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锰 编:Daisy
上个月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感慨:“又一对熟人因为妈妈海外陪读而婚姻破裂。在BTV做专题节目,同场嘉宾都是陪读妈妈,我在现场都没隐藏自己的观点:反对!单亲陪读导致家庭破裂的太多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始料未及。熟悉的、不熟悉的,经常给我点赞的、鲜少有过对话的人纷纷给我发来私信。第一位妈妈很熟悉,两个孩子就读北京某英式学校。“李锰,你发的朋友圈是冲我来的吗?我刚拿到英国签证,正准备去英国陪读呢”。第二位妈妈,之前的对话记录空白,看朋友圈照片知道她女儿就读顺义的一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李老师,我刚给孩子申了伦敦附近的女校,正在考虑陪读与否,看你发的朋友圈,让我更焦虑了”。第三位妈妈是我的老同学,孩子在一所海淀名校读初一。“我刚计划带着儿子去洛杉矶念书,你就发了这么一条。你说我带儿子这一走,我们家那老谁不至于变心吧”……
这三位家长的共性是,之前都没有跟我提及过安排子女低龄留学的计划,更别说我周围数量庞大的、提前好多年就不断跟我沟通中学留学方案的家庭了。从他们的身上不难看到低龄留学的火爆。我熟悉其中一些家庭并非大富之家,多数只是收入不错的白领或者知识分子家庭。由此看来,继精英家庭之后,普通中产家庭加入了浩浩荡荡的低龄留学大军,这似乎是数据不断被刷新的事实依据。
从2019年3月份教育部公布的出国留学人员大数据上看,2018年度出国留学生规模为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59.63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5.37万人,增长率8.83%。另从攻读的阶段来看,研究生的人数增长有所停滞,本科生作为留学主力军保持稳定,高中及以下的留学规模增速最快。
美国SEVIS系统活跃数据显示,前几年大热门的美国私立高中申请量有所下降。不能否认,中美关系对留学目的地选择上是存在真实影响的。而去英国读中学的家庭在逐渐增加,按照英方数据显示,英国私立寄宿制中学共有2.89万海外学生,其中的中国小学生已经占比44%,其规模正迅速接近小留学生求学史最悠久的国度——加拿大。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的统计显示,2018年度中国赴加小留学生(高中及以下)超过12000人,占本学段国际生的37%。
尽管去海外读中学的趋势增长迅猛,但相对于本科留学,低龄留学则存在较大风险。我自己就接触过大量低龄留学失败后回流的真实例子,还以此为主题写出过10万+的自媒体文章《留学的弯路和沉默的大多数》。
孩子年龄太小就直接送到国外读书,家长不放心,于是在家门口读国际/双语学校就成为了众多家长眼中相对稳妥的一种选择。当下,在一线城市大热门的“国际学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服务外交人员或在华外籍人员子女的所谓“纯国际校”,而是招收中国籍学生、以开展国际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民办中小学。官方文件表述为:“国际化特色的民办学校”。
按照北京市教委于2019年2月印发的《北京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年)》的数据,目前北京地区有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1个,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25所。同时,政府将支持“三城一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淀区、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建11所国际学校。其中包括:西城区1所、朝阳区3所、海淀区2所、丰台区1所、顺义区1所、昌平区1所、怀柔区1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所。
政府一方面支持国际教育的发展和创校,一方面也加强了监管。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公民同招”的要求:“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直白一点说:不论公办还是民办,幼升小没有择校了,小升初也没有择校了。通过“掐尖儿”生源打造名校的时代结束了,家长口中所谓“渣小”、“菜中”、“牛校”之间的差距将逐渐消失。
不少家长和自媒体认为“公民同招”和入学政策只针对那些公立名校旗下的民办分校,所谓“公参民”的学校。政策指向那些垄断了优质生源的庞然大物,而与规模小微的国际学校无关。国际学校至今仍被不少自媒体描述为“体制外学校,不需要建学籍”。这是个重大误解,北京现有的25所民办国际学校,尽管多数规模较小,但均属民办学校序列,需要严格执行所在区县的招生入学政策。
目前看,民办国际学校受“公民同招”的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影响真实存在。所谓区域限制,是指多数城区的民办双语/国际学校,在幼升小环节以招收本区生源为主。即海淀的民办学校招海淀生源、朝阳的招朝阳生源。早期那种北京的双语/国际学校全市乃至全国招收新生的时代结束了。
而所谓时间上的限制,以往民办双语/国际学校均采取滚动招生,幼升小、小升初的申请人往往提前一年就开始报名,并参加入学笔试和面试。如果申请人没有被心仪的民办学校录取,还可以等待几个月参加公办学校的电脑派位。今后,民办学校则需要按照幼升小、小升初的统一时间表和公办学校一起招收学生。
《意见》中提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目前北京地区的实施细则尚未落地,但可以预见全民摇号入学的时代已经临近。
是不是不许“掐尖儿”生源,民办国际学校就不再有吸引力了?国际教育是一条相对昂贵的非主流成长道路,“选拔”从来也不是它的常态,而“培养”一直是生存之道。关注北京地区老牌国际学校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无人问津的边缘学校、小微学校,一步步负重前行,靠着把看似资质平平的学生一个个培养成才、十几年积累的口碑,才最终变成小圈子家长口中的名校。
我九年前刚从企业转行当老师,学校录取了一位中考成绩只有420分的女生,性格外向的她长期以“学渣”自居。通过一年IN项目和两年IBDP的研修,学术能力有所提高,也仅仅达到合格水平。刚进入大学,她告诉我结识的同窗里有一位老乡兼学霸,中考是当年的宣武区前几名,毕业于顶级示范高中。然而,五年之后,自认学渣的女生已经从纽大研究生毕业,而她崇拜的那位学霸还在威斯康辛麦迪逊的本科苦苦挣扎。
“选拔”从来就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提供个性化教育的国际学校擅长的仅仅是“培养”。不论低龄留学多么火爆,民办学校的资源多么有限,中国的国际教育人还是会不遗余力地做好中西融合,尽可能挽留我们的下一代在家门口接受教育。
我们相信,这个冬天,国际学校并不冷。
李锰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校长助理
北京国际学校招生官联合会(BAAO)副秘书长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