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kids对谈郝景芳: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父母不必如虎狼

4月17日,菁kids主办的“择校家长学院”中,童行学院创始人、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作者、74届雨果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郝景芳,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将与我们分享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在郝景芳老师到来之前,菁kids就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前与她聊了聊,相信读完后,带着您的问题与思考去听现场会更有收获哦!

采、文/Nancy

凭借《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科幻小说作家成为了郝景芳最被大众熟知的身份。但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从来没有做过全职的科幻小说家。”

更长的时间里,她关注的是更深沉的议题。

在中国发展基金会做研究的6年里,她一直在做与儿童有关的项目——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等。

但比起做政策研究,郝景芳更在乎实现一些正确的事情。她的自我定位非常明确,做从0到1的事情要比从1到100更有满足感。

2017年,她和朋友创立了一个具有社会企业性质的公益项目,名为“童行书院”。从早期,通过面向城市家庭孩子的游学项目盈利,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接受课外教育,转变为启发所有孩子接受通识教育,更广泛地了解世界,更早地对自我有所了解。郝景芳对教育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与更直观的感触。

如果你关心3-12岁孩子的通识教育,如果你希望孩子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创新人才,推荐你关注公众号“同行学院”,在童行学院后台回复“伴读书单”,可获得历时三年打造的100本优质童书单。

这里有一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项目,新手父母们需要和郝景芳一起阅读与教育和心理有关的书籍。在与孩子父母们相处的过程中,郝景芳发现,学习成绩不是家长焦虑的主流因素。

“鸡娃”虽然在大众舆论场中讨论最广泛,但家长其实不是那么地“功利”。“如何跟孩子相处?”,“教育孩子要好好说话,但忍不住吼过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办?”这些日常生活的问题才是“不焦虑俱乐部”里家长交流提问最多的问题。

从作家切换至教育行业从业者,郝景芳分享过很多育儿经,这一次,我们与郝景芳聊了聊与教育有关的话题。

您有很多社会身份,既是研究员也是科幻小说家,为什么还选择转型做教育行业的创业者?做出这些转变的选择是基于什么原因呢?

A: 我从来没有做过全职的科幻小说家。经济学博士毕业以后,我就去国务院发展基金工作了将近6年。

在那6年里,我一直都在做与儿童有关的项目——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等,还给中财办做了教育的政策改革建议报告,以及一些宏观经济发展报告,在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领域里面积累了一些项目经验。

例如关于流动儿童的调查,虽然我们希望让那些跟随父母流动到大城市的孩子能够异地求学,但不可否认,大城市的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门槛还是很挺高,学校的公共资源配套很少,有些地方甚至禁止民办的学校开业。

调研基本情况以后,我们曾试图做一些流动儿童的干预计划,但发现这些干预计划也比较难落地。

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改革,考试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灵活,也可以增加一些考察素养的内容,但考试制度基本上不太能够改变。但是,如果考试录取以分数为主的制度不改变,其他的改变都不太能实现。

我从研究基金出来,更希望能够给孩子带来丰富的课外教育的资源,让他们能够每个人都能够扩大视野,增加更多的知识。

除了高考这一条路能让他们找到好工作外,我们希望能够培养他们有更多的兴趣和一技之长,能让他们有其他的路径可以选择、获得好的工作、幸福的人生。

我比较在乎实现一些正确的事情,但是做政策研究、提政策建议再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时间周期很长,也可能看不到政策实现。

我的自我定位是会非常愿意做从0到1的事情。我对从1到10或到100的事情兴趣不是特别大。我对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抱有极大热情,在我从来没写过一本完整的科幻小说之前,对写一本完的小说是最兴奋的。

除了是科幻小说家和教育创业者,您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您会选择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A:我很推崇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教育的本质核心是让孩子找到自己。我的教育观是让学生为主体。让孩子能够自我推动去学习,自己选择去学习,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然后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以往学校给到的资源、见识、路径都比较窄,孩子没有可以自我推动的选择。

很多父母如虎狼一般“鸡娃”,不符合我的价值观。我的价值观是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资源和机会。

我希望孩子们能更多地了解人类到目前为止,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和经典的科学发展,在人类文明的精神文化宝库里他们可以得到非常多的滋养。

另外还希望孩子能够更多地了解一下世界,包括当前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新的领域、行业、职业,等等。

因为考上大学、拿到一个好的大学文凭,和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并且还很有前途的工作,完全是两码事。我见了太多,可能在大学学法律,最后出来做插画师的例子。

对于今天而言,上什么学校,和最后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事业的前途变得越来越关系不大了,我希望孩子们,哪怕年龄还很小,其实就已经可以开始想一想,“我愿意进入什么领域”,“我愿意做什么样的事情?”,“将来我的人生方向是怎样的?”。

越多对自我的了解,就越能够走得坚定,也走得明智一些。

作为孩子的家长,您最希望家庭教育能够给孩子传递什么?您希望孩子从学校教育里收获什么?

