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常儿童,每个人心中的定义和了解程度都不同。为了让家长对超常儿童的概念和特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来判断和引导自己的孩子,我们特别邀请了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博士,为《菁kids》的读者带来有关超常儿童的知识普及。
采/文:齐琰 编:Frances Ji、曹新星 图:Pixabay
日常生活中,超常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十分受人关注,被污名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口中时常念的神童,究竟是靠天生,还是靠后天培养?如果家有神童,家长又该如何面对,如何教育?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
其实,超常儿童是有着独有特征和相应培养体系的特殊群体。在探讨培养体系之前,我们要先来了解超常儿童到底特殊在哪里。
什么是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的表现非常丰富,常常体现在语言、体能、音乐和表演等过人的才华上。超常儿童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这也是学术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上天赋予每个孩子天才的潜质,只要早期教育做到位,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但从科研的角度来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不论是体型、相貌、肤色,还是神经系统、大脑等等,有先天性的不同。只是由于婴儿刚出生时候实在太小了,小到表现力不足,导致这些不同不容易被观察到。实际上,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是不同的。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共有2亿8千多万,其中超常儿童人数达到了7百万左右,这个数量比新加坡和丹麦的总人口还要多。
那么,何谓超常儿童?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说,超常儿童是儿童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他们的某些方面比同伴发展得好,且其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以上。(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标准差未必相同。)例如,一个孩子的数学能力或舞蹈能力,比同学高出两个标准差,我们就可以称他为数学或舞蹈方面的超常儿童。
为什么要研究超常儿童?
1985年,施教授开始着手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研究超常儿童这一群体。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由于超常儿童跟普通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他们的教育需求也不同,所以应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搭建配套平台。第二,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关注超常儿童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们天赋异秉,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成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另一方面,所谓“干好事不得了,干坏事了不得”,有很多案例都可以证明,聪明的孩子如果做有害的事情,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例如,高科技犯罪通常都是天才所为。
很多人主张公平教育,认为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不应区别对待。实际研究发现,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种种表现均不一样,包括在课堂上的表现、行为方式、基础性的神经活动、脑功能等等。有一项关于人脑反应速度的研究在对8-12岁的孩子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超常儿童的反应速度高于常态儿童,而且这个差异是稳定的。也就是说,超常儿童的脑信息加工能力强,这就意味着培养和教育超常儿童时要考虑到这个特点,特别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否则孩子会产生厌烦感。
另外一项关于大脑皮层电位变化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结论:超常儿童在进行认知活动的时候,激活的脑区比较少,因为其神经元活动的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在完成认知任务的时候,超常儿童脑区的活动效率高于常态儿童。
当然,超常儿童和超常儿童也是不一样的,有关高级行为与遗传物质之间联系的研究,在国内外也一直都有。我们需要不同对待,提供不同的条件,让孩子们各自成为最好的自己。
超常儿童有哪些特征?
对于孩子来说,最了解自己的人是父母。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是超常儿童呢?
从智力特征上判断。超常儿童一般思维敏捷、观察敏锐、记忆力强、注意力集中,并且兴趣广泛,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和“不把事情问个水落石出不罢休”的劲头。
从非智力特征上判断。超常儿童具有很好的坚持性、独立性、好胜心和求知欲,并且自我意识强,从小就有明确的抱负和志向。
超常儿童的差异在幼龄阶段的表现并不明显,但长大后,取得事业成就的超常儿童和一般成就的常态儿童,最主要的差别体现在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上,其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超常儿童小时候也会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今天说我要当医生,过段时间想当科学家等等,但相较常态儿童,超常儿童的理想更为稳定,普遍长大后也会朝着自己儿时的理想方向而努力。
独立自主的特性:超常儿童在做事情时不希望被打扰,什么事情都愿意自己决定。比如,自己学会认字、计算等。
好胜心、求知欲、坚持性:与常态儿童相比,超常儿童更喜欢比较,喜欢赢,也喜欢战胜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他们好奇心强,愿意探索各方面的知识,想要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在完成事情上,超常儿童有着顽强的毅力,能够坚持得更好。
自我意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这些问题听起来很哲学,但却是最基本的。社会人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超常儿童的自我意识往往更为强烈。
作为家长,只有了解了这些超常儿童的基本特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深入细致地观察孩子,适时给予引导,为其提供恰当的帮助。
如何教育超常儿童?
