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小米妈原计划六月份带八岁的女儿从美国回北京,利用整个暑假刷博物馆、逛故宫,通古论今地给娃继续渗透中华文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把一切计划都打乱了……
初到美国,没有一个地方是适应的
北京大妞小米妈上大学时去了美国读书,在那里与爱人相识相恋,爱人还跟着她回到了北京。为了配合爱人的工作安排和事业发展,2016年,小米妈一家在女儿小米四岁时再次赴美。
聊起初到美国的生活,小米妈用了“悲惨”二字形容。
小米自小在北京长大,在赴美之前完全没接受过任何英语训练,连上厕所要跟老师说“potty”都是在去pre-school的第一天才现学的。
语言不通,也没有认识的朋友,本来小米小时候在国内上幼儿园就有分离焦虑,这下换了完全陌生的环境更抗拒了,时常在上学之前哭得跟“生离死别”似的。
小米妈只能用绘本故事The Kissing Hand(中译名《魔法亲亲》)来帮助孩子过渡,故事描述的是妈妈给孩子一个吻,这个吻不会被洗掉也不会丢掉,想妈妈的时候就把手放在脸上,一股暖流就会伴随着孩子。
好不容易连哄带骗地送小米去了学校,小米妈实在不放心就看看监控视频。小米每天在学校默默地流泪,总是握着手里妈妈给她的“吻”。老师为了安抚小米,给她画了一幅画,她就紧紧地捏着那幅画,从早上一直捏到晚上,等着妈妈来接她的时候送给妈妈。
“我闺女的语言沉默期很长,着急也没用,只能慢慢等待那个爆发。”为此小米妈也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陪孩子一起适应这段难熬的日子。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她和爱人虽然之前在美国生活过几年,语言和文化各方面都已经很适应,但毕竟是新搬迁到一个地方,邻居、朋友、社交圈都需要重新建立,这个过程的艰辛不言而喻。
小米妈说那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孩子和她都有那么强烈的社交需求,需要朋友、需要新的关系。
为了语言,也为了能帮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她带着小米去各种孩子聚集的地方如室外游乐场、室内游戏厅、运动场所等,找同龄的孩子们玩耍,她打趣当时的自己就像个“人贩子”,只要遇到跟小米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就鼓励小米去跟她说“Can I play with you?”
小米陆陆续续结交了一些零星的朋友,但小米妈发现小米会讨好别人,会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别的孩子,甚至在她对金钱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情况下,给别的孩子钱让她们跟自己玩。
直到他们一家到美国第二年的年尾,即将步入第三年的时候,小米也能够有选择地跟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玩,小米妈看到孩子脸上恢复了自信的笑容,这时才算是真正适应和融入了在美国的新生活。
中文、网课两手抓,两手都不易
小米妈在为小米择校时,一直就比较喜欢“小而美”的学校,所以特意给小米选择了一所艺术特长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全校一共只有百十人,不同年级的老师都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很有人情味的感觉。
经历了这次疫情,再次让小米妈对于“一所理想的学校需要具备哪些因素?”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必须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二,学校硬件环境不需要多高大上,但要充满爱,给学生更多的关注;第三,活动可以多,但尽量不要给家长太大的压力。这样所谓的“家校”才可以更好地联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虽然目前在美国生活,但小米妈对孩子的中文学习一直很坚持。无论是拼音、识字、古诗的学习,还是在阅读中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的典故等,小米妈可谓全方位地给孩子渗透中华文化。
在小米的家里到处可见小米妈手绘的历史故事,还有中英双语的科普资料、绘本故事,她还在手机上下载了凯叔西游记等各类儿童音视频读物,见缝插针地给小米输入中文。
这次疫情期间,国内很多教育机构都开始提供网课,小米妈逐个咨询后给孩子报了中文老师的画画课、唱歌和钢琴陪练,让孩子在接受艺术训练的同时,还增加了中文交流的机会。虽然很多时候小米也听不太懂,就跟着画、跟着唱,也还挺有模有样的。
小米所在的小学从2020年3月开始转为网课,迄今依然在家进行远程学习,采取直播(zoom)+独立学习(完成作业上传)相结合的形式。
今年秋季才升入二年级的小米,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女娃中的战斗机”。精力旺盛,不太坐得住。最开始直播课的时候,她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小米妈只能不错眼珠地在旁边盯着。
直播课上,其他孩子也会捣乱,画面上会出现很多分散注意力的行为,让老师的讲课效率大打折扣,小米妈对此也很无奈。毕竟上课时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课下完成作业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家长还需要辅导。
小米妈用“双刃剑”一词来比喻网课,一方面,孩子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如在学校与老师面对面上课时好,这几个月会有点“混”;另一方面,她觉得网络授课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可以让家长更近距离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情况。
正因为这段时间的陪读经历,小米妈第一次发现美国的小学教育远没有她以为的那么简单,虽然老师和学校的考试要求不一定很高,会考虑到基础水平线上的孩子,但实际上学业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弹性的,孩子如果有余力、家长也支持,可学的东西非常多,难度也很高。
以孩子的美术课内容为例,从石器时代到古代文明,又跳到希腊运动会,科学、历史、地理知识都有涉及,小米妈对此的总结是——“深入的是内容输入、浅出的是娃的作业、慷慨的是老师给的成绩”。她还特别提到了二年级的科学课,很多知识即使以学过的中文课文作为补充资料,给孩子辅导起来也并不容易。
“本来以为我的知识储备最高峰是在我高考的时候,没想到因为孩子刷新了。以前我以为我能辅导她到小学毕业,现在觉得有点难。”小米妈如是说。
对于低年级孩子,课业上的缺失其实还好弥补,但网课令她们失去了和同龄人的联系和互动。孩子每天对着电脑,也不能在室外运动,想见小伙伴们只能通过电脑和手机,那种孤独感让小米妈非常心疼也很着急,但又无可奈何。
不可否认,美国愈演愈烈的疫情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虽然妈妈陪孩子在家网课基本不怎么外出,但孩子爸爸毕竟需要上班,每天都担惊受怕,全家心理上那种无形的焦虑很难言表。
小米妈每天上午陪着孩子上网课,下午辅导她中英文作业,精力和体力上的双重消耗,所以周末就不给孩子安排补课了。在她看来,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如果想做好,父母能安排的内容太多了。但这次疫情让大家发现,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定不能硬撑。
孩子周一到周五时间安排得很满,压力已经很大了,需要放松,孩子的父母也同样需要放松和修复。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其他都免谈了。小米妈幽默地形容她最近的周末安排——“吃着火锅、泡着脚,周末不能被打扰,舒服一秒是一秒”。
因为娘家和婆家都在国内,小米妈也提到了家人曾建议她暂时回国。但她和爱人经过理性分析,权衡再三决定留在美国。
“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太大了,即使换到过去熟悉的地方,也会有其他新的影响,比如孩子的学位、语言适应等问题。我还是想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