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旅行中打造有温度、有色彩的人生

说到国际化学校的课外活动,“研学旅行”几乎算得上是一种标配。什么是研学旅行?它和常规的旅行有什么区别?

在2018菁上海国际教育与学校博览会的研学旅行论坛上,来自包玉刚实验学校、威雅公学、复旦附中WLSA和常熟UWC的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旅行经历。

主持人芝麻老师以一句“打造有温度、有色彩的人生状态”诠释自己屡屡踏上旅程的原因,互动环节观众与演讲嘉宾的唇枪舌战更是在现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文 | 整理自论坛嘉宾发言,有删节

图 | Torres


包玉刚实验学校

YK Pao School

主题:Benefitting from a week without walls演讲人:Brenda Rupp(老师)、李依轩(九年级学生)老师:大家好!我们来自包玉刚实验学校松江校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研学旅行。我们原来的旅行叫“无墙周”,就是没有墙的一周,现在改称“知行”。我们学校组织过去云南西双版纳、湖北、海南三亚等多个地方的旅行。

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我们希望学生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在旅行中经历挑战,利用这个机会,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投入到真实的实践中去。每个人都需要从舒适的区域、擅长的地方走出来,一些新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增强我们的自信。

学生们还能在旅行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安全意识。在旅行中,我们鼓励学生与平时不怎么交往的同学交流,鼓励他们从原来的朋友圈子走出来进行合作。同时还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比如在三亚旅行、在山上徒步,在阳朔造房子等。

在阳朔造房子就运用了一些学校学到的知识,同学们通过实践也更好地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还在一个茶庄里做普洱茶的茶饼,也做过陶瓷,打扫过象舍。我们要求学生旅行回来后总结学到的东西,并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出来。

包校“知行中国”项目

上一次旅行我们去了西双版纳,其中有一个项目是瀑布前行。路上有很多障碍,也需要从水中穿过,刚开始大家有一些抱怨,但是最后看到了美丽的瀑布,就觉得之前艰辛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也去了手工制纸的村庄,也在茶山上行走,学习与茶叶相关的知识。

学生:我们的旅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天要行进50公里。这意味着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路上,很累。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报名,但是听到这个要求后很多人都退出了。我刚开始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可能完不成,但经过一次一次不断努力,我成为了走完全程的唯一一个女生。在这次经历中我学到一些东西,当你觉得很累的时候,要放弃的时候,如果能多骑一公里、多骑500米,坚持下来就会看到你所期望看到的东西。这就是这次的经历,谢谢。

威雅公学

Wycombe Abbey International School

主题:In order to know the road ahead, ask those coming back演讲人:David Griffiths(老师)、Bill Chu(英制12年级学生)老师:下午好,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来自常州威雅公学,我是副校长David Griffiths。

同学:我是十二年级的学生Cindy。

老师:我们将介绍一些我们学校组织的活动,并给出详细细节。我们有像包玉刚学校之前所说的去西双版纳的野营活动,也有去中国以外的地方进行野外生存活动。现在还有一批学生正在菲律宾进行潜水活动,学习合格他们将得到潜水执照。

我们在校内有70余项不同的活动,比如运动就有击剑、游泳、高尔夫、骑马等等,每周都有。校外活动我们会组织国际旅行去不同的地方,比如珠穆朗玛峰、冰岛,去这些地方需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达到一定标准才有机会参加。

同学:作为一个十二年级的美术生,去年10月份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英国艺术之旅,去了很多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也看了不少画展。旅行期间有一些专题研讨会,参观博物馆时也有老师给我们做讲解,加深了我们对画作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除了博物馆、艺术馆的旅行,我们也去了白金汉宫,请到了当地的资深导游,给我们讲英国的历史和政治,学到很多知识,开了眼界。

我们去了英国感受到了一些当地的氛围,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有助于我们以后去国外的深度学习,比如上大学。

之后我又参加了国际爱丁堡公爵奖,这是一个野营活动,要自己搭帐篷,学习一些基本的烹饪技能,遇到困难都要自己解决。这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很有好处,也是一种放松,让我们暂时远离了快节奏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加贴近自然。在野营之外还有在城市中的小旅行,访问了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两所大学。

今年最令我激动的事情,是去冰岛的野营活动。那是一个为期21天的徒步野营活动,只有我和我的包、还有成员,还有两个资深的专家。野外生存期间有时会没有通讯信号,最后一天才回到城市住上宾馆。两年之后学校还会组织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可惜那时我已经毕业了。

经过这些旅行之后,我在学术和身心两方面都获得了发展,会更加成熟地面对各种问题。这对我们以后的大学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复旦国际高中课程班 

WLSA Fudan Academy

主题:2017波恩世界气候大会参会心得分享演讲人:董劢(九年级学生)大家好!我将介绍一下参加波恩23项目的参会经过和感受。为什么选择这次活动呢?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从小就对环境安全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所以当去年有机会去德国波恩参加这一会议时,我就去了。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所以对各方面都非常期待。大会期间,我参加了中非青年论坛,认识了来自中国和非洲的气候行动者,有像我们一样的学生,也有环保行业的青年企业家。与这些人的交流,让我了解了两个地区的人们在气候问题上不同或者相同的看法,也了解了他们的具体行动。这是我不曾接触过的话题,让我长了很多见识。

