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赛频频获奖的学霸,为何改申“社会学”这个冷专业?

Sarah对自己的未来很较真,她一定要清晰地分辨出什么是擅长、什么是喜爱。比起因循着当下的状态,某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她宁愿追问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热爱到底是什么。
她曾在商赛中屡次获奖,在名校商学院的夏校课程中有优异的成绩,但她还是毅然地选择了学习社会学——这门看起来“没有什么效用”的学科。
同时,她是理性的,善于倾听的。当被嘲讽、被质疑、被试探这个选择是否太过冲动时,她没有在负气之时仓促决定,而是去验证所有反对声音是否言之有物。
以下是北京乐成国际学校毕业生Sarah的故事。

文、采/Nancy 编/Daisy 图/受访者提供

金融“小能手”申请了社会学专业

在金融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我太得心应手了。

九年级的夏天,我在NYU的Summer School学习了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当时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我在最后的考试里获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绩。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跟我提过将来应该去做金融相关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认为未来读大学就应该学习金融专业。

我很喜欢上金融相关的课程,很轻松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让我感觉自己或许在这个领域有一些小天赋。

继NYU Summer School之后,10年级的暑假,我又去Columbia University的Summer School 学习了经济学相关课程。那时,大学专业选金融对我来说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真正需要明确未来所学专业的时候,我变得没有那么笃定了。

尽管我总能在金融相关的课程中获得不错的分数,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困惑也在不断涌现。商学院课程的很多内容更像是一些常识,例如怎么管理人,怎么跟人沟通,如何规避风险等。毋庸置疑,这些知识点值得学习,而且我确切地知道,学习这些内容对我未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也同样清楚地听到心底的声音:我并不想花四年时间去学习这些东西。

我逐渐发现自己之所以在商科方面表现很好,仅仅因为我能很好地理解学术概念,并非因为热爱这门学科。兴趣的退却让我不想再走原本计划好的道路,我变得很纠结。

整个11年级的第一学期,“应该学什么专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迟迟没有答案。我只知道自己要去美国念书,但是学什么专业始终没有确定。周围的同学都有初步规划,并开始一步步执行时,我还在查看一所所大学的信息,寻找心仪的学校。

我很喜欢纽约,在纽约大学官网的专业目录上浏览着各种学科的信息。机缘巧合下,我点进了社会学专业的界面。

 

在11年级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专业,也不知道它是学什么的。在读完专业简介以后,我忽然灵光一闪,觉得这就是我想学的专业。

官网简介上写道:“社会学是了解人类社会文化以及人和社会如何运转的学科”。在看到这个解释以前,很多类似的问题就已经存在于我的脑海。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我会花费整个大学的时光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在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在想,为什么不试着去追问一下呢?

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仔细回溯过往的经历时,我才发现,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宗教观点等等都曾出现在我的经历里。IB课程引导我用更开放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去关注社会的真问题。我喜爱的诗人Emily Dickson对生命“向死而生”的认识给予了我面对社会的勇气,我发现生活的周遭有太多的topic,其实早早便与社会学有所关联。

我很迅速地做了这个决定,但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社会学,才能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时,让我的决定看起来不是那么轻率。

社会学并不是受到中国留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在我选定方向以后,我的父母也很担心这是不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未来是否能有很好的出路,将来能否赚钱养活我自己。他们问过我很多次:“你真的确定吗?”

我没有将他们的担心视为压力,这很正常,父母都会担心孩子的未来。我很感激他们在我真正全情投入以前所表达的顾虑,让我一遍遍检视自己对这门学科是否真的热爱。

他们的顾虑也是我的顾虑,我在网上搜索“学社会学有什么出路”,“高薪资专业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搜索的资料越多,我越发清晰社会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社会学虽然没有直接对口的工作岗位,但在学习这个专业时,所需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很多专业以及工作岗位都有衔接。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工作演变的过程,也在回顾自己的喜好是否会单一稳定,可变性对我未来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研究说,每四年就有很多工作岗位不再被社会需要,但与此同时,也有大批新兴的工作岗位涌现。我不能把握未来趋势的走向,但乐观地说,未来总会有很多新的机会等着我。