A:家庭教育还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家庭给到一个孩子的支持、信念,还有对于他自己本身品格的培养,将来对孩子的人生可能影响的比学校成绩要更重要。

我自己会比较希望家庭给孩子传递相信自己、对未来的勇气和坚毅的品格,培养孩子真正深刻的思考能力、兴趣或者热情。

因为孩子有这种创造的热情,不管他将来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推动自己往前走。

另外一方面,我也认为学校的所教的内容是必要的。作业的英文叫做“duty”,后来我们用的最多的是“homework”,但它所蕴含的意思其实是一个人的基本责任。

基本责任达成的情况下,一个人还需要去追求自我实现的部分。所以我也要求我女儿把作业都写好,该学的都学会,但是剩下的时间我很鼓励她进行自己业余爱好上面的提升。

很多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您认为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名校”时,择校应该择的是什么?

A:我家孩子就是按照户口上学,当然还是希望能够在可以选择的学校里,选择学校教学比较好,校内的资源比较丰富、课外活动比较多、老师很认真负责的学校,但是将来如果孩子小升初的时候,派位摇号派到哪个中学,我觉得都可以接受。

是否上名校?这个问题我们是这么做的,在孩子将来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们会让她了解到各行各业都在做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让她去尝试一下,这样她就会知道她想去的行业是什么。

如果这个行业确实必须要名校毕业的,就需要她自己努力。为了从事想要做的事业,她自然就会去挣学历。

如果孩子将来想成为一个好的动画导演,我为什么要逼着她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呢?

疫情以后,很多家长在疫情期间辅导孩子上网课也觉得非常头疼。在线教育是否更适合更高年龄段的孩子?

A:线上教育还是很看教学体验和设计,线上课的体验还是需要很多功夫去不断的提升和迭代的。好的线上课,孩子肯定是自愿想上的。

另外,互联网就是要“连接”,互联网就是要让资源对每个人开放,给所有人通道。

网课不能只是形式——上课的教室在网络上,上课的人还是班级里认识的同学。真正的互联网网课是对于人和资源的连接。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太焦虑孩子是否上名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能给予她多么好的资源和多么多的金钱,也不是说我能接受这个孩子宅在家打游戏。

而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能透过互联网,让她使用我们搭建的资源和平台,那一定不会太差。未来,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得学习资源和职业发展资源,就应该像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方便。

在孩子的受教育阶段,很多父母都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意识,很广泛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但是在孩子就业的时候,大家的考量因素会变得很务实,您怎么看这种情况?

A:从我自己的招聘经验来说,一些职位的应聘者往往被很多猎头都围着抢,如果他们想要跳槽,可能今天辞职第二天就能入职。

现在很多行业里,有很多这样稀缺的岗位,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找不到工作。

我很能理解家长呢希望孩子有所工作城市的户口,因为在中国户口还是意味着能否使用城市资源,如果在北京没有户口,确实很难长久的生活定居。

但现在也有很多团队是跨区域工作。我们公司自媒体的主编在杭州工作,视频号的主编在深圳工作,社群的负责人在江苏工作。

也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北京工作,他们也可能认为北京不是很宜居,竞争也很激烈。

这是选择问题,一个年轻人是否能接受新公司、新行业里涌现地大量工作机会。父母能不能接受孩子的工作没有北京户口,但孩子找到一份他喜欢的工作。

您注重对3~12岁孩子进行通识教育,为什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

A:专业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个孩子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方向钻研也很重要。通识教育肯定是让他什么都学,但是他最终决定选择在什么专业上提升、学习时,应该基于广泛地接触与尝试再做出选择。

孩子选择的“专”、“精”一定是他从内到外都真正认可的,并且既喜欢有能力、又不断的愿意去尝试的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父母没有必要让孩子在4岁、5岁时就把奥数作为他“专”、“精”的方向。

也不应该由家长选了一个“专”、“精”的方向,就让孩子必须沿着这个方向变得“专”、“精”,这使得教育与发展变得本末倒置。

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所有领域的知识和学习机会,孩子接触了以后让他自己去进行选择。所以我们做通识教育再到了高年级以上,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是会有很精的、专业的、深入的教育,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是先广,然后再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