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中山幼儿园的种子探究课。
文 | 苏敏 图 | 上海中山幼儿园提供
种子司空见惯,又蕴含丰富的知识。如何向孩子解释种子是什么?——是植物的宝宝?
在上海中山幼儿园园长邱意婷看来,这个答案并不令人满意。它不深入,是一种抽象的灌输,很可能忽略了孩子的经验和能力。
在一次沪台合办的论坛上,台湾政治大学幼教所所长倪鸣香教授的演讲让邱意婷收获了“种子”的灵感:种子看似微小,却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它出现在自然中、餐桌上,连时尚艺术领域也不乏它的身影。如何以种子为主题,打造一堂从中班课堂开始的探究课,让孩子成为探究的主导者,培育和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成为中山幼儿园老师团队的一项课题。
种子出现在哪些地方呢?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在一系列头脑风暴后,老师们首先做出了为课程预设的网络图,并分几个阶段推进课程。
为什么种子硬硬的、枯枯的?
孩子爱吃,尤其爱甜甜的水果,水果又有核——种子对他们而言并不算陌生。“种子”的话题在课堂上一经提出,孩子们各个都是踊跃发言的小专家。
课程前期,幼儿园设计了一些好玩的游戏,试图通过增加孩子们对种子的新经验,来发掘可供深入探究的问题点。
老师给孩子们玩过水果与核的配对游戏;还去农贸市场买来新鲜蔬菜,让孩子们亲手切开一颗青椒,观察并画下它的籽的形状;与家长沟通,请他们帮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搜集4种不同的种子,画出它们的形状并带来幼儿园分享。
孩子们对种子并非毫无经验。小I说:“我家里的南瓜种子是这么种的,先放到透明的碗里,再用保鲜膜包起来,等到孵出来以后,最后才放到土里。”小E则说:“种种子的时候,也可以放一点棉花的。”老师们惊讶于他们平日里的观察发现能力。
很快,困惑和争论也出现在课堂上。一次观察新鲜的荷兰豆时,就有小朋友问,为什么荷兰豆的种子是绿的、软的,一捏就烂了,和老师市场买的用来种植的种子很不一样?后者通常是硬硬的。
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起来。有的说,因为可以种的种子在塑胶袋里闷太久了,有的说,因为它们在豆荚里待太久了。小E的答案令人惊叹:“(种植的种子)是掉出来的,因为它太老了!”
这些可爱的“推论”,都是为进一步探究做准备。你看,它们都与“植物宝宝”类的答案大相径庭。
老师们通过引导热点话题的讨论,会不断地抛一些问题给孩子,引发他们思考。
吃饭时,老师们也会有意地让孩子们留意食物“有没有籽”。在有种子课的学期里,孩子们也会变得特别在乎这些。有一天午饭时,就有小朋友问,玉米粒是不是种子呢?类似的还有,胡萝卜没有籽,该怎么种呢?看来孩子们对于植物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机能和运作还不太理解。
一段时间的“预热”后,幼儿园老师找来更多素材帮助孩子认识种子,比如让孩子们观察老了的种子成熟后爆出来的视频,孩子们都非常惊讶和喜欢。为了给专题加入更多趣味性,让孩子们从不同视角了解种子的奇妙和美丽,老师们还找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做成《奇形怪状的种子》PPT,和孩子一起思考和观察大自然的元素。邱园长还从台湾的种子博物馆带回各种奇形怪状的种子标本,给孩子们把玩和感受。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会飞的种子,能染色的胭脂豆和有气室、能在水上漂的种子。
“孩子是有能力自学的”
孩子们针对种子提出的问题大部分还是落在预设网络图的范围中。看看这些中班的孩子,提出的种子待解之谜有许多:
1、每个果实里都有种子宝宝吗?
2、种子在黑暗的土里也能发芽吗?
3、种子那么小,可以把石头顶开吗?
4、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那么大?
5、玉米是不是种子?
6、为什么青菜、胡萝卜没有种子?
