈从小的言传身教。

小学时妈妈没空在家陪她,就把她带去工厂,让还没有袋子高的Mia在那和工人一样做装袋的工作。

妈妈没有用单纯的话语教育花钱大手大脚的Mia省钱,而是让她用双手去感受挣钱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了解“是哪些人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才把钱变成钱的”。

那时的妈妈已经瘫痪坐上轮椅了,但她完全不自艾自怜,而是积极地学习,每天都会听哈佛商学院的课,看别人经营企业的案例。

因为从小做的、见到的是这些,生活突逢巨变的Mia才没有消沉下去,而是汲取回忆里的力量,学着像妈妈那么坚韧、勤奋,像一棵长在乱石中的野草,顽强生长。

毕业之后,Mia求职的运气不错,第一份工作是帮助一家中资出海公司拓展美国市场。

但很快,她就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她不满足自己学历、也厌倦了当时生活的城市。她要找个好地方的好大学读研究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学历刷一下。

Mia把目标圈定在洛杉矶的几所大学,直接搬去了那里,用一年时间复习备考GRE,最终申请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考完GRE等待申请学校时,Mia觉得有些无聊,但华人又不好找工作,于是就和另一个女生合伙开了家中式煎饺店。

煎饺店雇的员工是墨西哥人,但他们生性自由,随时有都可能不来店里,俩“老板”就得自己干。

因为味道好、经营有方,煎饺店很快成了当地的网红店,在Mia回国后,洛杉矶也还有两家店开着,只是全盘外包给了当地的留学生店长去经营。

创业多艰辛,2017年Mia怀孕了,孕中经常待在店里,出月子后也立刻回店里工作,那时候孩子还在母乳期,Mia只能在店旁边的车上挤完奶,喂完孩子再回去上班。

Mia没有像身边的很多女性朋友一样,在生育后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尽管有这个经济条件。她说这种人生选择或许和个人成长经历、和基因有关系,自己的妈妈是个拼事业的女强人,她就也想工作,去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

未必要有什么期许或允诺,或许在无意间就会成为“母亲曾经成为的那种人”。

Part.5,妈妈的精神,成为照亮自己女儿的明灯

疫情开始后,国外有段时间比较混乱,Mia的婆婆在国内担忧得睡不着觉,甚至快得抑郁症,最终在2020年夏天,Mia和丈夫女儿一起,回到自己阔别了十一年的土地。

回国后Mia在某头部互联网大厂从事市场工作,女儿3岁后送去了德威读幼儿园。

在选学校时,Mia也有很多考虑,首先是不去公立,因为自己亲身体验过公立和国际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别,未来孩子要留学,还是在相似的课程体系内成长更好。

公立国际部也不考虑,虽然它们的升学数据好看,但说到底是个掐尖儿的体系,生源质量本来就好;国际学校招生反而是包容的,学生一路升上去,学校成绩还好的,说明教学质量差不会差。

而最终让Mia选择德威的决定性原因,是她在校园参观时看到学生穿的是校服。

国际学校本就自由开放,学生心智还处在发育阶段,很难不攀比,或者完全不受攀比风气的影响,Mia深知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想帮女儿避开那些潜在的问题。

女儿的诞生,让Mia能更坦然地面对丧母的悲痛。

都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余生漫长的潮湿,过了十多年Mia都还不能提起失去妈妈这件事,直到女儿出生,才把“母女连心”那个缺失的半圆补上了,Mia可以把从妈妈那感受到的爱和力量,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给女儿。

因此她认真考察为女儿择校,也把幼时妈妈忙于工作,亲子时光缺失的遗憾,在女儿身上弥补回来。

Mia家里没有电视,陪女儿玩时她从来不碰手机,也会要求先生这么做。“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做得好,她就好;你做得不好,她也会如实呈现。”

Mia一直坚信“教育是要有规划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从小学培养起,而不是出了问题后,临时想对策,企图找一条一劳永逸的捷径。

女儿出生在国外,现在又就读于国际学校,Mia不希望女儿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香蕉人”,而是有清晰的身份认同,又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所以她有意识地加强了女儿的中文学习。

总得来说,Mia并没有太大为人父母的担忧。她妈妈没有怎么管她,但Mia从未行差踏错,成长得很好,因为一直以妈妈为榜样,学习她,靠近她。

为人父母,做好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引导,这比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更有用。

但有一点她很明确,在成年之前,她绝对不会让女儿离开自己、独自上寄宿学校。如果孩子去海外读高中,那自己也要一起去。

为此,她也在做进一步的职业规划,好消息是,公司正在推进业务出海,她想,或许那是个两全其美的好机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