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kids自2012年创办,北京国际教育年度《择校指南》出到了第十版。
在过去的十年指南里,我们不断摆事实、举例子、普及概念,告诉大家择校应该怎么办。
那些“应该做的”反复说了很久。十年之际,我们就说说择校里的“不该”,整理家长择校时最大的误区和那些要避开的坑,就叫“择校之戒”吧!
文 | Toni Ma
择校一戒求完美
没有完美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这个概念经过的十年的普及,大多数父母已经不会再像十年前一样问“告诉我,哪个国际学校最好?”
戒求完美,说的是择校既没有针对所有人的“最好学校”;也没有针对每个孩子的“完美选择”。
择校一定要明确对您和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在支付能力范围内,教育价值观、师资和在校家庭群体的选择。考察学校,要抓大放小,不要求全责备。
如果您还是想不通,那就请重读2013菁北京择校指南刊首语。
择校二戒骑墙
不同于十年前,如今我收到最多的提问是:有没有一所国际化双语学校,让孩子将来既能高考、又能出国?
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上公立!因为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所民办国际化双语学校能保证孩子们在高考中胜出。如果有,那多半因为孩子是自带傲人基因的学霸。
关于在公立学校和国际双语学校之间切换,切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您不确定未来的方向,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托底儿,那就先从公立学校开始上起。
择校三戒追星
中年家长不屑追星更不支持孩子追星,但您如果研究一下追星的饭圈文化,明白其运作模式,就能帮您在择校时避免被流量校长(办学者)洗脑圈粉。
娱乐圈儿的明星有实力派和流量派。顶着教育者光环的校长们大概也有这两类。
流量明星校长往往拥有高超的公众表达力和热度,四处演讲、频频上榜、堪称中产妈妈杀手,圈尽家长中的“魅力粉”。
深耕教育,每天在学校抓管理、抓教研、甚至亲自上课不离教学一线的实力派的校长们,如何有时间满世界参加论坛做演讲?
疫情这两年,山南海北的线下教育论坛少了,这是好事儿。疫情前那些年,眼见某些明星校长穿梭参加各地论坛,如若空中飞人。我就好奇:谁在管理学校?那些在论坛上分享的精彩教育理念又如何实施?有家长被明星教育者的演讲圈粉,毅然把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到大咖所在的创新学校,拜大咖为导师。
一年过去,大咖满世界飞,学校里不见踪影,孩子不仅没有获益于创新学校的导师制,反倒因为“导师”缺位,学习落下,自信心遭受重创,更差点儿陷入抑郁,最终以退学收场。
择校戒追星,还是要找踏踏实实办教育的人和学校。
择校四戒偷懒
您没看错,有家长抱着懒人心态选学校。四处看排名榜、相信所谓的“择校顾问和中介”,却不肯认真去查看学校官网,不肯亲自打招生电话预约一次咨询和探校。
殊不知,从传统老牌国际学校到新兴民办双语学校,招生的首条原则是:学校要真正了解孩子了解父母,确保家庭的教育价值观和学校一致,确保学校跟孩子(和家庭)的教育需求真正的匹配。
老牌国际和双语学校的专业招生团队,会拒绝法定监护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参与到入学申请和面试中。
疫情前,学校会禁止中介顾问陪同孩子面试;疫情期间,实地访校受限,学校开启视频沟通,却不时发现所谓“顾问”的声音回荡在背景音里,这第一关您就过不去,因为在学校的招生准则里,这是父母外包自己的责任、等同于作弊,跟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严重背离。
更有令人错愕的案例:某“顾问”收取某家庭80万的咨询费,承诺把孩子送进一所热门老牌国际学校,结果当然没有成功,最终择校变成了一场官司。比金钱更大的损失却是误了孩子的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
找中介是偷懒,看排名为什么也是呢?因为前面说过,择校在于适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和条件。
市面上大多数的排名榜,都是从某个单一角度排序,升学成绩是首选标准;更有不少所谓综合排名榜,就是个绑架学校花钱买排位的工具。
好的学校不屑参与、急于推广的新学校被绑架交钱,看似帮您省时间的排名榜,实则是误导懒父母的毒名单。
择校五戒消费者心态
十年来,我们遇到过一些家长频繁给孩子转学,把择校变成每年的必修课。频繁转学家庭从原因上看分两类,但都源于“消费者心态”在作祟。
第一类是被动频繁转学。前几年资本疯狂追捧民办国际化教育,新的学校如雨后春笋,有的主打校舍校园硬件设施棒、有的首推挖来的名师做校长、还有的是创新教育先锋,前台搞教育后台搞产品。
政策收紧、资本退潮、呼啦啦,停办关校成了新潮流。受害者却是上学上了一半儿的孩子们。
为什么这些家长如此点儿背,总能选准那个办不下去的学校?