7、椰子自己砰地掉下去自己砸了一个坑自己长出来。那椰子汁是它的营养吗?(孩子们通过视频知道了椰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这样的冷知识。)
8、它为什么要藏起来?(看到绘本里有长在壳里的像花生的种子,因而发问。)
9、植物饿了吃什么?
10、为什么种子可以自己站起来啊?(观看《奇妙的大自然》视频看到种子生根发芽向上生长。)
下一步,就是带领他们梳理问题,并通过绘本、影片、亲手种植、实验、观察,尝试解决问题。孩子们投入的样子,俨然是小小科学家了。
听说九层塔很容易种,老师们就买来种了。一年时间,长得非常壮实,收了籽,给孩子们看一看、搓一搓。老师也会安排农场采摘活动。在这些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比如生菜就很好拔,萝卜却需要非常用力才行。
拔着拔着,他们练就了“见叶知根”的本领:叶脉像网一样的,它的根是“直根系”;叶脉很整齐,线条平行的叶子,它的根就是“须根系”……还有小朋友设计了“盒子”,玩植物叶子与根的配对,做得很有创意。
还有孩子提出:“为什么植物都是往上长的?”小朋友有自己的逻辑和推论:“因为根往下长,把植物撑上去了。”
“孩子是有思考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去挖掘他们的能力,让更多人知道,孩子是有能力自学的,不一定要用过去那种很结构化的方式教他们很多知识,反倒是他们自己观察、探究到的东西,会一直深藏在他们心里。”邱意婷说。
培养孩子“带得走”的能力
种子专题进入尾声时,老师带孩子们一起观察榨花生油,制作了种子手工艺品、种子小书,正值寒冬时节,还淘洗和制作了腊八粥。腊八粥用到的花生等材料大多都是种子,对古人来说,这样的食品是富有营养的。孩子们对种子的理解更深刻了。
设计种子课对邱意婷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又很有意义的举动。当一位做小学探究课老师的朋友告诉她,一些小学生面对一个可探究的主题,竟然完全不知道要做什么,她更确定要在幼儿园就培养孩子这些“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抹杀他们的好奇心、以灌输的方式教学。
中山幼儿园强调全人教育,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中班孩子年龄段和发展的能力,研发了种子专题课。
这家双语幼儿园的中英文整合课程中,英语方面,中班孩子一年有六个主题课,植物种子是其中之一,英语作为第二外语,需要增加词汇的输入,比如与种子相关的植物、空气、阳光和水等等,在照顾到多个知识点的同时,也把培育孩子能力的广度架构出来,使得孩子的社会、艺术、语文等能力得以发展;而中文则侧重能力的培养,比较偏科学,做种子专题探究课程时,孩子们的全脑都会被锻炼到。
“在科学领域,课程会锻炼到孩子的预设、推论、分析、给出小结论等能力,甚至还有美感,是否能从大自然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做种子等小书时,还考验到孩子的认知能力,因为小书要做成能翻页的,那么书是什么样的呢?很多的点,都需要在课程中悉心设计。”邱意婷说,“我们会把目标定得比该年龄段的标准更高一些,帮助孩子突破。”
-End-
菁kids 2019 5-6月刊 《自然教育,从现在出发》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封面故事|
幼儿园孩子的种子探究课
自然教育实践者说
自然教育书籍推荐
|父母社区|
|心理咨询室|
教导孩子怎样与“特别的人”相处
|话题|
国际化学校的视觉艺术教育
高中生的艺术热忱: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IB艺术展
挑战创造力:上海西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IB视觉艺术课师生访谈
A Level选艺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特别报道|
观化启蒙园:以爱创设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闵行晓苗:上海IB PYP候选幼儿园性价比之选
|父子说|
|在读|
家庭教养VS. 同辈群体,谁塑造了你的孩子?
|看世界|
|校园笔记|
|未来艺术家|
本文原载菁kids 5-6月刊《自然教育,从现在出发》,印刷版于2019年6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TRM SHOP订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