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三十儿带着口罩出门和家人吃了顿年夜饭之后,窝在家里已经整整两个月了。身在北京的我们,除了隔着屏幕关心着疫情前线的进展与变化,能做的似乎只有“无聊”地待在家里。
“无聊”一词一时间成了生活的主题词。想出门吃大餐,想逛街、看电影,想泡吧,想和朋友聚会……想做的事太多了,反正就是想出门。
仔细想想,不出门,生活就真的变得无聊了吗?其实,这段难得的7×24与孩子们厮守在一起的时光,给了家长们很多机会,向孩子们展示我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价值观。很多平日里没有机会浮现出来的一些生活细节,都在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们传达着什么。
文 | 彩虹糖 图 | pixabay 编 | Jolie Wu
坚持还是放弃
年三十的前一天,斟酌再三,我取消了给孩子报名的春节崇礼滑雪营。对于这个活动,本来孩子的主动意愿并不强,但当得知活动被取消,只得一个假期都待在家时,他反倒有些失望了。
这么好的沟通机会怎能不抓紧?比如,跟他聊聊家长的担忧,问问他的想法,就是个很好的切入点。火车人太多,易传染,怎么办? 改坐活动组织方安排的大巴,人少,传染几率低。到了崇礼天天住酒店,在餐馆吃饭,人多口杂怎么办?这个,孩子想不出解决方案。那就直接告诉他我的担忧,让他知道健康是第一位的,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希望有任何意外。滑雪可以明年再去学。
当然,我也告诉他,组织方最终并没有取消这次活动,依然有家庭坚持去参加。有的家庭就是会秉持“排除万难,坚持最可贵”。虽然“坚持”是每个家长都期望孩子具有的良好品质,但是在非常时期,如何看待坚持这件事,就取决于每个家庭的生活态度了。没有对错。
对待时事的态度
没有了活动的春节假期彻底进入了趴窝模式。关注疫情的进展一定是每个家庭都躲不开的话题。在孩子的眼里,这个时期的家长无非两种。一种是天天刷手机关心疫情并时时通报给家人的,另一种是看起来不太关心疫情,专心在家过日子的。
那些天天刷疫情、谈论疫情的家长,向孩子展示了家长对时事、尤其是突发特殊事件的关注,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关注的内容与谈论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
- 悲观地叹息着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也许会让孩子也变得悲观消极;
- 担心长久下去国家经济的下滑,可能会让孩子明白事件与经济之间的联动关系;
- 关心湖北人民与医护人员的水深火热,可能会激发出孩子的同理心;
- 忙着给灾区人民捐款筹集物品,可能会帮助建立孩子的爱心。
那些不怎么谈疫情,专心宅家过日子的家长,也向孩子展示了不同的处事原则:
- 保持轻松但不掉以轻心,传递的是关注当下,不过度担忧未来。
- 以谨慎的方式应对危机,传递的是重视却不焦虑的态度,照顾好家人,做好一切防护工作。
- 该吃吃该玩玩儿,可能会传递一种玩乐人生、凡事与我无关的漠然态度。
家人每天谈论疫情的多少与谈论时的语调,都在时时刻刻传达着信息。语调过于焦虑,可能会给孩子传达紧张感;而语气过于平淡,则可能无法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以后再面对类似的突发状况,或者有压力的时候,孩子会以何种心态去面对?现在的每一天,他们都在构建着未来应对问题时的思维模式。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疫情前上映的《美丽人生》这部电影,电影里的爸爸,在那样非人的艰难环境中,依然尽其所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们在这场疫情中,其实也可以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少地传递出无聊、焦虑、大意、漠然等比较负面的情绪。家长传达出来的每一点信息与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说与做
宅在家里时间长了,天生好动的孩子开始无聊。无聊了,他便会更多地去观察父母,从父母身上“找乐子”。
父母双方对一件事的态度是否一致?他们的说法与做法是否统一?比如,父母其中一方可能是“唠叨型”,天天不停提醒要戴口罩、勤洗手,自己可能却出门回来抱着没消过毒的手机不放。另一方可能是个“行动派”或者“轻度洁癖患者”,嘴上不念叨,却各种消毒擦拭忙个不停。孩子们可以从中看到说与做之间的差别。
讲真的,这场疫情是个很好的教育孩子如何保持清洁、尽可能杜绝病毒的好机会。戴口罩、勤洗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嘴上,我们可以用行动告诉孩子,洗手只是消毒的代名词。我们回到家中还应该给手机等随身物品消毒,把进门的地方喷洒一些消毒液,刚刚买回来的东西,在门口或者阳台上放几个小时不去碰,非入口食物也可以喷洒一些除菌液。一个消毒工作就可以引申出很多日常生活的细节。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做到位,才是彻底的保护自己。让孩子懂得,说的容易做着难。
家庭中的沟通
春节期间又下雪了,孩子激动的要出门去玩雪。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兴奋地叫着要出门的时候一声吼——不许出去,让孩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顿时没了兴致。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玩雪没有什么传染的风险,想玩就玩儿吧。
