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写我们的故事|菁kids北京11月刊《我们是校园记者》新刊导读

编者按

做杂志,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少年的心思中, 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但这些想法往往只能缥缈地存在于脑海里, 无法展现出来。而《菁kids》给了我们一个舞台, 一个自由地去展现自身的舞台, 透过稚嫩的文笔, 在数个日夜中笔走龙蛇, 我们将少年轻狂化为思想, 将青葱岁月说惆怅的种种化作凝实的文字, 像初次飞翔的雏鹰一般, 在六十页这样说大不大, 说小也不小的空间上, 自由翱翔……

校园之星

校园记者之星

我是BCIS Editorial管理委员会成员,  平时在新闻组、翻译组、排版以及摄影摄像组做最后校对与编辑工作, 管理Editorial微信公众号。我平常热爱弹吉他、跳舞、听音乐、打排球和篮球, 很享受文字给人带来的力量和影响, 这也是我对写作和媒体兴趣浓厚的原因……

热门话题

改变成就未来

关于创新教育, 我们在今年的9月刊谈了不少, 从校长的角度、老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都谈过, 但那些都是从我们的视角看到的东西。而位于这“改变”中心的学生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身边实际发生的教育创新呢? 面对学校的变化, 他们是拥抱还是排斥? 本期, 北京京西学校的校园小记者Alinnah就深入校园, 从自己和身边人出发, 给我们带来了她对教育创新的看法……

热门话题

申请季,准毕业生们在想什么?

进入高中最后一年, 大家都开始忙着申请大学, 同时仍需要保持或提高成绩, 所有的奋斗都浓缩到最后几个月的冲刺, 所有的付出都将以一封录取通知书的形式得到回报。但是这一年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它还是学生们进入成人世界之前最后的一年, 同学们将离开熟悉的故乡, 走出舒适的家庭环境, 踏入新的校园, 迎接崭新的未来……

封面故事

Inkblot, 我的创意团队

从中学开始, 我就对目前的教育系统有想法, 可是那个时候, 我没有 一个平台跟京西社区分享我的看法。到了高中以后, 我加入了Inkblot团队, 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我对教育系统的看法和我们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一开始, 我其实并没有期待任何反应。我很高兴可以发表我的意见, 但觉得大家可能读读我的文章, 就过去了。没想到, 有一天, 我的朋友 Lawrence Xu跟我谈起了我的文章。他说他完全同意我文章中的观点, 还把我的看法分享给了京西学校外面的人……

封面故事

道不同,志相投

ISB顺义国际分社是这个大家庭中非常特殊的一员, 因为我们是在国际学校里成立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 我们有着和其他的中国学生不同的视野、看法和机会。秉着 “道不同, 志相投”的理念, 这里聚集了不同年龄, 拥有不同国籍和学业生涯的人。不管我们来自哪里, 家在哪里, 母语是什么, 我们都有着对同一件事情的热爱——中文写作与传媒……

封面故事

新时代的校园媒体

2015年, 在BCIS的一间小教室里, 我们的社团成立了。最初成立社团时, 我们只有9个人, 是作为一个学生杂志的编写团队成立的。在2016年3月左右, 我们做了一次整改, 将定位从学生杂志编辑团队改为了学生媒体平台运营团队, 把主要业务转移到了微信平台上。同时, 社团还进行了扩招, 逐步纳入数十名各年级学生。 2017年春天, 我们成为了全校人数最多的社团, 还有了自己的会议室。目前, BCIS Editorial业务涵盖了校园新闻、时事评论、教师采访等内容, 虽然形式分散, 但我们一直把持着一个核心理念, 那就是——通过媒体, 将全校各个团体、学生、老师及家长互联起来……

在学校

学校里的造梦工厂

当你回想高中生活时, 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 成堆的作业、考试的压力? 即将成人的兴奋与迷惘? 还是那时结下的一辈子的友谊? 想必, 令很多人记忆犹新的高中片段中, 一定会有社团生活的影子。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将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 使它成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结交好友、发展新爱好, 以及接触社会最好的方式……

话题

对“我”的思考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这是唯心主义哲学中最高级、最深刻, 也是最难以回答的三个问题。而人类对自己的认知, 也正是来源于这三个问题。人类如此渺小, 如此脆弱, 有着软弱无力的身体, 脆弱的骨骼, 与其他大型生物完全无法同台竞技的体力, 但却依然统治并改造着这个星球。为什么? 因为智能。人类凭借着自身的智能创造了现在的一切, 文字、信息、数字, 这些都是人类现今不可或缺的部分……

旅行的意义

在拉乌尼翁冲浪

周日的早晨, 我四点半起床收拾行李, 前往机场。虽说这时的我们都该睡眼朦胧, 但“菲律宾近在咫尺”的错觉却让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 奋。不得不说, 青少年的热情是强大的, 首都机场清晨的宁静也屈服于16 岁聒噪的生机。“二十四小时后, 我们就站在沙滩里了!” 在同学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中, 我出神地想。对于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来说, 海边腥甜的空气鲜有的珍贵。就在这半睡半醒的状态中, 我们充满期待地登上了飞 往香港的航班……

竞波专栏

寄宿与不寄宿的问题

自从大女儿进入美国东部的一所私立寄宿高中, 我就经常被问“为什么送孩子去寄宿?” 去年搬回加州, 小女儿进入本地公立学校。于是, 问完了寄宿, 紧接着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又不送小女儿去寄宿了?” 询问的朋友们有条有理, 擅于对比思考。可对我来说, 这不是完全能从理性上分析清楚的。具体理由大大小小有很多, 比如睡觉就是一个……

程剑飞专栏

美国的公立小学有何不同?

美国的义务教育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K-12, 即从幼儿园(相当于国内 的学前班)到高中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三)。今年8月23日, 我的女儿正式步入公立小学(K-5)接受义务教育, 那我就从亲身体会聊聊美国的公立小学在我眼里有哪些特色吧……

陶太专栏

你是愤怒的年轻人吗?

我最喜欢的一本亦舒的小说, 叫《那双手虽然小》。加拿大华裔女孩彭嘉扬, 活泼聪敏, 精通中英法语, 持名校政治系及新闻系文凭, 出身富庶之家, 当她终于从外埠小电视台奋斗到纽约ABC工作时, 父亲为她置办的公寓在第七街, 对面就是中央公园。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蓝眼之子”, 即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却为新闻报道出生入死, 在第三世界最黑暗的底层奔波。她始终对妇孺受害充满同情心, 是一个对任何“不平”都倍感愤怒的年轻人……


《菁kids》北京 2017年11月刊《我们是校园记者》已出版发行,扫码下方二维码,订阅杂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