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藤公式火出圈,到底什么才是个性化教育?

文丨ABB   图 | Pixabay

很多家长不考虑体制内教育的原因,是因为体制内学校讲究标准化、统一化。高考全国一盘棋,教材就这几个版本,连校训、校服和校规都差异不大。这样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令很多家长觉得很难发挥出自己孩子的特长,缺乏个性化,于是纷纷转向国际教育。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爬藤成功案例的公布、牛剑孩子的经验分享,让国际学校和升学指导老师都渐渐摸索出了一条外国名牌大学最爱录取的模板公式=标化超高分+全A成绩+奥赛奖牌+顶级夏校+论文发表+音体美一技之长。

我突然想到,这和体制内标准化的升学要求不是换汤不换药吗?每个孩子都照这个模式培养的话,还怎么体现个性化呢?要知道,高考也能选文选理,选英语或者小语种,自主招生也有面试,比赛获奖有加分,以及艺术升学的。最多就是高考是一次性考试(外语除外),而国际大考和标化考试可以多考几次,并且平时成绩也发挥作用等这几点上仍有较大差异。

因此,家长心目中理想的个性化教育,恐怕不能参照这个升学公式来,不然就只是改成了一个复杂版、昂贵版的洋高考而已。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

 

「01」

独一无二的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的培养,就是要孩子发挥出自己本身的特色和能量,不要照葫芦画瓢一味地模仿他人。而这其实也暗含了要求孩子能独当一面,有主见,有自信,能承担起责任、风险和后果的含义。

为什么大家要总结爬藤公式?就是想沿袭成功案例,跟着别人走已经走通的那条路。这侧面反映出的,也正是怕走错路,不敢承担独树一帜后所带来的失败的风险。所以我们想追求的个性化教育与标准化的爬藤公式本来就是相矛盾的。

既然如此,当我们真心想追寻个性化教育时,就不得不从家长到孩子都在心理上做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找到专属于自己内心的渴望,激发起自己的潜在力量。

我认识一个靠自主创业走向藤校的孩子。

该同学是女生,从小在爸妈的争吵声中长大,她内心深处很孤单,一直希望有一个引领者,能带她走出困境,陪伴她,教会她如何面对父母、学业和人生。所以在上初中时,她就立下志向,以后要从事教育行业,将自己小时候缺失的东西,弥补给以后更多的孩子们。

但她不想仅仅当个老师,这样的接触面太窄,只能照顾到班上的孩子。于是她就想到要结合线上教育,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这样她创办的课程才能更广地传播开来。于是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一边阅读各类教育学文献,向学校的老师们请教,自己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班上同学的心理,总结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一边开始自己设计家庭教育的教材。

上了高中以后,她在不断充实教育学理论、搜集案例并循序渐进地编排教材的同时,又学会了制作APP,将自己的课程放在APP上进行推广。

她先找到几位老师帮忙修改,再引荐给校领导,接着在校领导的推荐下,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推广,收获了很多鼓励和建设性意见的反馈,这让她更有信心和方向去完善自己的APP,同时还积累了很多产品推销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于是靠着这个APP,以及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和创业经验,她最终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

更重要的是,她的目标不是用这个APP换一个藤校文凭,而是借助藤校的知识和社会资源完成她自己的梦想。所以她在大学里就组建了一家专做家庭指导师的公司,说服任课教授合作共同编写各个年龄段的家庭教育的教材,并制作进APP程序里。

毕业后,她带着成熟的产品和前期积累的人脉开始在各大银行高端客户处推广,广受好评,现在公司生源滚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02」

公式化人才已难以满足名校


顶尖名校招收的人数有限,所以他们只有不断比较,看招哪个孩子最有可能培养成为未来世界的领导者,这样他们的校友力量才能更强大,才更有可能收到校友捐款,学校排名才能不往下掉。

而看错了一个对未来没有做出大贡献的人,就等于浪费了一个名额。要是错失了一个有领导者潜质的学生,还让别的名校抢了去的话,这一进一出损失的机会成本可就很高了。所以他们的招生官也跟家长心情一样,也希望风险越小越好,高回报能越确定越好。

因此,为什么过去十年会渐渐衍生出了这样的爬藤公式?因为它代表着这个孩子优秀又全面,像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人。而为什么现在的爬藤公式却越来越像鸡肋,要求还变得越来越高?因为走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模仿,看不出孩子真实的意愿和水平。

更何况,一个有渴望和实力改变世界的领袖是不太会遵循一条没有新意、模式化、不冒险的老路的。名校想要的世界领袖都得有几分异于常人和不顾一切的品质才行。因此,也就无法再继续从这个爬藤公式里招到可以让招生官安心的、未来会领导世界的学生了。于是,名校录取率开始逐年下降,甚至以后越多人参照这个公式做,录取率下降得越快。

 

「03」

个性化教育真正的难点


从上一个创业案例中,我们就能看出,其实个性化教育能成功萌发,最核心的要源于孩子的自驱力。TA得有“个性”,才能被个性化培养。所以为什么爬藤公式容易传播、走红?因为它不需要孩子的有个性,只需要孩子按部就班地跟着公式走就行了。

这样培养起来可以批量化“生产”,比起找到顶级原料、充满激情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流水线上的量产工艺品总是更省心省力,总体收益也或更高一些的。然而这样的教育缺乏灵魂,也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来看待。

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进行个性化教育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家长和社会要认可不同类型的成功。即,要允许孩子在TA所热爱和擅长的,但家长和社会可能觉得地位不高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就是所谓的行行出状元。不是每一个个性化教育都能培养出世界顶尖的企业家、政治家和科学家,这跟孩子本身的天赋在哪个领域有关。

鲁班是木匠却能改变中国建筑历史。朱由校也有木匠天赋,却强行培养成皇帝,这就让他和国家、臣子都很痛苦了。作为一个有爱的家长和一个有包容度的社会,我们应当承认成功和优秀是多元化的,唯有多元化,才可能有个性化。要是成功和优秀是单一化的,那将只可能有模板化的教育公式。

二是要愿意等待花开,承认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time zone。马克龙39岁就当上法国总统,拜登79岁才当上美国总统。这就说明了每个人的个性化成长时间是大相径庭的。

如果把考大学作为一个孩子必须达到的高成熟度和能力的时间节点,那么对于一些早慧的孩子可能正好适合,而对于另一些孩子可能就不得不拔苗助长了。

不给符合TA时间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反而透支TA的未来,逼迫TA在心理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跟随这个爬藤公式走,就算真的爬上了,孩子在大学里,甚至进入社会后也可能依然活得很迷茫。

 

「04」

结语


我想,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或许都希望让孩子活出自我,有独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要是照抄爬藤公式,看似是走了一条不冒险的easy way,但其实并没有达到最初的培养目的,在现在内卷的情形下,恐怕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大学录取了。

更不用说,还有未来这漫漫数十载,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必须靠自己独当一面,杀出一条血路。这时哪里还有公式可以参照呢?所以考上名牌大学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让孩子找到内心渴望和人生活法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已。

— END —

作者简介

ABB: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投资收购、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个人公众号“ABB讲教育界的故事”(ID:ABBdegushi)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