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面向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该成果提出了三大领域,即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其中包括六种素养,共十八个要点,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中国核心素养的优势在于全面、细致。不同维度的素养要求,涵盖了能力的方方面面,也更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这是中国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7年,美国的183所私立高中组成了联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并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系统——Mastery Transcript(素养成绩单)。该系统不打分、不评级,只是持续追踪、记录、评估学生8项核心素养:
分析与审辩思维、沟通能力、领导力与团队协作、信息与量化素养、全球视野、适应性与探索力、诚信与决策力、思维习惯
相比于中国的核心素养内涵,美国的核心素养其实更指向未来。虽没有中国核心素养一般条分缕析,但实用性却很高。
到了2018年,中美核心素养却遇到了同样的瓶颈——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为了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深度交流,清华附中、融尚国际、蓝海致远、凤凰青少将联合举办“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未来人才,2018中美核心素养教育研讨会”,中美教育专家会齐聚一堂,共话“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与核心素养》
对于终身学习,高教授一针见血的提出了中国现在的面临的教育问题,“教育压缩成了知识本身”、“教育变薄”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仅仅是有知识没见识。而如何去培养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意愿是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所在,而不是让“兴趣班变成磨灭兴趣班”、“毕业后撕书”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而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教授讲了他在日本听公开课时发生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是全班同学一起等班上最后一个同学做完老师布置的手工任务,因为这个同学不太熟练,做的很慢,那全班的同学就一起等着他做完再一起进行下一步的任务。为什么不让先做完的学生先去做下一步呢?这样能大大提高效率,而高教授解释,日本师生的想法是学生们终归长大进入社会,如果没有这种能定足回过头观望的心态,如何去适应以后的现实社会。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就会碰到各种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停下来往回看的事情,学校的教育中不培养这种精神,什么时候培养?
还有一个故事是老师点名一个举手想回答问题的学生,结果学生站起来后一直默默不作声,全班同学安安静静的等待了大概足足五分钟后,那位站立的同学大哭起来,边哭边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背后的故事是,这位学生从来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因为不敢当着很多人的面回答问题,老师同学们和她约定只有她举手想回答问题的时候,才会叫她回答,而她几乎从来没举过手,而这次公开课上她却举手了,老师毫不犹豫的叫了她,虽然明知可能会影响公开课的表现和进度,但是作为一个从不举手的孩子突然想回答问题了,老师不愿错过这一次而影响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两个感人的小故事告诉了我们,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
《清华附中核心素养教育经验》
王校长的发言风趣幽默,让大家忍俊不禁。王校长说:“提出教育目标很容易,但知道怎么做的少。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评价与考核是个难题。与其注重高考成绩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如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考试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王校长风趣地说他自己是学数学的,现在却来当校长了,他说学知识不是仅仅应该停留在知识层面,应该高于知识,学会那一套思维模式与处世哲学。王校长还着重提出了清华一以贯之的体育教育,“无体育不清华”,身体素质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大家都在提倡STEM教育,王校长认为STEM在国内非常不规范,随随便便都可以拿出去叫STEM,王校长在这里也着重解释了到底什么是STEM,以及它的教育意义所在。结合校内校外以及国外的平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通过科学、体育、艺术等评价来作为学生的选拔依据。“评价是教育的关键,只有评价改变了,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清华附中有着多年的核心素养教育和研究经验,从而也开发出了基于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目前北京市的所有高中和全国多省市高中都选用了这样的评价系统,其目标是希望能用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再加上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真正成为未来选拔学生的标准和依据。而未来,清华附中想把目前仅作为“参考标准”的综合素质报告,变成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彻底通过推动评价改革,最终推动选拔改革,也就是高考改革。这种评价方式需要学生提前四年开始准备,并且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王殿军校长自信满满地在演讲中着重阐释这一伟大目标。
《美国核心能力与“新模式”成绩单》
作为一名私立高中的高层领导,Steve Bristol提到:“对于传统的美国考试,比如SAT、ACT、TOEFL、AP等,这都是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考试方式,而我们需要解决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技能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估方式,引入自主学习。”
Steve同时提到The Hun School of Princeton的使命,就是培养坚忍不拔的品格;提供个性化辅导;激发积极愉悦的学习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茁壮成长。同时他引用了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非认知技能和评估模式Making Caring Common(MCC),即帮助教育者、父母以及社区培养孩子让他们关心社区、富有责任感、维护正义。当然还有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素养成绩单联盟,以及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系统——Mastery Transcript(素养成绩单)。
“MTC由越来越多的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组成。学校创建新的高中成绩单,反映每位学生独特的技能、优势、兴趣,帮助教育者因材施教。通过素养成绩单,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同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的学生为将来的大学教育、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做好准备。”大学招生官可以通过电子版素养成绩单深入研究,查看学生高中的具体学分设置以及学生学习和素养的实证,因此让学生学习记录更具深度和透明化。
《中美核心素养教育分享》圆桌论坛
各位专家齐聚一堂,对待中美之间的差异以及核心素养问题各抒己见。
清华附中的王殿军校长表示,“国际化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站在全球,甚至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和把握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另外,这样的人才要能够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理解力,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自由交流、应对自如。”王校长指出,“只有本土的,才是国际的,认可自己的祖国与文化,才是真正的具有国际化思维”。
清华附中国际部副校长李文平女士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融合中外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坚实的中英文能力,创新能力,注重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是培养“根植于中国文化,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国际化杰出人才”的根本方法。
腾珺教授认为“拥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怎么样通过教育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融尚私塾致力于国际教育已五年有余,创始人Nini强调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即学术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利他精神、自我认知。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社会责任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这与融尚私塾所强调的利他精神不谋而合。
其他三位美国嘉宾则介绍了各自学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同的是,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渗透到实践生活中去的,比如布莱尔学院的Peter G. Curran,他本身自己就住在学校里面,这给他提供了一个全天候和学生相处的模式,他非常注重对学生社区、合作意识以及领导力的培养,几乎每天课后他都会去学生宿舍和孩子们聊天,了解他们学习中或生活中的问题。
圣三一珀林中学JP Burlington与大家分享,他们会经常举办家庭式的聚餐,大家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像一家人一样一起吃饭聊天,有效地促进了文化融合和大家的协助精神。
Kila McCann则以自己的两个孩子作为例子,举出了两个性格和行为爱好完全不同的两个孩子却同时受到学校的尊重和喜爱,学校引导他们在各自的长项里面自由发展和成长,他们是如此不同,但是他们都一样自信、开放、独立并富有同情心。
最后王殿军校长送给在座的父母三句话:“放手但不放任;放下但不放弃;放心但不放养”。
在下午的研讨会中,开展了针对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四个不同主题的工作坊。
希望此次中美对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探讨,能让此目标真正落地,大家齐心共进,找到培养世界人才的真正可行之道。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