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超常儿童的教育需求相对特别,在国内目前的教育体系里,针对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还不尽完善,师范体系中也尚未有针对超常儿童教育工作者的特殊培训。那么,为了让超常儿童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在现有的国内外体系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教育形式呢?
跳级,超常儿童可比正常的学龄儿童提前3、5年进入高等教育;个别指导,适合发展不太平衡的超常儿童,例如严重偏科的孩子;课外充实,在正常课程之外,针对孩子的兴趣安排集中培训,例如音乐、体育等;课外班,例如学习奥数。奥数本身是针对有数学天赋的孩子而开设的课外班,可是现在不少家长将奥数与升学挂钩,将奥数功利化,这是一件非常态的事情。谈到这里,施教授特别提醒广大家长,“让孩子去学习某项技能的目的,不是让他以后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是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创造一些可能性,可以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让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更为丰富。”
目前,国内常见的以班级为建制的超常教育模式有:人大附中的选修课、东北育才生态园、北京育才4+1课程等,还有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等,已经成就了很多将才。这些将超常教育班和学校系统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正在优化和改变着超常教育的模式和体系。
培养超常儿童要注意什么?
不论是超常儿童还是常态儿童,教育的本质是人,关注人的发展应为其核心。从一个“生物人”到“社会人”,再到“有心智能力的社会人”,这个过程涵盖了三个基本的因素,即心理特征、生物性特征与认知。
素质教育是教育超常儿童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让超常儿童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使其具备社会意识,知道“我”的社会角色、责任、公共道德、行为准则、传统文化以及习惯等,是培养孩子的修养,保持超常儿童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
当然,回到上文提到的“天才,做坏事不得了,做好事了不得”的观点,社会发展需要维持正常的秩序,超常儿童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让孩子知道规则、遵守规则以及执行规则。面对不同的孩子,也应有不同的做法,但培养“人才”应首先培养“人”,其次是“才”。综上,培养超常儿童的核心是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面对超常儿童的特立独行,家长该如何应对?
家长要走到他内心深处去体会,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上思考。面对超常儿童的叛逆行为,家长应该冷静思考,善于反思自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与其帮助他们,不如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选择相信孩子。
社会如何看待超常儿童?
个体的早期,是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幼儿、少儿、青少年需要足够的营养、睡眠和运动来支持良性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为了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往往会不自觉地牺牲孩子的运动和睡眠时间。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学生在校发生意外,不允许孩子课间活动。
近年来,各种流行病和近视眼发病率的增高,85%的高中阶段孩子有近视的状况,体育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而对于超常儿童而言,体育运动尤为重要,参加集体性运动,可以使其感受到团队与协作的重要性,从而避免超常儿童内心过于自大。
一个社会人,无论个体是否超常,想要成为良好的社会成员,前提都是需要被社会接纳和认同。也正因为如此,在超常教育的过程中,关注社会性成长,也就是非智力特征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目前,超常教育的体系里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培养超常儿童服务社会的精神,比如去养老院、孤儿院等,使他们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这也是成为社会人所必须的拥有的素质。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超常儿童也会逐渐弥补过于自我、不善交际等性格缺陷。在超常儿童的成长中,关注其社会性的成长,会使他们未来真正进入社会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超常人群”的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超常教育的实践,可以归为以下三点:体育为基础、德育为核心、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神童并非全靠天生,看清超常教育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引导超常儿童。
施建农博士: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理事会主席;丹麦奥尔堡大学客座教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