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体验到的德国幼教——从《德国幼儿园原来这样做》一书讲起

Germany’s Preschool Education

关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很多时候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作者所阐述的一切,读起来似乎都有种“我早知道了”的感觉,但细究其中的理念,并运用于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是有冲击和指导意义的。不一定需要全盘接受,哪怕择其一二,不断运用,也一定可以体会其中的智慧。

文:Daisy 图:Daisy提供


我育有两女,姐姐三岁半,妹妹两岁。她们是那么的精力充沛,从一早睁开眼,到最后一刻才会断电。我常想,该怎样让自己的续航能力强一点;该怎样让她们玩得有意义,而不只是把家里搞得一团乱。

最近到了为姐姐考虑入园的时候:是就近入实惠的公立园,还是选择私立园?我觉得入公立园也不错,但公立园没有开放日,唯一的参观机会是报名工作全部完成以后,我只能用很多的“听说”来了解女儿对口的公立园。私立园至少“看得到会比较放心”,但学费的确颇高。想到未来,我们正面对一个水涨船高的教育市场,心里不免有些压力。这一路上,我可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若条件有限,我又可以做怎样的预备或者补充?

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德国幼儿园原来这样做》一书。并非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只是好奇不同的国家有着怎样的文化和教育方式,希望可以有所借鉴,也帮我形成对幼儿园的价值观。

本书的作者庄琳君,有着十年幼儿园教师经验。她早期执教于台湾,随后赴英国求学并远嫁德国,继续从事幼教事业。她将这些年的观察、思考和自省记录下来,希望提供给幼教老师或家长另一个视野。

我被本书吸引,是因为看到作者能够将两种文化下不同的理念及带来的冲击加以描摹,让人更清楚地洞察教育体制内外的一些问题。她说,比起学了多少英文词汇,德国父母更重视孩子玩得开不开心——这0到6岁的黄金时光,我们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方法有很多,但重要的是帮孩子打底,让他们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从而相信自己。

我总结了本书三个尤为重要,同时简单易行的观念:

01 德国优质教育:以孩子为学习的主导者

作者描绘了她第一次见到的德国幼儿园环境:幼儿园里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主题教室,如画画、音乐、室内运动场等等。奇怪的是,每个教室里都有几位幼龄孩子独自活动,老师们穿梭于不同的教室,似乎在忙着不同的事情。事实上,老师不用跟着协助孩子,只要小孩需要帮忙的时候找得到老师就好了。这是德国幼儿园最常见的状态。

尽管书里强调了孩子“玩”的重要性——“快乐会带来一切的学习能量”——我还是忍不住在书中搜索:德国幼儿园到底让孩子学些什么?

首先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不应该只是交给学校或者机构;另外,学习本身充满了很多乐趣,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和机会,这也会促进亲子关系。但是,关于学习的具体内容,在书中的确没有涉及太多。作者强调的是父母和社会对于学习本身应有的态度——以孩子为主。在书本的一开始,作者给出“德国幼儿园一日作息和教育观察表”。

可以看到,德国幼儿园一日大约9个小时中,有4个小时是自由玩乐。室内的活动项目包括捏面团、穿线游戏、拼图或小火车等。此外还有一些教学活动,从周一到周五,分别有陶艺(自费)、艺术创作、讲故事、幼儿瑜伽(自费)和幼儿打击乐(自费)。

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学活动时间绝不能超过孩子的自由玩乐时间,仅占一小部分。自由玩乐意味着老师不一定要有教案,花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孩子比教导孩子来得重要。每周甚至有一天“无玩具日”,老师会收起所有的玩具让孩子学习自己玩,一个旧纸箱就能让孩子玩很久。自由玩乐中,户外探险是德国学前教育每天的重头戏,有些活动场地甚至不在园所内部,需要孩子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一路会遇见迷人的大货车和可爱的狗狗。沙子、树枝和水坑永远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玩得越是狼狈越开心。