另外,我很清楚自己一定会读研究生,本科学习了社会学,研究生再学习那些所谓热门的专业也为时未晚。更重要的是,我的父母最终非常支持我的决定,他们觉得我当下是否愿意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我是否会为之付出全力,而我是否适合某个职业领域,其实可以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去探索。

不要吝啬为自己的热爱付出,明确做事的优先级

我很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曾经是学校戏剧社的主要成员。在决定学习社会学之后,我也参与了很多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初中以前,我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多彩。从幼儿园开始,我学习了八年钢琴。小学时喜欢上了跳舞,先后学习了芭蕾与拉丁。我发现自己对文化感兴趣,很想了解文化背景对人们以及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每个暑假,我的父母会给我报不同的夏令营,让我去亲身经历与感受。我还参加过很多商业比赛,在国际学校就读的经历让我很乐于参与到community之中,并且为之服务。

我从不吝啬在热爱的事物上花时间、花精力,但就申请学校而言,时间管理仍旧是压在每一个学生肩膀上的大山。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建议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利用课余时间尽早完成SAT考试,考试出分之后,可以将重心放在活动上。活动经验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很难一下就达成。

 

大学很愿意看到自己即将录取的学生是多向度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在低年级时,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更有利于今后更高效地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

10年级时,我比较愿意参与那些可能和我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密切关联的项目,但到了11年级,我逐渐发现要同时平衡好所有的项目真的很困难。我从众多活动中挑选出三个想一直坚持下去的活动,放弃了很多其它的活动。

11年级到12年级,以学术为主非常重要。在申请时,11、12年级的考试成绩会影响申请大学对个人学术能力的判断。我的经验是,这时候可能超过一半的时间与精力都需要放在课业上,其次才是活动,再就是SAT与托福这样的标化考试越早准备越好。

如果让我分配学业、活动、标化考试中投入时间与精力的百分比,我的答案是50%、30%、20%。

 

不浪费自己的才华,同样也有需要释然

我妈妈曾经在英国留学,她很熟悉在海外留学所接受的教育与国内的不同,所以她一直很希望我也能出国留学。在我小的时候,她会有意识地培养我的英语能力,也会给我看一些英文电影,在家三不五时就会用英语跟我对话,以保证我的口语沟通能力,语法的运用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但家庭的语言培养还是有限的。

我从小学就在一所国际学校学习,但当时那所学校的教学方式偏公立,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对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够重视。因此,我小学时的英语水平一般。

6年级,因为家庭的缘故,我转学去了深圳的中英文学校,那时才是第一次真正地进入国际教育体系。学校当时的所有课程会用中文和英文各上一遍,这帮助我很好地适应了语言的切换,为后来进入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我的记忆里,从公立式的教学体系转入国际教育体系适应起来并不痛苦,但前一段时间和我妈妈聊天时,她说她还记得我小时候为了学习英语单词抓耳挠腮的样子。

父母对我的学业总是很上心,但他们对分数没有具体的要求。在他们对我的教育里,虽然会强调受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希望我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努力去争取可以获得的成绩呢?

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这句话使我在自我怀疑时更有勇气努力地坚持下去,不怕犯错,更注重总结经验。通常,国际学校不设定成绩排名,这让我很难找到自己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所以在申请学校奖学金时,我非常犹疑,是父母鼓励我去努力申请,不论成绩如何,都要试一试,最终,我成功申请到了奖学金。

虽然父母没有对我提出过具体分数的要求,但是我总会为自己设定更严苛的标准,有时会因此感到焦虑。考试不理想、选课选错拖低GPA时,我的情绪会有些低迷。写文书时,我改过太多次文稿结构,更换了很多topic却仍然想不出要怎么写时,我总是被急哭。

这些情绪可能每个孩子都会有,曾经我会觉得没做好一件事就像天塌了一样,但慢慢的,我发现生活是自成逻辑的。只要足够努力,生活一定会顺应着节奏为我指出一条路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