仔细找规律不难发现,有家长特别喜欢“超出一般标准的消费者关怀”,而新的学校、尤其是学生少(急着招生)的学校,会给出老学校和大学校给不了的关怀承诺:学费打折、师生比低、个体关怀、定制课程,等等。
但家长却没有想过:学校像任何企业和组织一样,难逃正常收支原则和管理体制运行,任何性价比“超高”的产品和服务,都无法长久。
第二类是主动频繁转学。疫情前和疫情中都有。曾有家长三年给孩子转了四个学校,个个都是令人艳羡的“名校”。深夜给我打电话,耿耿于怀每个学校的不好。当被问及孩子的选择时,原来还是最初那家,因为离家近、有朋友。
这是典型“我花钱、我感受、我不满、我决定”的消费者心态,跟本没有考虑择校中真正需要被关注的主体——孩子的感受。
疫情中各校全面网课后,几乎所有家长都在抱怨:自己的学校线上课有多糟、邻家的学校措施有多好。不可否认,各学校网课的组织水平的确有不同,但是你如果进了那些所谓好学校的家长群,会发现他们的愤怒和抱怨不比您自己的少。这正是“篱笆外边儿的草更绿”,也是消费者心态。
如今,转学互助成了一们生意,大家要警惕的是,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问题的群,能抱团取暖,但往往不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显得更严重。
择校六戒不算帐
我早年就说过,不要砸锅卖铁去上国际化学校!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十几年的教育是个不能中断的持续支出,请记住是支出不是投资,要量入为出!
就像我们都反对借贷消费一样,在决定孩子是否舍弃公立学校,选择民办国际化学校之前,要首先弄明白,您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不是当下一两年的,而是12年的;不是一年15万至40万的学费,而是包含学费之外的各种课后活动、假期旅行、探索世界的费用。
所以,择校之前不能不算账,要把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后父母自己的收入和支付能力算清楚。否者,孩子上到一半儿,您支付不起学费了,承担后果的是孩子。
为什么不能把择校看成投资呢?因为投资是要看回报的,盯着回报就难免要算孩子未来的大学、未来的工作、未来能挣多少钱。
陷入这样的投资回报思维,家长会变得更加功利和焦虑,而对孩子的成长失去耐心,这绝对百害而无一益。
坦率地说,如果单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看,12年的学费和课外活动支出,放到稳健理财项目里的收益,都稳超孩子未来把钱挣回来的机率。
教育的投入,真正的产出不是钱,是孩子未来丰盈的精神世界和经得起现实磨砺的人生。
所以,给孩子择校,不能不算账,算的是不计回报的家庭支付能力的帐。
择校七戒逃避问题
有家长因为孩子在公立学校厌学或者成绩不好,同时还得必须盯着孩子学习而烦恼不堪。听完各种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宣传,天真地认为转个“好学校”,孩子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进入“家长省电”的教育模式。
这是属于典型的“逃避问题”!先不说孩子厌学和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否全怪学校,就从家长的责任和参与度而言,国际化教育对于家长参与的要求,那是不同标准和不用形式的“费电”。
择校转学前,还是要先弄清楚问题的本质,深入理解国际化教育的教学体系、模式、评价标准以及对家庭参与的期待,不要为了“逃避问题”而择校,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更加多!
十年谈七戒,我们在追求“更好教育”的路上共勉!
4月9-10日,这个周末请您来参加2022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JISE2022],面见北京顶级国际、双语学校的招生官们;参加国际学校校长论坛和毕业生峰会,听他们从教育者和毕业生的角度阐述教育如何“创建美好未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