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路线如何规划?从学会选择开始

在世界飞速更新迭代的大环境下,对大方向的“判断”和对可能途径的“选择”就成了我们和孩子进行成长思考和讨论时最重要的关键词。

因此,本次菁kids线上沙龙,我们邀请了上海德英乐学院的执行校长程敏、助理校长王珏一起来探讨,当我们的孩子离开学校,进入可见但不可预见的未来社会,他们会面对怎么样的人才需求?同时,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成长路径? 

主讲人 | 程敏、王珏  PPT&图片| 德英乐学院提供

本文根据讲座内容进行整理


关键词:选择

 “学习、社交和休息,我只能三者选其二?”

在顶尖美国高中就读的国际学生圈子中,流传着这样的生存秘籍,人一天有24小时,如何分配这24小时,如何建立学习,社交人脉关系建立和休息,三者的平衡,时间有限,任务却无限,三者只能选其二。

有人志在成为顶尖的学霸,于是无奈放弃了社交;有人放飞自我,社团,活动,圈子社交处处有他,奈何GPA却岌岌可危;也有人渴望成为人生赢家,学习,社交都不能舍弃,于是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尽量做到不休息。

在学校里不再是第一名,在生活中不在是焦点,重压之下,曾经的天之宠儿面临了人生第一次的焦虑甚至抑郁。成长是需要契机的,有的孩子在压力下学会了平衡和调整,获得了成长;成长同时也是痛苦的,有的孩子陷入压力的怪圈,或抑郁,或放弃。

当我们反思,压力何来?根本在于中西方教育,无论是在思维方式,教学形式,还是学习模式,考评体系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别。“我无法赢得这场胜利,是因为我还没了解游戏的规则,比赛就开始了”,中国孩子的痛苦就来自于这样的无奈。

Stacy的家长对国际课程的选择就是应这份无奈而生的。让适应和转变发生在孩子相对熟悉的环境里,是国际课程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这种转变是否有效,这种适应是否可行,在Stacy身上我们看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她作为绩优生获得全校唯一的美高交换生名额,交换一年后选择放弃回国入读国际课程,国内国际学校毕业后入读大名鼎鼎的“高压”名校UC Berkeley且学习生活游刃有余。

用Stacy的话说,“三者只能选其二”的说法本身就是个陷阱,中国孩子太纠结于自己定义的完美了,而我的成长和成熟,就是学会了在该选择的时候勇往直前,在该放弃的时候绝不留恋。

“选择之前,先明白教育目标”

家长在为孩子做出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里有几个重点:

01

孩子的成长不是突然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家长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有个长期的规划,不能因为觉得国外高中好,就马上觉得要把孩子送过去,而应该考虑到孩子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否会被打破。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能短视,而应该把目标放长远,也要了解孩子的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14、15岁的孩子正是趋于成熟的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才能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行,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会容易让孩子措手不及。在选择国外读高中还是国内读国际高中的问题上,要看孩子的成长趋势。完全国内体制的初中比较难适应国外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02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家长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必须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来设定,而并不是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自己的孩子就会怎么样。

成长无可复制,成功也不能保证。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样的目标,但是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孩子的个体的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所以目标的设定是要基于孩子的个体不同。

03

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在于学业上的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孩子的品格和身心的发展

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品格修养、健康的身心更为重要。在这个社会中,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所以家长在为孩子设定教育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格修养,我们提供的环境和氛围是否能够保证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养成。

考虑孩子自身与家庭的实际情况

孩子自身是否适合到国外读高中?

在选择国外读高中还是国内读国际高中的问题上,要看孩子的语言能力、申请高中的情况、以及孩子的综合能力。

语言能力需要达到国外高中的学术要求,并且能够保证孩子在国外的生活和交流,毕竟孩子不是只有学习。

孩子所申请的高中必须要保证是跟孩子匹配的高中,国外有一些为了盈利,不顾生源质量,办学有问题的学校,需要我们擦亮眼睛。

孩子的综合能力,包括生活能力、交流能力,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交友圈,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能够适应在国外读书。

家庭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

家长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家庭是否有经济能力供孩子就读海外高中。海外高中的花费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机票费、活动费等费用,预计每年在60万以上,同时加上美国大学的费用,所以家长要准备500万的费用供孩子在国外读书。

选择适合孩子和家庭的道路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不人云亦云,片面效仿。

A level, IB 和AP课程的区别

 

首先从升学角度,AP是美国大学的先修课程,认可度以美国为主。IB和A level都是具有全球认可度的学历高中课程,而且两个课程体系还有非常强的渊源。IB课程虽然其总部在日内瓦,但是其课程和考试中心是在英国的卡迪夫,所以IB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A level课程很多成熟的体系。

IB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性,有总体上的要求和选课的框架限制,要求学生必须语言、人文、科学、数学、艺术等模块必须学习,在这一点上IB课程类似于文理教育。所以IB课程的学生在申请海外大学的时候深受讲究文理教育、注重小规模的大学或者文理学院的青睐。

