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五月,随着国内疫情的平复,很多人的生活逐渐重回正轨。未来,我们会怎样回望这段日子?
文 | Wilma 图 | 筑桥实验小学提供
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
上海浦东新区筑桥实验小学的师生们以历史的眼光来观照当下的生活,在疫情期间书写了一部“抗疫生活史”。
整个过程以PBL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完成。
第一阶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抗疫相关课程,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会欣赏生活之美、关爱自己同时关爱他人;
第二阶段是“史书编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主报名加入项目管理组、编辑组或设计组,在出版社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怎样编辑一本书。
筑桥的师生们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PBL项目?
孩子们从中收获了什么?
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参与本次项目的申博远同学和该校课程中心的“小飞机老师”郑腾飞博士。
Part.1
申博远:
筑桥实验小学2017级三班同学,“筑桥出版社”编辑,负责“筑小桥抗疫生活史”中幕后故事的章节。
Q: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抗疫生活史”?
我的抗疫生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节期间在姥姥家;二是初五从姥姥家返回上海至今。
我的2020年春节可以用“田园、诗意”来概括。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本来就没有聚齐的大家庭中又有一些人要提前返岗,只剩我家三口在家陪姥姥姥爷。没有了往年的团聚、喧嚣与热闹,春节失去了它原本的模样。
我还是属于比较“自由”的,可以去姥姥屋后菜园子去挖萝卜,水灵灵的萝卜,既好看又好吃。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到姥姥家小区南边的河边转转,平日里跑步健身、钓鱼的人们也都不见了踪影,使得冬天北方的河岸更加荒凉、寂静。
姥爷指着河对面说,再过两个月,成片的梨花、桃花和油菜花就会把这里变成花的海洋,让“梨乡水城”实至名归。
中午到家,姥姥粗粮细作,用自己家种的粮食和蔬菜为我们做好了可口饭菜,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精致了。姥姥说,人不管遇到多大的事,都要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人活着就是一股劲。
姥姥把平常日子过成了诗。
初五回到上海,原定的马尔代夫的行程取消了。
宅在家中的日子,我学会了蒸米饭和炒菜,特别是西红柿炒蛋,色香味俱全,爸爸说我厨艺已经完胜妈妈。以后爸妈不在家的日子,我也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了。
妈妈还夸奖我是“家务小达人”,因为妈妈的腰不好,我就承包了家里拖地和擦灰的任务,每天都把家里打扫得纤尘不染。
我还经常带着口罩和小朋友一起去骑车和踢足球,新发明的居家网球、篮球游戏,是我和爸妈每天的保留运动项目。
这段时间,我还读了很多的好书并试着把读书的感想也写了写,我去了三国,到了亚述,并看到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还走进了科幻世界,真的是好好享受到了不同种类的书带给我不同的乐趣。
Q:你觉得自己在这次史书PBL的项目中有哪些收获?
这次的PBL,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我很开心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
我了解到了一本书从无到有的过程,了解到了做一个编辑所需要的素养,了解到了一个项目怎样开始,如何界定每个小时间点,各个部门需要如何怎样配合。
我还了解到了如何组织会议,如何让会议开得更高效,如何做阶段性工作汇报等等。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还是老师与同学互相提供的反馈意见。
我和陆隽冰一起负责幕后故事这个章节。
当我们一看到这个题目时,心里就有了一个大的框架,经过几次讨论后,我们就开始动笔了,写完就提交给了老师。当时,我们真的觉得自己的想法、描述和叙述都挺好的。
但是我们收到了三条反馈建议:
第一,以问题的形式开启整个章节,引起读者的兴趣,这个很好,但是建议所有的问题应该围绕“筑桥新冠生活史”这个中心。
第二,应该以谁的视角来讲述幕后故事,只是以其中的一个参与者来讲述这个幕后故事吗?
