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围绕“阅读”这个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这个周末,“父子说”的两位作者也有不同的想法来和大家唠一唠。
爸爸俞恺强调阅读要思考,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和我们分享了他们一家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的许多方法。那么,儿子俞皓蓝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敬请期待明天的文章~
俞恺:
70后,经营公司和家庭,健身,写作。
太太在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们讲睡前故事,一个明显的结果是小小年纪的话语中就开始出现书面甚至抽象概念的词汇,比如5岁的橙子说“我建议你”或者“只不过……而已”。
如果说早期的陪伴阅读能为丰富的词汇及应用场景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在之后的独立阅读阶段,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习惯则至关重要。
在科举制盛行的古代经常会有那些穷尽一生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却最终未能中举的书虫——不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阅读是无效的。我们有时候把阅读和读书看成同一件事,又把读书和做学问等同起来。事实上阅读在现代已经有了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为了丰富精神世界和拓展自我边界去书籍、音频或视频中探索答案、寻找共鸣继而创造价值的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
如何激发从学到思的转化,我和12岁的小满在探索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共同摸索出了一套从默读、回想,到思考研究的有效阅读方法。
如何阅读?
速读还是精读?默读还是出声读?“速读派”强调的是眼球运动的速度,并且通过训练眼球与手的协调来大幅提高阅读的速度。《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一书,曾引用一位阅读者对于速读的描述:我参加了一个快速阅读训练班,学会了如何在20分钟内读完《战争与和平》。不过我留下的唯一印象是,这本书跟俄国有关。
在那本非常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莫提默首先倡导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只看文字、屏蔽内心发音的读书法。但是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大脑存在两条通路来处理语义和语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像莫提默所言,直接提取单词的意义,省掉先发音再理解的麻烦,真正做到默读。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就算是熟练的阅读者也会利用单词的声音来理解文字的意思,虽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研究表明,我们不必真的将单词读出来——我们不需要运动双唇,甚至不需要产生准备运动双唇的意向,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地提取单词发音的信息,语义通路和语音通路并行运作,相互支持。因此,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文字的特点,既可以采取默读不发音的方式,也可以在内心发出文字的声音来激发大脑的语音通路来理解文字。
如何记忆阅读内容?
有人认为那些以为被遗忘了的阅读内容其实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潜意识,在那里隐藏下来,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激活才会显现。这样的说法还有待于神经科学的进一步验证。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能够有效提高记忆阅读内容的方法就是主动回想:有研究表明,第1次阅读之后,对阅读的内容立即进行回想,就算以后不做任何的重复记忆,单凭这一次的主动回想,大脑就能记住47%的内容。这个结果相当令人鼓舞,它告诉我们,如果善于利用主动回想这个工具,我们阅读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如何回想?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电视剧,这部戏里有很多让我深感有意义的桥段:关于人性、民族大义、服务与关怀、友情和家国情怀,所谓微言大义。我迫切地想要分享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习。但是如果一本正经给他们讲道理,他们肯定会觉得索然无趣。于是我尝试用说书的方式,模仿评书的形式说给他们听。国庆期间,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就模仿艾宝良的口气给他们讲,虽然孩子们都说我讲得更像“凯叔讲故事”,似乎跟艾宝良的《盗墓笔记》风格大不相同,但是这个故事让他们难以自拔。讲到第六集的时候,我鼓励小满学我的样子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我要求他讲的过程中要用词规范,尽量避免说“嗯,啊,呀”之类无意义的词。经过一两次尝试,他开始入戏,讲得越来越好,最后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时候,我们全家都有了一种想继续听下去的期待。
通过这个实践,我发现,经过主动的回想,复述电视剧内容,他对剧情的发展和编剧的意图理解得更深刻了,这远比干巴巴的一场针对结论的说教来得更深刻,更有娱乐性,也更具有主动思考的创造性,这可以算作是一次视觉“阅读”的尝试吧。
如何在阅读中高效学习?
对重要的观点、优美的文字以及精彩的描述划出重点,这是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让我们在面对大量的阅读内容时能高效学习。但是如何划重点,却没有定论。如果只是划了重点不做回想和记忆巩固,那么它就成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成了阅读中的安慰剂——觉得自己都掌握了,其实未必。对于那些重点的文字,我建议把它摘抄到一个名为ANKI的软件中,通过软件根据算法提供的时间间隔和次数重复记忆与回想,彻底将它“据为己有”。而那些重要、独特、新颖的观点,也可以利用ANKI让它重复出现,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经过这样的方法,阅读中的“划重点”才能物尽其用。
年初我给小满选了一本书《明智行动的艺术+清醒思考的艺术》,让他按照上述方法划重点,对书中的一百多个论述在ANKI里做了系统的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滚动记忆和复述,我认为他是彻底“吃透”了这本书。这个软件运用算法系统帮助提升记忆效率,我觉得比纸质时代日本作者山口真由提出的《七次阅读学习法》或者日本人奥野宣之倡导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更有效,也更容易实践。当然在ANKI这个强大工具的辅助下,我们在回想的时候如果再借鉴《零秒思考》的作者提及的瞬时思维方式,效果更是会倍增。
除此之外,ANKI也是掌握中英文生词以及整理数学错题的高效工具。
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因为信息过于丰富,而时间有限,阅读的外延拓展到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它甚至比阅读本身更耗费精力,更讲究技巧。对于孩子来说,能够依据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阅读当然是最好的选项,这样他就具备了自发的动力去书中探索,拥抱那些兴趣点。但是如果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还在寻求方向,那么读什么书,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推介。家长在推荐的时候,也应遵循兴趣优先的原则。因为家长感兴趣,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在书中寻找亮点,并在读书后的讨论中更有效地和孩子分享观点。
在各类书籍及音像制品早已比“汗牛充栋”更甚的当代,如何在阅读中找到汲取知识和创造思想的最佳路线,实在考验我们的智慧。
如何激发学而思?
小满五年级学习李白的诗歌,学校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李白的课程和研究:从他的生平、爱好,到朋友、家庭,各个维度去剖析李白。他们画李白的画像,写李白的简介,讲李白的故事,念李白的诗歌,度过了一个丰富的“李白主题月”。小满回家兴奋地说,李白一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后在上海的一所学校里会有全体五年级的小学生把他研究得透透的……基于阅读的研究活动相比简单的记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发展出更多主动思考和独立判断,为最终的价值创造所服务。
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家庭,阅读活动也是弥合代沟的最佳凝聚剂。小满最近在看《鞋狗》,橙子在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一起读了《蚯蚓日记》,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那一份新知,这时候家人就是最忠实的听众。全家一起热烈讨论,或者哈哈大笑,都是亲情的美好回忆。
共同讨论和分享读书心得可能是我们家里最“民主”的一刻。这时候我往往能耐着性子听儿子发表长篇点评,有时候会问一两个问题,再听听他的想法。无论是在同一本书中与父母建立共情,还是在我和太太都无所涉猎的领域展现他的“博学”,有了书籍的加持,小满能少受一些说教,多获几分尊重。橙子更是,在一个所有人都比她懂得多的家里讲故事,“《蚯蚓日记》你们不知道吧”——骄傲写满在她的小脸上。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