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0-6岁)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早期教育论坛现场回顾

文 | 金鑫  编 | 齐琰

0~6岁的孩子处于何种成长阶段?他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成长环境?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社会大众逐渐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早期教育也成为当下教育圈的热点话题。如今,幼教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幼教展遍地开花,八零后父母及二胎家庭更是非常关注孩子在0-6岁的教育需求。在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早期教育论坛现场,北京爱之园教育咨询公司副总裁张宇征、馨德家创始人马均菲、北京积爱国际学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美淇、万童互动创始人兼总裁储晓冶四位早期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早期家庭教育中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

0-6岁养育决定未来成长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0~6岁的“人之初”阶段可谓意义重大,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之路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正是本场论坛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

为何0-6岁如此重要?

“因为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不仅关系着夯实基础、激发潜力,还在于在于他们是非辨别能力不强,需要去引导。而当他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之后,尤其是6岁之后,想改变就很难了。”馨德家创始人马均菲有一位8岁的孩子,回看自己在孩子0-6岁时所扮演养育角色,她觉得必须重视。

北京积爱国际学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美淇起初并不是专职教育行业,但为了解决自己孩子的教育需求而投身其中。她也从自身经历出发,认为“0-6岁的阶段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父母参与其中便会看得更清楚,从探究式学习到人格培养能够给你清晰的反馈时,这个阶段的责任感就会非常重大”。

“不同于国内动画片的审核准入,在国外一些地区,0-6岁阶段儿童动画片必须要求具有教育意义,甚至还需要教育家的背书。”万童互动创始人兼总裁储晓冶从儿童所喜爱的动画片这一侧面,也强调了这一阶段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又如何hold住这6年的“黄金时代”呢?

“我个人觉得,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马均菲在新教育时代,父母“养育”如何升级》的主题演讲中,阐述了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的重要性。她认为,父母应成为以身作则,家庭应是一个鼓励包容的成长空间,而达成的途径则是选择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学校。唯有“德爱兼备”的家庭教育,融合完备的早教培养体系,才能造就孩子强大的未来竞争力。

这其中也牵扯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认知关系。谈及此,在场的嘉宾一致认同“三位一体”的关系,认为家庭教育发挥着最大的能力,促进让孩子一步步进入学校与社会。

“我的想法是家庭教育价值观,影响了你未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甚至是你如何了解社会、支持社会的方式。”美淇谈到了早期教育及养育的本质,最关键的在于孩子是否身心健康,内心充盈。而这一切都基于父母优秀品质的传承,对孩子诸如领导力、学习力的培育。 

与孩子一起成为“终身学习者”

看来,“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前进路上的加油站”这句话一点不错,从小给孩子一个满满的能量箱非常重要。关键是这个能量箱该怎么给、如何给,作为最亲近的启蒙老师,父母的养育责任一定不能缺失。 

北京爱之园教育咨询公司副总裁张宇征深耕教育10多年,在她发言的PPT上,一边播放着满8岁儿子不同年龄时的照片,一边讲述着她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无论他是学书法、戏剧,还是学下棋,我都一直从旁鼓励、积极引导。”张宇征坦言,每次看到儿子充满热情期盼的眼神,她觉得自己辜负不起。她为儿子请了一名教育启蒙老师,教授艺术创作与体验价值,并谦虚地承认自己并非“全能”,因此与孩子一起成长、修炼,成为她格外珍视的东西。“我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对我要求、期望很高,反倒我自己成为妈妈之后,觉得‘期望值’没必要太过于纠结,反而觉得过高会对孩子带来伤害”。

对张宇征的观点,美淇亦有同感,她以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理论研究,以及哈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作比较,指出孩子在早期成长所受心理创伤的不可逆性。她提出早期教育的基本点是以孩子为中心,父母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应被关爱、被重视、被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需要得到尊重。同时,高质量的陪伴是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的。

“父母下班回家之后,其实可以留出特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小小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能强化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还能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美淇有一个7岁的儿子,名叫David,经常与她主动进行“探究式”的游戏互动。“比如他会问我很多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各类学科的都有,甚至有的我也回答不上来,所以他慢慢养成自发探索的习惯,去向家人、朋友、老师去寻找答案,而我需要做的只是有意且正确地引导。”美淇谈到这其实正是当下国际学校所热衷的“项目制+体验式”学习模式,让孩子自己成为一个自发研究者,拓展其求知欲和好奇心。

美淇现在与孩子一道,成为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探究者”。“从一开始我就很明确,致力于培养‘终身学习者’,绝非追求培养‘学霸’。”美淇特别指出,据研究,0-6岁孩子的神经元是成人的倍数,他们其实比大人更聪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没有资格教育孩子,而是他们自发探索整个世界的思维时刻影响着我们。

按需择校,首先认清自身家庭价值观

在最后的现场提问环节,一位前来参会的母亲,点出在场众多家长心中的愁云。

“我小孩现在1岁多,面临一个选择,以后可能出国生活很大的原因是为了孩子。那对于孩子在国内接受国际教育,还是出国接受国际教育有什么区别?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影响?还有身份认同等因素需要考虑…”

“孩子如果很早出去读的话,就看你对中文学习是不是很在意,不单纯是语言,还有后续的文化因素需要考虑。”马均菲首先表达观点,也额外道出一个她新近了解到的信息:一位在美国的大学研究生导师告诉她,在甄选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时,希望大家都彼此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碰撞一个国际性话题,不单纯以美国文化或思维去思考。 

美淇认为所提问题归根到底为了孩子受国际教育出去,还是本身害怕孩子的母语流失,这是两个问题。如果为了孩子受国际教育要出去,那就完全没必要。因为目前在北京,国际教育教育质量很高,资源十分充足。“真正的双语教育是双语言、双文化、双文字,‘双’的意义可能更多。但无论孩子是在哪,都有一个母语根基,哪怕混血家庭也有这样的身份认同。” 美淇不认为在国外生活就会削减孩子对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家庭文化的熏陶。

张宇征也提到自己也曾经有过“带孩子出去”的规划。她也强调了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外在影响。“小孩子的成长,家庭是他的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如果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主人公的身份,那对他内心强大是非常有帮助的。”张宇征认为,母语文化0至12岁是最重要的建立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通过语言,还需通过与人相处的方式以习得。

几位嘉宾以深耕早教的经验,特别强调家长在择校时,需认清自身家庭价值观的构成。“关键是家长们要清楚,符合自身家庭的早教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无论出国与否,选择最适合您的国际学校才是正解。”

在作结语时,嘉宾们也建议该家长再孩子0-6岁阶段,做好家庭教育价值观的评估,为未来做充分打算。

教育不止择校,更是思想的碰撞 ——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首日盛大开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