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砸在手里的日子里,我们DIY了PBL学习

Our Lessons from Doing Project-Based-Learning from Home

文、图:禾子 

这一届父母真的太难了!

肆虐的新冠疫情不由分说地甩给全球家长一张“大考”试卷。去学校上学,这么天经地义的事儿“停摆”了,老父亲老母亲们猝不及防地开始居家学习的攻坚战。尽管各个学校在疫情新常态下,及时调整策略,企望一以贯之地践行其教育理念。但面对一个学期都“闲置”在家进行所谓居家学习的娃,这届父母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下线,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上限。

疫情把家庭教育生生推到了主战场,被迫陪着娃居家学习的老母亲开始对那些主动选择给娃上home school的父母顶礼膜拜。我曾经有一个同事让女儿上home school好几年了,她对海量的线上学习资料烂熟于心,制作出了精良的居家学习作息表;工作日成了周末,她总能带着女儿错峰穿梭于博物馆、美术馆、公园、郊野,去爬树、写生、趟小溪;娘俩还收留了好几只流浪狗,和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一起聊着狗狗的那些事儿。还有一次采访少年击剑手——一对极有天赋的兄弟,他们的父母也给孩子选择了home school。起因是开始学习击剑较晚,为了能约上私教,只能选择白天人少的时候上课练剑。于是,兄弟俩从一所口碑甚好的公立学校国际部退学上了home school,居家学习可以满足错峰练剑,弹性学习的需求。现在两人的学习不仅通过了同龄的水平测试,全世界打比赛的经历也让他们的个人积分在各自年龄组遥遥领先。当然,这些听起来不错的home school案列,从来也没有动摇过我让娃接受学校教育的信念。只是疫情来袭,才发现居家学习对家长的挑战有多大!校内网课囿于时间形式,分量不足,老母亲就各种机构、线上找“鸡饲料”。能喂的喂,不能喂的囤着图个心安;担心孩子小,网课伤眼睛且吸收差,于是撸起袖子踌躇满志地备课,给娃亲授语数英,结果收到了孩子的差评。除了学习,还有艺术、运动、社交林林总总,老母亲只能走哪儿算哪儿了。

回顾这寒假暑假手拉手的奇幻时光,我似乎只做了一件还算没有虚度时光的事——和孩子一起拍摄了一部科学纪录片《寻找雨燕》(挂在B站)。虽然成片只有短短的8分钟,但是却是一次家庭版PBL(项目式学习)的真实记录。全家人一起找资料了解雨燕的特点、习性;运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北京雨燕数量的减少与古建的防雀网有关;咨询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专家后,成功观测到雨燕;在环志基地廓如亭观察雨燕的繁殖与生长等等。我家有双胞胎兄弟两个,当他们和我一起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不自禁地想:PBL对居家学习这么友好。原来不刷题,我们可以这样学!

(以下为孩子的项目学习日记:)

雨燕去哪儿了?

爸爸说,他小时候经常在城门楼看见漫天飞舞的雨燕,那黑压压的小天空成了他夏日里最美好的记忆。不过,我和哥哥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雨燕长什么样?它在哪里呢?我们打算一起寻找爸爸儿时的小伙伴——北京雨燕!

我们上网查了查,雨燕喜欢在高大的古建房檐上筑巢。北京老城区的古建并不少,可当我们仰望房檐时,却意外发现了这个:问了周围的居民,我们了解到原来它叫“防雀网”。“防雀网”是可以防止鸟类的粪便污染古建筑,可是这却让雨燕无家可归。初次寻找雨燕失败后,我们在地图上发现北京奥森公园有雨燕塔,雨燕塔是国内第一个为动物建造的人工建筑,塔高20米,2米见方,共有2240个巢穴。那儿的雨燕一定很多!说不定能看到爸爸说的黑压压的小天空呢,向雨燕塔出发!“哥哥,这是雨燕吗?不是啊,这都是麻雀!”咦,雨燕塔怎么成了“麻雀窝”呢?

