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威
图 | Unsplash
孩子的写作一直是一个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作为老师,我经常听到的问题主要有:
- 孩子不知道写什么;
- 字数不够,总是在凑;
- 写作报流水账;
- 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
……
家长的应对策略也通常是先说孩子一通,接下来在外面机构报一个作文班,但可能没有想过:也许孩子不是不认真,只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写?
身兼老师和妈妈双重身份,我也听过一些妈妈的反馈,比如:
- 作文班也上了,可是并没有实质提高;
- 作文班上的成品看上去“很美”,但又依稀觉得不像孩子平时的写作水平,当脱离辅导班时,又会瞬间被打到原点……
这些老大难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只要孩子是喜欢阅读的,作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通常大部分写作不尽如人意的孩子,一问,都是平时不爱阅读的,或者只爱读图画书不爱读文学作品。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孩子很喜欢读书,但就是写不好。单从阅读现象分析,也可以呈现很多复杂的因素,在此我们先不展开,先针对这两种阅读现状来说说在家中可以帮助孩子有效阅读、提升表达的一些方法。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说、二看、三朗读。
一说
说话是大家都会的,但是,有时我们会发现“话多”的孩子并不一定善于表达。他们只是很喜欢说话,给人“善于表达”的假象,在正式描述一件日常的事情时,会呈现“啰嗦”“说不清楚”的现象。
怎么办?
针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平时和孩子说话时,就可以有意识地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和孩子聊聊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
让孩子先说,提醒他说话不要着急,尽量把这件事情讲清楚;
在听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对于一些特别口语化的词语可以试试换成比较书面的词语;
如果孩子在讲的过程中表达得不具体,可以再试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把前因后果说出来。
这个方法我对自己的孩子也常用。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低年级的孩子急于表达事情的结果,中间的过程常常是跳过去或者忽略的,所以要慢慢引导孩子把中间的过程说清楚。
接下来,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启发孩子回忆:
- 在这件事中,主人公说了什么?
- 当时的神态是什么样的?
- 情绪怎么样?
- 做了什么动作?
-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和动作呢?
- 再慢慢上升到,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引导孩子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既是语言的训练又是思维的训练,一举两得。
还有一种“说”,是类似口头作文的方法,小学中低年级可以常用,中高年级的孩子也可以用,说完了以后,写也就不是什么问题。
比如:家长可以定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描写——爸爸的外貌。爸爸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但是要具体描述就不那么容易的,容易几句话就完了,或者不知道怎么去写。
我们可以先引导孩子观察爸爸,有顺序,抓特点,适当用一些比喻去描述,这样就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观察力的提高能增加丰富的细节。
也可以在家中玩一个游戏——猜猜他是谁?孩子需要描写出这个家庭成员的外貌特点,越仔细越好,让家庭其他成员猜一猜这个人是谁,并互相给出点评意见。或者在互相描述中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看看孩子的描述和呈现的画面是不是一致,这样说说玩玩,孩子也不会很枯燥。
最近,我自己就给女儿Serena做了一次口头作文加写作练习,以美食单元为主题,每周写一篇小周记介绍一种食物。
第一次,她选择了正广和汽水,我启发孩子从“看、听、闻、尝、触”这五感入手,也会问:写这一篇的目的是什么?要围绕着这个中心点去写。当女儿开始表达,我要做的不是去打扰,而是引导孩子多观察,去碰一碰、摇一摇、尝一尝,并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
口头说完以后,孩子先休息一下,后来只用了大约10分钟就写出了如下的作文片段:
今天妈妈给我一瓶正广和汽水,这可是妈妈小时候最爱喝的饮品呢!
我拿过来看了看,发现它是橙色的,而且还橙得那么自然,好像真的是橙子榨成的呢!我摇了摇瓶子,只见大大小小、滚圆滚圆的泡儿在瓶中漫天飞舞,有些还拍打着玻璃,好像在说:“快打开瓶子吧!”我有些禁不住它们的诱惑,赶紧拿起开瓶器,使劲把盖子撬了开来。“扑”的一声,一股气从瓶中喷了出来,仔细一闻,还有些又香又甜的味道钻入了我的鼻尖。快尝尝吧!我“咕嘟”喝了一大口,把汁水在口中留了一会儿,感到泡泡在舌尖上跳起了华尔兹,舌头麻麻的,不过怪舒服的呢!我好想把它喝下去,赶紧拿起瓶子,又喝了好几口,但喝得太快,这时泡泡冒到我的喉咙里,“嗝”,我打了一个嗝,我捂着鼻子,想:嗝是从我的喉咙里冒出来的,为什么我的鼻子感到那么难受呢?小朋友,你知道吗?
这只是日常的片段练习,如果你和孩子都是“吃货”,那么这样的练习一定就变成了游戏。你可以闭起眼睛,请孩子描述这种食物,看看你的口水会不会流下来;你也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你来描述,看看通过你的表达,他是不是很想吃,如果不想吃,还可以探讨,哪里缺失了,可以补充。
如果这些效果达到了,说明你和孩子的表达都很有画面感。
二看
“二看”就是多读书,读好书,选择的主要原则是孩子愿意看。可以先从漫画书等看起,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再慢慢增加文学性强的书籍。先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后共同分享故事中的情节、人物的分析和读后感等。
如果孩子不爱阅读,家长也许可以起到一个导读的作用,和孩子一起讨论,问孩子问题。在选择书的时候,男娃女娃的倾向性也可能不同,可以先挑选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慢慢迁移到可能他不熟悉的或者平时兴趣不多的话题上。
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孩子对书的“感觉”不一样了,至少愿意去亲近,也愿意和你讨论很多问题,因为你们开始有了共同的话题。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大提高。
三朗读
朗读是指在晨间朗读,早上起来,至少阅读一篇,可以从选择一些儿童诗开始,朗朗上口,也不占用很多时间。因为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有默读要求,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不喜欢开口朗读,表达也没有以前顺畅了,在大家面前表达也不那么从容自然了。
在群文阅读时,可以默读,遇到生字词也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留一点时间,慢下来,积累一些,让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去慢慢体会诗文的优美,不也是一种自发学习和日积月累的习惯培养吗?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作为老师和妈妈的一些经验,大家会发现,我还没有正式开始说到写的问题,比如:人怎么写?景怎么写?物怎么写?这些都是后话,可以留待日后再慢慢讨论。
其实,这些人、这些景、这些物就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自己也可以慢慢学着做一个“语言老师”,尝试和孩子一起去聊一聊,说一说,那么写下来就是很快的事情了。
作者|金威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专业发展培训师及语言支持老师,热衷于研究好的教学方法及其背后的理论,也热衷于把自己的想法实践在自己女儿身上。女儿目前上四年级,喜欢阅读、幻想和写作,母女俩会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也会分享彼此对作者、时代背景的见解。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