双方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互相理论,争出谁对谁错吗?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是我们身边的贴身观众,他随时在睁大眼睛看着我们是如何处理分歧的。想到这一层,我们还会据理力争,一味证明自己是对的吗?还是双方统一一下意见,如果决定不出门玩雪,想想怎么跟孩子沟通:“现在是非常时期,我理解你很想出去玩,但是我们更在意你的健康,不想拿你的健康冒风险”。如果觉得出去玩雪不是完全不可以的,也许可以这样约定:“我们今天不堆雪人、不打雪仗,我们戴好口罩去踩踩雪。回来以后记得给鞋子消毒。”或者“戴上一次性手套,在长椅上画个爱心也是可以的。”我们想教会孩子的,是学会在困境中寻求解决方法,学会变通思考问题的方式。
其实,父母意见不统一是非常正常的,毕竟每个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的紧张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能否让孩子理解到,父母的分歧,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他们都在意全家人的健康,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因为希望对方
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才产生了分歧。
还能和孩子聊些什么
与其纠结于事件本身,把全部关注放在防御和紧张情绪上,何不抽出些精力,好好利用这突然多出来的亲子时光呢?
聊聊化学方面的知识。家里消毒喷洒了酒精以后不能点火(熏香、煮饭),会爆炸;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不能同时使用,会产生氯气让人呕吐。这些场景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前所未闻的。而现如今,活生生的案例就发生在身边。熊孩子要是不信,给他看视频。
看到某商场发来的商铺提供在线订购、快递送货上门的信息后,可以和孩子聊聊商业知识。没人逛商店了,你觉得商铺怎么存活下去?
家里的生活用品不够了,跟孩子探讨一下,为什么大部分淘宝商家不送货了,但京东依然送货?快递小哥是否有危险?京东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各是什么?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借机教他些中国地理知识,至少能让孩子知道湖北省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周边的几个省也借机熟悉一下位置吧。好奇心重的孩子,再给他加点生物知识,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人体是如何抵御病毒的?如何增强免疫力?不出门如何在家强身健体?为什么爸爸可以坚持每天跑步,而妈妈却坚持不了? 爸爸到底应该在家里跑步机上跑步,还是在小区里跑步?(这天儿聊不完了!)
如果孩子的理解力足够了,还可以探讨一下那些从武汉偷着逃出来的人的心态,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们应该声讨他们,还是理解他们?他们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作为家长,有这么多可聊的,我们真的会觉得这个假期无聊吗?家长这么做的目的,也是要让孩子看到,疫情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关注的事物,是可以延伸的。
非常时期的包容性
随着国际学校陆陆续续开始在家网络授课,家长对这种临时授课方式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毕竟网络授课不可能媲美坐在教室里互动的效果。
有些家长从第一天开始就在抱怨教学效果不好,从老师教变成了老师布置任务孩子自己学,不可以。在线上课一天都是对着电脑学,孩子眼睛累了,不可以。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会直接和孩子正面沟通这些想法。即使不明说,家长心里的不满也会或多或少的流露出来。对于家长的严要求,我们在此不做评价。
我们希望孩子在这个难得的在家上学的阶段收获些什么呢?我想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自学的能力吧。没有了教室里老师的监督,考察的是孩子能否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专心在每一个时间段里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完成任务。
看似孩子没有被教授到知识,但是他们确实学到了技能。在知识的获取量方面,短期确实有所下降,但是这样的在线学习宝贵经历,也是收获。
记得女儿第一天在线上课前十分兴奋,因为她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每天她会按照课表安排准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煞有介事地学习着。因为我第一天没有按照学校的午餐时间准备好午餐,她只匆匆的吃了五分钟,就钻回书房“上课”去了,留下吃了一半的饭碗。之后,她特意提前通知我每天几点到几点是午餐时间。
看到这些,我觉得挺欣慰的。如果我一定死板地要求在线上课的这段日子里,女儿必须学到跟平时一样多的知识,当她没有达成这个目标时,我就开始焦虑、抱怨,她还会如此享受在家上学的这段时光吗?
家长有严要求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在特殊时期,家长是否也要多一点包容心呢?相信学校和老师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都在尽其所能。家长懂得包容了,孩子才有可能学会包容。
总之,家长在做,孩子在看。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在向孩子传达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