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里的教育学》:与孩子建立正向持久的联结,其实没那么难!

推荐者 | 闻琛
图 | 源创图书、Unsplash

推荐一本书——《童书里的教育学》,作者徐莉。

徐莉是谁?先按下不表。这是我第二次买她的书,第一次那本偏教学与课程,有很多令人击节叹赏之处,于是便催生了对这一本的信任。那本更适合老师,而这本,适合所有与孩子相处的成年人,也许给家长的启发会更多些。

作者:徐莉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推荐的理由有这么几个:

>>01

提出了一种方法论,即用“童书”去搭建成人与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不难。

>>02

列举了14个较为困扰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并有相应的童书推荐。作者建议建一个“故事库”,根据儿童的行为问题,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可能帮助到孩子的故事。而这14个问题,可以成为起点。这些问题包括:

  • 孩子特别顽皮,怎么办?
  • 孩子不听大人的话,怎么办?
  • 孩子总想得到更多,怎么办?
  • 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
  • 孩子经常与家人、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
  • 孩子什么也不愿意跟大人说,还撒谎、偷窃,怎么办?
  • 孩子脾气暴躁,经常大哭大闹,怎么办?
  • 孩子总跟“坏”孩子一起玩,怎么办?
  • 孩子老是犯错,怎么办?
  • 孩子早恋,怎么办?
  • 孩子对性感兴趣,怎么办?
  • 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
  • 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怎么办?
  •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03

刷新一些观念,比如:有家长认为“一旦孩子可以独立阅读,就无须再亲子共读了”,真是这样吗?共读的意义就只是帮不识字的孩子“读”出来吗?作者有不同的观点。

>>04

有一些善意而重要的提醒,比如:大人必须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将会越来越有力量,那些因不被理解和接受而累积的委屈、愤怒、怨恨、自责,会外显为日益严重的自伤和对抗。想想近年来发生的那些表现形式不同、本质却相通的悲剧,如果能早些被柔软的联结所消解,该多好!

经版权方授权,现节选书中的一个章节供大家试读。该章通过《图书馆狮子》这本书,探讨了“怎么与孩子共建规则”这一话题,三重启示,很值得细品。

 

「与孩子共建规则」

——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

米歇尔和凯文的这个故事,非常具有思辨色彩,这本童书是写给大人的自省之书。

有一天,一头狮子走进图书馆,穿过柜台,来到图书区。

故事因为这个奇怪的突发事件而展开。

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因为图书馆没有任何和狮子有关的规定。图书馆工作人员马彬先生觉得不妥,将这件事报告给馆长麦小姐。麦小姐认为只要狮子没有违反图书馆的规定,那就可以不管他。

狮子喜欢听故事,当讲故事时间结束了,他对着说故事的阿姨大吼。麦小姐告诉狮子,如果不保持安静,就得离开,而一只安静、守规矩的狮子可以来听故事。

从此以后,狮子每天都来听故事,他遵守图书馆的规定,走很路小声,再也不吼叫,他和大家相处融洽,还主动为大家服务。但马彬先生坚持图书馆里不该有狮子。

有一天,麦小姐跌倒受伤了,她的呼救马彬先生没有听到,麦小姐只好让狮子去叫马彬先生来帮忙。狮子跑进大厅,因为马彬先生不理睬,只好盯着马彬先生大吼。马彬先生赶紧去报告麦小姐:“狮子违反规定了!”他想驱逐狮子,却意外发现了受伤的麦小姐,帮她叫来了医生。

麦小姐得到救治,但狮子知道违反规定的后果,他低头走出图书馆,再也没有出现。大家都很想念狮子,马彬先生去决定去找回他。他告诉狮子图书馆的新规定:“只要有正当的理由,譬如为了帮助受伤的朋友,在图书馆可以吼叫……”

当狮子再次来到图书馆,连自己受伤时都要坚持遵守规则的麦小姐,都忍不住违反规定激动地跑过去拥抱他。图书馆里的人们都围绕着狮子,有的人还忍不住欢呼,甚至翻起跟头来。“必要的时候,就算在图书馆里,也可以打破规矩。”是这个故事的结语。

规则应该被遵守吗?当然应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当我们进入公共生活,就需要知晓并接受规则的约束,因为我们的行为与他人有关联。在图书馆这个特别的地方,不跑、保持安静是为了让所有的人能够不被打扰地阅读。规则约束了每一个人,但规则也保障在图书馆里的每一个人都获得好的阅读体验,就像交通规则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公共交通安全一样,每一个被约束的人同时是受益人,我们因在意这份安全,愿意转为自我约束的人和维护规则的人。

大人需要帮助孩子知晓并理解公共生活中的规则。为什么提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要求?这些限制是为了让人难受吗?我们因为遵守并维护规则而变得更好了吗?大人首先需要身体力行地做到,为孩子作出示范。只盯着孩子是否遵守,大人却不约束自己的言行,会让孩子觉得规则只约束权力关系中较弱的一方,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是非常糟糕的示范,它告诉孩子,只要你有了足够的力量,你就可以无视规则、践踏规则。

规则会有不能企及之处,比如之前图书馆就没有关于狮子的任何规定,麦小姐无疑是充满智慧的,不需要一开始就着手添加规则,增加不必要的限制,在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遵守最基本的图书馆规则即可。这是故事的第一重启示。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往往是知道规则而不一定能够遵守规则,他们自我约束的力量和狮子一样,来自于“我想……”,狮子很喜欢听故事,很喜欢来图书馆,所以他愿意约束自己。让人非常感动的是,狮子不仅做到了,甚至在不得已违反规则后选择承担结果,主动离开。狮子是一个极好的示范,告诉我们,遵守规则就是努力做到,不找借口,如果违反,就要承担后果。这是故事的第二重启示。