我们参访了鲁尔,看到了一个和教科书所展示的工业区完全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清洁能源驱动的游轮。这里的清洁能源是指用氢能发电,技术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后我们走进了蒂森克虏伯公司总部,了解了很多正在实施的项目。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有效控制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烟囱中排出的是水蒸气,而不是废气,我们看到的烟雾是无毒害的气体。这样的结果会在气候改善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然后是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我很期待的一部分,我到了中国角,听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对于镇江低碳城市的介绍,而镇江是苏南模式的一部分。从镇江成功成为低碳城市的例子,让我确信绿色金融对经济有积极影响。

参加这次大会之后,我也开始了对国内环境保护的调研,比如上海的71路公交车。71路公交车近几年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这辆公交车也是我一直搭乘的线路。调研中我了解了一些之前不曾了解的事,知道了71路和老式有轨电车的发电方式并没有区别,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新能源,这让我有些遗憾。

我希望能在今年的气候变化会议上,进行更多的有建设性的参与和分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享受脚踏实地的观察和参与,在探索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谢谢大家。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UWC Changshu China

主题:愿踏过的黑土茁壮成麦田——UWC社会服务项目周的愿景和反思演讲人:朱哲浩(2018届学生)

 

大家好,十分感谢菁kids提供这个机会,让我和大家分享这次研学旅行的经历。在我们学校,研学旅行的主要形式就是“知行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借此把UWC的价值观融入到社会服务中去。

我来自二年级毕业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和包校一样,有造房子的项目,还有去香港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但是到了二年级,我们就有一个“社会项目服务周”的活动,可以从知行办公室拿到预算,完全自主决定这一周可以做什么,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自己的活动。所以这次我作为学生领队和黑麦进行了合作。

不知道大家对黑土麦田是不是熟悉?它是将大学生和贫困地区联系起来,进行精准扶贫的公益组织。黑麦的创始人秦玥飞当了六年的大学生村官,之后创建了黑麦,还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今年一月,我和黑麦取得了联系,了解到黑麦准备依托湖南边城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的旅游条件,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经过前期安排和沟通,我们17个老师和学生就决定去边城南太村进行社会项目服务周活动。

在这一周里,我们体验到了南太村的自然风光,也为村里的旅游业和农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帮南太村开发了一些生态旅游项目,包括一个徒步路线,并帮助村里合作社的种植园进行了耕作,我本人主要参与了徒步路线的修整。我们从山下搬几十斤的大石头去修路,每天要搬二三十块。

我们还和学生互动,有一位女生是UWC线上支教的负责人。我们去南太之前,她作为负责人和南太小学合作,所以这次也是专程省下了一部分预算,去拜访小学,捐献了一些体育用品。这一小小的互动,把知行项目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了。

当然我们一路上也有过许多反思,我们想过在这短短的一周里面,我们的出现到底能给南太村的发展带来什么东西。这也是我们前期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一直铭记在心的一点。带队的老师去过印度,之前做过专业的环境分析师。到南太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大家召集起来,包括和黑麦当地的创客和当地的农民讨论之后南太进一步发展的计划。

项目周结束后,我们还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发展计划,包括为村里架设沼气,以及垃圾处理、开发旅游。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南太村带去远远大于一周的贡献。

为期一周的在中国内地欠发达地区的经历,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很有意义,因为我们看到了内地经济文化发展和东部相比的不足;对于国外的老师和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可贵的学习机会。项目周给了我和组员心理和身体的磨练,也让我们对个人的身份有了一次重新认识,这也是我这两年在常熟UWC学习的一个很大体会。谢谢大家。


精彩互动

观众谢谢各位老师,我是复旦国际系毕业的,我曾经加入过黑土麦田,现在我做了乡土笔记。我特别想问朱同学,想问您对乡村做了什么?我在扶贫过程中发现,老乡不喜欢扶贫,很多老乡觉得扶贫让人没有力量。当地的孩子因为被扶贫,感觉这个地方烂暴了,不想回去。抛开你能为乡村做什么不说,你从乡村学到了什么?

朱哲浩: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秦玥飞来我们学校的时候我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他回答只要黑麦的创客给乡村带来一些变化,我们的方向就是好的。但是就我个人的理解,要解决中国乡村的发展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贫困有贫困的理由,拉出贫困的根子才是最根本的方式。

观众:我绝大多数赞同你的观点,大方向是对的。但是我想提醒,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精英教育的产物,精英教育让我们太自大了,我们总是顶着名校的光环,举着扶贫的大旗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让老乡特别反感。我们去乡村应该做什么?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我发现我最不了解的是中国,我们所有的符号都是根植于农村的。所以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我想说如果大家未来去乡村,不仅要想能做什么,更多要想我们能学到什么,谢谢。

朱哲浩:我想再补充一点,您刚刚提到精英教育,因为我们在学校,包括在当地有很多讨论。我们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拿到了这么多的资源,不是说能为我个人带来什么,或者为我的家庭带来什么。我们所受的精英教育是让我们成为社会的精英,这也同时赋予了我们使命。我们需要承担我们应该有的个人和社会责任,这才是我们应该发展的方向。

观众:今天下午的论坛很精彩,我作为一个6岁小孩的妈妈听了你们的话很感动。刚刚朱同学说的,我跟六岁的儿子聊。因为现在贫困山区的现状,我想知道怎么加入你们,怎么让小孩子可以一起参与,以家庭的方式去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朱哲浩:我特别认可刚刚这位分享的朋友,我们一直生活在上海或者东部,对内地其实很不了解。我们不能带着自己的偏见去那边一周或者一两年,这样做并不能给那些地方带去什么。所以第一步,要对整个中国的发展状况,包括当地产生贫困的原因有所了解。有了了解之后,不管之后做什么工作,什么专业,要把想法化成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把它带下去。这可以说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中国也好,对其他地区也好,这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