A level更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打磨和深化,所以在单科上难度很大。因为A level强调学生专才性的培养方向,需要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深刻研究和学习,在申请海外大学的时候更易获得有明确专业方向、注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大学的垂青。

学生在选择就读国际高中课程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注意自己能力的匹配性:

如果英文非常好,综合能力突出,文理兼修的话,可以考虑IB课程;

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有明确的兴趣和倾向,那么A level课程的选择更适合;

而AP课程因为不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必须在国内高中或这国际高中文凭基础之上。

 

总之,没有不好的课程,只有不适合的课程。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也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课程不是唯一因素,家长在进行学校选择的时候还要看学校的办学实力、硬件设施、师资管理团队、办学理念、资源提供、特色课程/活动等等。

课程选择中

比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

关于英美大学入学条件,家长关心的问题常常集中在几个“What”上,什么样的孩子会被录取,什么样的课程有优势,什么样的活动是好的活动,而如果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决定录取的大学招生官老师们,得到的答案却往往和几个“How”有关,课程也好,活动也好,做什么、学什么,永远没有怎么做、怎么学重要。

这一份“What”和“How”的差别也是中西方教育的内核之一,中国家长重“量”,希望的是一份量化的确定的答案;西方教育重“质”,寻求的是学生学习力和执行力的提升。

这份差别同样也体现在课程的选择上,IB,A Level,中国普高课程,家长们在择校中纠结“学什么”,而招生官们在录取中则关注“怎么学”以及学生在课程中实现的自我成长和收获。

课程只是载体,如何打破僵硬机械的课程选择迷思,将关注点聚焦在课程和学校对学生成长和提升的培养上,是择校应该上的第一课。

关键词:未来

如何面对“可见但不可预见”的未来?

就像所有曾经的历史一样,当局者迷,在当下我们也许无法预知未来,但每当我们回来去看,我们却可以看到清晰的路径及其必然性。对于未来社会的具体形态,我们在当下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去思考可能的走势。

未来的社会是会更统一,还是更分裂?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更紧密,还是更疏远?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是更具有协作能力,还是个性同样重要?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和孩子进行过这样的交流和讨论,去讨论未来社会可能的样子,去讨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家庭讨论,也是一件很愉快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和孩子一起把未来成长途径的方向慢慢理清,同时对于大家都知道的教育热门词,“批判性思维”,这大概是最好的进行批判性思考锻炼的话题之一。

关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01/ P21认为的21世纪核心技能

首先,这张彩虹图来自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P21。

这是美国的一个非盈利联盟机构(联盟成员包括美国教育部,教育协会,时代华纳基金会,苹果公司,Cisco等)希望讨论的话题,就是适应21世纪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如何将其有机的融入对孩子的K12教育阶段。

P21认为的21世纪核心技能,简单来说分为两大类:基础技能和核心素养。

基础学科和适应未来的核心学科能力(绿色部分)

Core Subjects and 21st Century Themes

包括:英语语言能力,世界语言能力,艺术,数学,经济金融和商业,科学,地理,历史,政府和公民,全球化意识

学习和创新技能(橙色部分)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

包括:创意创新技能,思辨和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

信息,媒体和科技能力(紫色部分)

Inform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

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和整合能力,媒体和新媒体认知,计算机科技认知

生活和职业发展技能(红色部分)

Life and Career Skills

包括: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主动主导性,社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社会意识和责任心,领导能力。

02/ OECD核心素养图

另一个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来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经合组织,OECD统筹了一项我们非常熟悉的考试,叫做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考试。

OECD三大核心素养

01利用工具来促进互动

也就是说,经和组织认为,语言,信息,科技这些要素都应该是用来交流和互动的工具,对于交流工具而言,光有一本工具使用手册,会纸上谈兵是不够的,交流和互动才是核心,能用语言,信息,科技促进沟通是核心技能的第一项,这里的语言除了我们常说的不同的语种,还包括了计算机,数字等这些我们不熟悉的语言。

02在异质团体中互动

我们大家都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了解合作的重要性,但异质团体这一点意味着理解差异,包容差异,融合差异,这一点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

自主性和主动性

这一点听起来很熟悉,我们都常常和孩子说,你学习要有主动性,但这里所谈的主动性不完全一样,这里讲的是学会在了解大局,掌握全局的基础上,分析利弊,有效评估,主动出击。

其实,P21和OECD两大组织的观点,在指向性上是非常类似的。我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这三个层次:

首先,我们有硬技能,综合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对于交流语言,信息平台和高科技的知识基础,这说的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

其次是我们有执行能力,创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使我们能将所学转为所用;

最后是软技能,关乎的是社会参与能力,关注力,好奇心,勇气,灵活性,等等,这里讨论的是我们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与世界的互动。


我们想说的是,对于每一位希望参与国际教育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我们都应该把自己定位成为创造适应未来教育的参与者。

参与者的意义在于,我们的角色不仅是被动的接受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听别人的理念和建议。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道路和方向、对于我们听说的各种课程和教育模式,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也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规划,应该是一个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深思熟虑,可以不断更新和改进的过程。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