作者原本来自于“课程密集”的幼儿园体系,对德国教育中“玩”之于学前教育的意义印象尤为深刻。她强调“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孩子本该大量在户外探索玩乐的年纪,让他们整日忙着学东学西,回家还得写功课……如果为了学习过多的知识课程,而让孩子童年充满压力……这就称不上是优质的幼儿教育” 。

目前我还处于在家陪伴孩子的阶段,除了让她们自由玩耍,我也尝试给她们英语启蒙,教一些数学概念。关于“教”这件事,我有时会矛盾:如果“不教”,怕错过孩子的各种“敏感期”;如果“教”,对于孩子和自己或多或少都是有压力的。我看过一些牛妈的学习项目表,用“脑图”的方式,内容涵盖市面上所有知识领域。我认为这不可行,因为给自己和孩子的空间都太少了,孩子无法吸收和消化这么多。低幼儿童的学习,贵在量少而坚持,哪怕每天10到20分钟,都会对孩子有所帮助。我想,我可以安下心来,给孩子更多自由玩乐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她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身边的玩具和环境。

02 学习生活自理:不因为赶时间、嫌麻烦,而剥夺小孩的学习机会

在一日作息表里,占据另外一半时间的,就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各样事情:吃饭、睡觉以及穿插在其中的穿衣、整理、清洁等等。我不断看到两个重点:练习自理能力,练习做小决定。

大部分时候,我需要独立照顾两个相差一岁半的孩子,时常为了省事而忽略给孩子学习自理的机会,例如喝水用水杯还是吸管杯,自己穿衣服还是我帮忙……

记得有朋友说过,妈妈需要照顾孩子,但绝对不是保姆。而且一旦有些事情习惯了父母代劳,孩子就会失去自己动手的动机和能力。例如姐姐两岁多时可以自己穿脱鞋子,入冬后,她的靴子比较难穿,我就每次都帮忙,到了春天再穿回原来的鞋子时,她已经不会穿了。

既然孩子还小,每日并没有太多要赶的时间表,我为什么不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练习自理?我既然有时间给孩子做各种启蒙,难道还没有时间教她们好好穿衣服吗?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不够重视,也缺少一些仔细的教导。

后来有幸与从事幼教工作的好友一起照顾孩子,我见到他如何把“学习自理能力”这件事变得很有趣。那天有四个两岁左右的孩子一起在地垫上玩耍,其中还穿插着吃点心和画画的环节,这就意味着孩子要多次离开地垫去洗手。我提议直接抱着孩子们去洗手,省得来回穿脱鞋子。但好友却说,我们不赶时间,可以让孩子多练习几次。他会坐下,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鞋子,顺便说一句“你的鞋子好可爱”之类的,然后问孩子,“要我帮你穿,还是你自己穿?”有些孩子还不会穿,也可以教导他们练习说“请帮忙”,然后他一边帮孩子穿鞋,一边给孩子描述穿鞋的步骤,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做一部分。重点不是穿鞋这件事本身,而是我们带着有趣的心态去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件事,不要催促,不嫌麻烦。原来“生活自理”可以像游戏一样玩起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们专注的小眼神,以及他们因为进步而有的喜悦。

教导孩子“自理能力”体现了德国人务实的精神,作者也给出孩子学习穿脱衣服的三大关键:

(1)选择可以轻松穿脱的衣物。据我观察,带纽扣的衣服、“漂亮”的裙子对幼儿来说实在不太方便。

(2)情况允许时,让孩子自己决定要穿的衣服。早晨已经够混乱了,我可能无法打开整个衣柜给孩子选择,但可以用二选一的方式让孩子选衣服。这样孩子可以更有动力自己穿衣。

(3)父母的耐心和毅力是关键,请把孩子的练习期拉长。不要期待孩子一下就学会了,穿衣的练习可能要持续半年。

另外,多用鼓励代替纠正,收起“不对”“错了”这样的字眼,代之以“我觉得可以这么做”或“我来帮你调整一下”,孩子的感受立刻会变得不一样。

在“生活自理”的部分还看到德国人守时的习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超过9点,幼儿园只开放9点半的第二次入园机会,之后就不再让孩子入园。9点到9点半是孩子的早餐时间,为了保证老师和孩子不被打扰,迟到的家长必须在外等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迟到的原因,但尊重他人的活动安排也是必需的。