但仅仅停留在意愿层面显然远远不够,理解是通向自我约束,提高自制力的重要一步。它不止于发展出对规则的理解,还有对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更复杂的理解。规则可以被违反吗?如果可以,什么时候可以被违反呢?在故事中是“有正当的理由”,但如何判断正当呢?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已经有能力理解更为复杂的情境,参与判断什么是正当理由,和大人共建规则。比如在帮助受伤的朋友的时候,维护朋友的生命安全及健康高于对图书馆规则的遵守。比如当狮子回到大家身边,大家对于狮子的深厚情谊让众人情不自禁地奔跑、欢呼、跳跃,这是特殊的时刻,众人因为情谊违反规定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和接受。大人和孩子需要相互倾听,鼓励对方表达这个被认为“正当的理由”。这是故事的第三重启示。

正因为规则不能应付所有问题,所以即使那些被认为是永远正确的约束条款,在某些特殊的时候,仍然需要被修正、被改变,这种理解和判断,比是否遵守规则,违反规则之后怎么办,更为复杂的问题,是孩子发展理解能力的大好机会,大人应该为出现这样的冲突感到惊喜,而不是烦恼和生气。

倾听,鼓励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和他们一起分辨什么是“正当的理由”,分辨什么是比规则更重要的,这是比记住规则更加宝贵的学习经历。当马彬先生说“我们有一条新规定”时,他参与到规则的修正中来,把自己对这件事的新理解和新判断带入规则之中,他是一个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同时又善于自省,愿意不断修正自己的人。连自己受伤都要强调遵守规则“不要跑”的麦小姐,在得知狮子回来时,情不自禁地奔跑起来,经过狮子的出走和回归,她对于规则的理解显然会更为丰富和复杂,在教条之上多出无数对自己、对他人的体谅。图书馆里的人们,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办,到和狮子融洽地相处,他们所持的开放态度,所表现出的温和友善,都是大人和孩子们的好榜样。大人需要自省,我们有没有以喜悦的心情看待孩子对规则的质疑?我们是否认真倾听孩子的理由?我们是否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是更重要更恰当的?我们是否愿意通过和孩子互动,调整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改变规则?

这本《图书馆狮子》中的每一个人,每一处细节,都在暗示一个又一个健康而正面的解决方案,都在告诉大人和小孩,除非有必要,不要限制他人的行动。对待规则有所持守的同时,要有对每一个具体的人和事应接纳、理解和友善。每当读到马彬先生对狮子说“只要有正当的理由”,我就会哽咽。每当读到狮子冒雨坐在图书馆门口,既难过又充满向往地透过玻璃往图书馆内张望,我都会流泪。这些人和这些细节给予大人和孩子力量,让我们愿意做遵守规则的人,让我们愿意对自己和他人违反规则的原因保持我愿意理解和接受的姿态,让我们愿意为了容纳那些“正当的理由”,和各方一起订立规则,共同维护规则,不断增进对规则的理解,进而不断修订规则以利于每一个人。

很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我同意,我永远不会说惩罚不管用,从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来说,惩罚确实管用。但是,其长期效果呢?我们常常被当时的效果所愚弄。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当心,当长期效果是负面效果时,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Retreat):

①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②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一个不愿意再向大人解释,说出自己理由的孩子,一个事事反抗、一说他就认为是指责并为此暴跳如雷的孩子,一个总是为自己的言行不安、常常感到过度歉疚的孩子,往往是大人在最初的时候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用不必要的限制和对抗长期反复训练强化出来的。如果这些不是大人们想要的,大人们需要用主动合作来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无知无觉经年累月地破坏孩子内在的力量和自我认知。

 

分享一个行为准则:

所有的学习问题,全都默认为孩子不知道且做不到,做错了或者做不出来都不要对着孩子吼叫指责,大人只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帮助即可,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如何才能做到正确。那些指责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或者自己非常蠢笨并不适合学习。

而所有的行为问题,全都默认为孩子知道做不到,认真解释为什么要限制和禁止,倾听孩子的解释,共同寻找原因,针对原因改变相应的外部条件,帮助孩子不再置身相似的处境中,避免同样的原因导致的孩子多次重复某种错误行为。先寻找外部的原因,并为孩子的每一点努力改善感到欣喜,肯定孩子的主动调适。如果孩子有正当的理由,则和孩子共同修订规则。


 

作者 | 徐莉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
国内知名课程设计师
学校和机构课程发展顾问

在从业的二十余年间,徐老师既给孩子们上课,也为老师们设计课程;既在中国内地的城市与乡村学校观察与实践,也将视线延伸至北欧与香港。

教师与课程设计师的双重身份,使她有机会继续敏锐观察、因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适切性而对孩子们有更细致入微的了解。同时,又能跳脱出一时一地的课堂,深入思考、寻求系统的解决方案。而“童书”这一载体,对于改善日益稀薄、甚至走向剑拔弩张的亲子、师生关系就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毕竟,从我们的祖先围着篝火开启叙事传统以来,爱听故事的基因就已经印刻在了人类的遗传密码里。无论是现在的孩子还是曾经的孩子(现在的大人),好的故事都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并自然引发思考的魔力。而当孩子和你拥有很多个由书中角色演变而来的“共同好友”时,触发共情的几率无疑也会更大些。

如果要按图索骥寻找能“对症下药”的书目,可以参考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联合开出的方子《故事药丸》,非常有意思的设计,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开列的书目不一定都有中译本。如果对共建中文世界的“故事库”感兴趣,欢迎留言,说不定我们可以一起组团来做这个事儿。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