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如果只是各学校追名逐利的工具,媒体机构迅速赢得眼球的法宝,无异于自欺欺人,当浪潮退去,谁是真正的勇者,自有时间来判断。而这股热,在暂时没有一个更为理性的大众标准前提下,冷却降温,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K12谈
ID:guojijiaoyu123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国际学校排行榜这个东东,我本人其实是颇为不屑的,不仅自己如此,我身边的好多朋友亦是。本以为忽略就好了,可这股风,却并不因为我们选择性地忽略而有所收敛,反而越来越引人注目。
以前是美国大学Top30排名、国内211、985大学排名等,现在随着国际学校的风头正劲,各种针对此圈的排行榜应运而生,那个曾经被众人诟病颇多的胡润百学亦是其中之一,无论后面有多少利益链操作,好名声,坏名声,终归还是被大家记住了。
总之,IB放榜,沉默分母的大多数,就这样被动烘托出那些亮眼分子。
那么,问题来了,排行榜,到底为何,如此牵动我们的神经?
因为要比较,要尽可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到最适合的学校,所以,当没有一个比较默认的排行榜评估细则时,大家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榜单,异常敏感及视若珍宝。
可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是吗?各媒体在出来自己的榜单时,我们能不能先出来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否则,A说A有理,B说B有理,最终只是让家长孩子更为糊涂和困惑。
做榜单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帮助家长孩子更好择校,那么请尽可能客观公正。如果只是为了博得眼球,制造噱头,那么就请别混淆视听。
最好就像K12谈之前采访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邬校长说的那样:“我真的希望有非常权威的机构,公平公正地梳理一下各个城市的国际学校,分门别类,最好不要排名,这样方便有需求的家长参考。不负责任地乱排,会误导家长,更让潜心做教育的人寒心。”
有家长朋友读到这段采访邬校时的话,曾跑来告诉我,她读着读着,忍不住流下泪来。朋友的两个孩子入读的都是国际学校,一个高中去了德国留学,小的还在帝都一所国际学校上学。为何流泪,并非煽情,而是作为家长,一方面感慨于深圳有这样的好校长,一方面邬校确实说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前些年,市场还稍趋于理性,但自从这种类似榜单出来,再来几个耀眼的藤校录取生,帝都很多国际学校学费每年就蹭蹭蹭地像坐了火箭似地往上涨,有的一涨就是好几倍,还能再疯狂点吗?
Anyway,不难想象,国际学校有多受追捧,榜单就会持续发光发热,只是,列表可以,家长可各取所需,在各种标准都没法真正统一的情况下,咱们能不能先别急着给各校扣个一二三四的帽子?
毕竟,好学校,坏学校,还真的没法那么简单一刀切。盛名之下的学校,也许“其实难副”,低调内敛的小而美学校,也能纯靠口碑杀出一条路。谁也别挤兑谁,好好做事,别总整那些虚的没的,中国的教育环境,也许会安静、理性很多。
其实,何止是学校榜单,连老师都争相出来打榜了,看看各种教师风采秀就能一窥全豹。可太多真正的好老师,你觉得他们有时间去参加那些热闹的擂台吗?毕竟,课堂在讲台,不在看客们的擂台之上。
当然,说了这么多,榜单会不会就此有所收敛?嘿嘿,我哪敢这么高估自己的写文能力。
在可预见的时段内,榜单仍会以其魅力醒目存在,面对各种声势浩大的选秀,国际学校排名也好,教师风采大赛排名也罢,到底有没有哪些可以是共性的标准?
先来看国外两个权威机构针对全球大学排名的具体衡量指标:
机构一:美国老牌US News针对全球大学的排名(百分制):
机构二:QS世界大学排名(百分制):
大学的很多指标我们没法用到国际学校里,那好,我们来看几个国内机构自个儿制定的标准:
机构一:宜校网(百分制)
图片来源:宜校网官网
机构二:爸爸真棒(五分制,取平均值)
机构三:校长会 & 胡润百学
先来看校长会的“2018中国最具影响力中小学百强榜”,评估标准据称包括教师教科研成果、学校及教师获奖情况、学生全国性获奖情况、媒体关注报道、办学内涵表达传播、学业水平社会口碑等,但具体是怎样的,各个占比又是多少,反正我是没查到。
还有那个最开头提及的胡润百学.中国国际学校百强系列,就是所谓的“同行评议”(教育专家互评),拜托,教育专家再怎么牛逼,不代表每个人的观点一致啊,你怎么都得拿一套标准出来,否则这个评估从起跑线开始就无任何公正可言。
至此,各机构标准都已列出,看出来一些共同点吗?有一些相同字眼,可真的,你让我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在散打,虽好像都有涉及,社团,升学,课程,再加上点其他的类别,好像大抵就如此了,可真的只能如此吗?
为何我们不能先看看所谓国际学校最热衷的几大权威认证机构,他们在评估学校时,又都会分别涉及哪几大类,此处因涉及版权,仅以CIS(国际学校委员会)/NEASC(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为例,二者通常可以同时联合认证/评估。
CIS 及NEASC新版评估文件里至少包括的方面有学校指导声明,教与学,管理和领导,教职员工和支持人员,教与学获取的机会(途径),学校文化和学习伙伴关系,运营系统等,虽然比之前的标准简化了很多项,但最核心的被更加突显。
如果拿这个和刚才上面的几个评估机构列出的评估标准对比,你又能看出些什么?
我们注重硬件,注重升学,那些可以明显量化的东西,可人家注重更能产生宏远影响的东西,并非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虚,这里的“虚”其实是需要评估者站在一个更大,更宏观的角度,去客观审视除了我们很快就能看到的一些显性指标外,那些能带给学校长久影响的使命、愿景、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习伙伴等等,这并非简单的靠一个对勾与否的动作就能完成。
CIS/NEASC也好,WASC,IB也罢, 评估前期需要大量与学校的沟通及调研或问卷调查,此外,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的自我学习(self-study)评估,你可以理解为是学校的全面反思过程,这个评估是为了不断进步,而非去与某个学校攀比,或一窝蜂地去排名。
写在结尾的话:
排行榜,如果只是各学校追名逐利的工具,媒体机构迅速赢得眼球的法宝,无异于自欺欺人,当浪潮退去,谁是真正的勇者,自有时间来判断。而这股热,在暂时没有一个更为理性的大众标准前提下,冷却降温,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