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应该早上学?
这个问题我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琢磨,十几年了。现在孩子要上大学了,才有点儿头绪。
我也看过很多分析文章,正反观点都有。读的时候感觉有道理,一拿到孩子身上,又不由地回到以前的思路。
这个思路的养成时间可长了。
神童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听了很多。故事的重点大多是,学霸自小聪明过人,提前几年上学,一直是班上年龄最小但成绩最好的。大人讲这些,自然是给孩子听,勉励孩子爱学习,不要因为年龄小而限制自己。
我的生日在一月里。小学到大学,年龄位于中间值。年龄大的同学成熟有自控力,承担更多的班级工作。年龄小的同学即使幼稚点儿,老师也给更多空间。如果学习好,更显天才本色。现在想起来,年龄大而成绩好的同学很多,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津津乐道的还是那几位提前一年甚至两年上学的小同学。位于两者之间的我呢,就没啥可说的。
这样潜意识里就有了对小年龄的关注。从孩子出生,我就观察她们是否有早慧的蛛丝马迹。大女儿在美国长到4岁,这边的幼教老师强调孩子自己的成长速度,不提倡过早学习太多。搬到上海,进入国内幼儿园中班,语言要适应,还要学习守纪律,和国内同龄小朋友在成熟度上显出了距离。
后来,有朋友筹办小学双语部,请了一位博士毕业的美国老师。这位老师16岁上大学,不仅见识广,还很擅长把复杂的知识教给年幼的孩子。她在幼儿园带过的学生已经会做简单的演讲了。
这不正是女儿需要的老师吗?我认为机不可失。双语部刚创办,为了招生,入学年龄上就放宽些。我让大女儿中班一结束就直接升入小学一年级,幼儿园老师吃惊的样子我至今仍记得。她说,孩子现在上学太早了。孩子刚刚调顺,让我再带一年,肯定错不了。
有意思的是,新生里女儿居然不是最小的,比她小的还有好几个,有的孩子上课还哭鼻子。美国老师确实有章法,她反复说,不要怕把很难的东西教给孩子,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难。有了好方法,罗马史可以是有趣的故事,7个音节的单词,不一定比一个音节的单词更难记。
女儿适应得不错,阅读量和语言能力飞速提高。以后的初中、高中,她的年龄虽然属于最小端。但她一直用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来衡量自己“有没有学到什么”,是否难度高,对她很重要。
随着孩子升入高年级,我对她的上学年龄却变得越来越保守。录取她的美国寄宿高中是少有的5年制,从8年级开始。孩子爸爸提出,要不要再读一次8年级。但孩子进入轨道就不想降级,8升9能被录取也有小小的成就感,于是就“顺其自然”了。
到了12年级,我去开家长会的时候,正赶上女儿生日。孩子的辅导老师很幽默,和同学到图书馆借了17本书包成礼物。生日当天,请了17位同学和老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送给女儿17个惊喜。女儿说,妈妈我这一天快累死了!好好上着课,老师若无其事拿出来一个礼物;正写作业,同学推门进来给我一个礼物;都是用我的卡借的书,我要一本本还回去呢!
这个恶作剧也让老师们知道了女儿只有17岁。和我一对一见面的时候,几乎所有老师的第一句话都是:“她只有17岁吗?原来她只有17岁!”然后恍然大悟的样子,“哦……原来如此,我明白了。”描述给女儿听时,女儿窘迫地笑:“明白什么啦!什么意思啊!”她的脑子里,一定和老师们一样,快速回放着自己种种的幼稚懵懂。
有位老师特意说,你知道在美国,19岁高中毕业也是完全正常的。这时候的我,已经完全能理解他的意思。
因为不到6岁就上小学,女儿一直和比她大1-2岁的同学一起学习。在小学阶段,这是10-20%成长时间的差距。小时侯在国内,活动空间局限于教室,差异不明显。年龄越大,虽然百分比差距越小,但高中寄宿,对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社团活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等,都要求很高。看到周围大同学运筹帷幄,孩子其实是承担了不少压力的。
这样的环境加速了孩子的成熟,每一年她都变化很大。但我不禁想,如果等个1-2年,在更成熟的状态下,同样的四年高中,她或许会更自信、更自如。
4月我们飞到苏格兰,去看女儿心仪的爱丁堡大学。校舍散落在美丽的爱丁堡市中心,欧美青年学生自由穿梭在布满了博物馆、艺术馆、各色餐厅、咖啡厅的石砌小街上。孩子很兴奋,我却越来越坚决地想,只身一人来这里还太早,我们再等两年吧。
菁kids 2018年6月刊《旅行的意义》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学无止境|
|父母社区|
为人父母:芋头,一个脚踏实地的超级奶爸
中西文化对对碰:营地,没有围墙的学校
|菁选美食|
少年厨房:“爸”气观球——德式小食助阵世界杯
|专栏|
低到尘埃里的父爱
带女儿看家外的风景
父亲节的礼物
孩子该不该早上学?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06月刊《旅行的意义》,印刷版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