第三,采访完小飞机老师后,对你的触动是什么,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看到这些意见的时候,我有点惊讶,而且不是特别明白。还好我们收到的都是书面建议,所以我就带着这三条书面建议,重读了好几遍我们写的内容。读着读着,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看似围绕着“筑小桥抗疫生活史”这个主题的问题,其实所指的不够明确,没有那么的紧扣主题。我不能以一个参与者角度来讲述幕后故事,这样的故事太过平淡,无法发掘出不同的亮点。
我应该把我自己抽离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群人。
我突然想到了刘慈欣的《乡村教师》的叙述方式——以一个外星人的角度来看地球。而整个疫情的蔓延,已经成了整个地球村面临的共同的挑战。我也应该站在一个旁观者、更高的角度来简述这个故事。
我们是带着很多问题去采访小飞机老师的,并从她的言谈中受到了很多启发。但我们最初只是放了对小飞机老师的采访,而没有写我们自己的思考、感受和得到的启发,整个采访显得很单薄。
我们自己没有融入进去,也不能拉近采访内容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想明白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修改。
把自己脱离出来后,我看到了地球村一群不一样的人在疫情期间做的一件不一般的事情;看到了他们忙碌的身影;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沉甸甸爱: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爱和对生活的爱。
整个修改过程促使我思考了之前没有思考的问题,运用了之前没有用过的讲述方式,更教会了我用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
Q:编辑时需要挑选整合不同的素材,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素材,以及选它们的理由吧。
整本书的选材都是很认真和慎重的。
我们主要想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紧扣这本书和这个章节主题的素材。除了采访小飞机老师,告诉大家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想通过这本书记录什么传递什么以外,我们也采访了一些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
二年级家长更多是在引领;
三年级家长则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和协助者。
在这些幕后妈妈中,有一个人很特殊,因为她既是筑小桥的妈妈,又是筑大桥,她就是沈玉华老师。你们肯定很想知道具有双重身份的她有怎样的感想吧?
哈哈,看我们的书就知道了。
Part.2
郑腾飞博士:
筑桥实验小学校长助理/课程中心总监,“筑小桥抗疫生活史”发起人之一。同学们都喜欢叫她“小飞机老师”。
Q:“筑小桥抗疫生活史”最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现在处于哪一阶段?
最后会以一本人们可以看到摸到的实体“史书”来呈现。现在处在设计阶段,文字编辑工作也在收尾。
Q:本次项目针对几年级的学生展开?不同年级是否有不同的要求?
我校全部年级(1-3)都参与了这个项目。
在前期素材积累阶段,对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和任务要求都有不同的设计,但主题都是相同的;后期的史书编辑与设计涵盖了我们一到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居多,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
Q:有哪几门学科的老师共同参与了这一项目的设计和授课?
Q:我们了解到这次PBL第一阶段的课程设计只用了三天,老师们是如何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的?
三天是项目正式立项之后的工作时间,在此之前其实课程中心的老师们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了。
过年期间,老师们就已经自发地在交流——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如何给孩子们基于时代、基于真实、基于生命和意义的教育。
有了这些思考,和过去几年我们对于PBL、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的探索经验和积累,加上老师们的责任感和内驱力,我们才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课程设计完成。
Q:听说学校专门请了出版社的编辑为报名参加史书编纂的孩子开设了二期课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PBL项目式学习的一个宗旨是authentic,也就是真实性。这个史书项目也是一样,我们希望尽可能真实地让孩子们知道出版一本书的过程,而且是高水准的书籍是怎样做出来的。
借此,我们也让孩子们对编辑的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未来职业规划也会很有帮助。
于是,我们邀请了奇想国童书社的总编辑黄晓燕老师来为我们做了一场关于“一本书的前世今生”的课程。
Q:怎么评价孩子们在这一项目中的表现?这次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最初制订的教学目标?
超出预期。
而且这与我们在以往的项目式学习中反复看到的现象是一致的。不管是前期的全校性课程,还是后期的编辑部课程,当课程本身可以问好的问题、能提供合适的脚手架和材料时,孩子们的潜力和个性会得到激发和绽放。
全校课程部分持续两周,我们通过作业和课上的讨论,看到孩子们对于疫情、社会、生活、家庭和责任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在接下来两个月的编辑部工作中,孩子们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自制力和抗压能力更是让我们惊喜,特别是对这个项目的高度认同和热情。
在这本书中,孩子们写道:
“世界需要思考者。”
“道理不能只说说,我们需要行动。”
“每一位筑小桥,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春天。”
这些充满着童年的好奇、懵懂、善良、天真和烟火气的记录里,藏着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细节和下一个时代的开端和雏形。我们非常期待这本书面世的那一刻,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会给我们珍贵的感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