我在书中看到练习“生活自理”是强调一种“爱与尊重”的教育:孩子懂得照顾自己,照顾他人,懂得为自己负责,重要的是,孩子在一步一步努力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我记得父母以前会说,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不用管了。但我相信,如果我的孩子不会自己好好吃饭穿衣服,将来也不会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03 放手让孩子去探索:相信孩子的能力,练习不担心

孩子爱探索,尤其是在户外,做父母的能否心大一些,学会放手?作者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两岁半的孩子在玩攀登架,因为身高不够而显得很吃力,眼看就要跌下来了,作者马上过去推了一把,孩子开开心心地继续往上爬。结束后孩子还想再挑战一次,而作者却变得很紧张,一直站在孩子背后保护着。这时,另外一位德国老师提醒她,“你应该相信他爬得上去,而不是担心他会摔下来。”

每个父母都非常熟悉这个场景。在“安全”与“探索”之间,到底怎么掌握呢?

快两岁的妹妹胆子很大,网状的攀登架照爬不误,我一开始很想在一边保护,但心想,如果她踩空,就是一条腿卡到网眼里,会有点不舒服而已,不会有严重的伤害,我何必在一边提心吊胆。如果我比较放松,就不会那么累,因此妹妹也可以多些时间探索,岂不更好?当我给妹妹探索的空间后,发现妹妹其实很有自我保护意识,她会想办法不让自己摔到,尽量保持平衡,她的能力超过我想象。

我家小区附近有个小型的滑板广场,是孩子的乐园。我原本不想让姐姐玩,但她很想尝试。一开始,她没法跑到弧线坡道的顶端,试了几次后居然连抓带蹭地爬上去了。那次她玩了很久,彻底地“放电”,听到她的笑声我自己也非常欢乐。

最近的尝试让我体会,以安全为前提,我要学习预判并给孩子多尝试的机会,只要不会发生严重的伤害。多运动,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孩子才会有强健的体魄,这也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基础。低幼的孩子可能喜欢一段可以跳上跳下的矮墙,在灌木丛中捉迷藏,甚至爬上一颗大树。作者说,德国父母总是乐见孩子的勇气和行动力,放手让孩子不断自我挑战并欣赏孩子的冒险天性,而不是帮孩子设下种种限制去杜绝危险。

关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很多时候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作者所阐述的一切,读起来似乎都有种“我早知道了”的感觉,但细究其中的理念,并运用于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是有冲击和指导意义的。不一定需要全盘接受,哪怕择其一二,不断运用,也一定可以体会其中的智慧。

Daisy
坐标上海,曾经的职业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现为全职妈妈,育有两个年纪相差一岁半的女儿,热爱园艺、手工和居家设计。因为本身酷爱“学习”,平日喜爱在游戏和学习中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同时期许自己成为“成长型”妈妈,在育儿中获得知识和灵感。

 

 

-End-

菁kids 2019 7-8月刊 《毕业回眸》更多菁彩内容:

| 封面故事 |
惠灵顿毕业生:大学申请可以尽早开始准备
西华毕业生:多为未来的自己做打算我的美高四年十年回首:我的英国求学路
| 话题 |
关于线上课程,家长们如是说对话线上课程出品方: 宝莉英语 | 骑象少年 | 外滩教育
|父母|一百年后,那些去国外读文科的年轻人
|父母|那些在美国过暑假的中国家庭
|父母|毕业季教给我们的三件事
|心理|孩子“落单”了怎么办?
|父子|我让儿子写了6000字毕业记录|旅行|跟着绘本游日本|在读|你可以体验到的德国幼教

本文原载菁kids 7-8月刊《毕业回眸》,印刷版于2019年8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TRM SHOP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