我们回家上网查找了原因:原来巢穴洞口尺寸过小、巢箱密度太大、布局过于规整都是招引雨燕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儿能看到雨燕呢?大家都见过雨燕吗?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关于雨燕的在线问卷调查。收到的90份调查问卷显示:听说过雨燕的44人,占49%,绝大部分为60岁以上的老人。而见过雨燕的仅有8人,占9%。雨燕都去哪儿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好呀,雨燕!

为了尽快找到雨燕,我们咨询了科学付老师,她给了我们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史洋老师,他告诉我们,”雨燕在北京的分布还是挺多的,比如协和医院旧址、北海的五龙亭、建国门等等。雨燕白天都是分散觅食,不太容易看到。傍晚,雨燕会在栖息地也就是巢穴附近集群,所以建议在日落前两小时观察。”这次我们真的能看到雨燕吗?我和哥哥在下午五点满怀希望地赶到了协和旧址,发现不少志愿者已经等候在这里了。这里真的有雨燕!听,这是雨燕的声音!爸爸曾经说雨燕飞翔时,展开的翅膀就像弯弯的镰刀,果真如此!雨燕飞得很快,方向也是四面八方,在地面观测很难数清楚。志愿者们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在天空中盘旋的雨燕数量,你来数一数这张照片上有多少?你看有103只,你数对了吗?从5月初开始,每个星期天日落前我们都会到协和旧址观察雨燕,统计数量。协和医院不仅是我和哥哥的出生地,也是雨燕宝宝的栖息地。从5月初到7月初,协和旧址观测点雨燕的数量从95只翻倍到550只,雨燕宝宝们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都长大啦!

挥一挥衣袖——雨燕,明年见……

在与志愿者们一起观察雨燕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每年鸟类保护志愿者都在专家的带领下,到颐和园廓如亭雨燕环志基地,测量并记录雨燕的生存状态,为雨燕佩戴环志。很遗憾,因为新冠疫情,今年环志工作暂停了。但我和哥哥还是来到廓如亭观察新出生的雨燕宝宝,这是志愿者姐姐拍到的雨燕宝宝视频,你是不是也认为它们特别呆萌可爱呢?在北京的4个月,是雨燕忙碌的繁殖期,每对雨燕要产下2-4枚卵,抚养并照顾幼鸟,直到它们具有独立捕食的能力。你看,这是我们拍的飞行中的雨燕,它狭长的翅膀和流线型的身材使它飞行速度达每小时110千米,是长途飞行的冠军。雨燕还是著名的食虫鸟,一只雨燕育雏期间可以捕获不少于25万只昆虫,包括蚊子、飞蝇和蚜虫等害虫。7月初,当我们再次来到廓如亭时,雨燕宝宝们都已经长大了,可以在天空中独立觅食了。经过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统计,北京雨燕的数量从2017年4000余只回升到2019年7000余只。作为环境指示物种,雨燕多说明昆虫多,昆虫多说明基础生物量多,生物多样性好。北京雨燕数量的回升说明了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过和20世纪初5万只雨燕相比,保护雨燕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日落时分,看着归巢的雨燕,我们也有些伤感,因为雨燕宝宝试飞成功也就意味着它们又要沿着相同的路径,千里迢迢地赶回南非过冬了。再见了,雨燕——穿越中非的丝绸之路生态大使,我们明年见!

在与志愿者定时定点观测统计雨燕数量的过程中,兄弟俩了解了雨燕特点、习性及国际研究鸟类种群动态的方法-环志法。分析了生态指示性物种雨燕数量的回升反映了北京生态的改善,呼吁大家关注丝绸之路生态大使——北京雨燕。从科学调查“小白”到学会跨学科、运用多种科学调查方法研究一个主题,这一定离不开家长下的功夫。

拍摄这部纪录片也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设备,全是用濒临淘汰边缘的手机拍摄的。现在,五花八门的视频编辑软件上手快,效果佳,戳戳屏幕就大导演附身啦!


禾子

双胞胎妈妈,相夫教子之前专注于媒体行业,历任电视主持人、导演、制片人。因为一对萌仔的出世,转战“育儿”江湖。本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双妈理念,悉心教养双宝,亦感恩一对儿子教她如何做好妈妈。

 

本文为菁kids原创文章,任何媒体平台不得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