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菁kids上海向我约稿时,编辑说,因为杂志工作,接触了不少很优秀的全职妈妈,培养出的孩子们也相当优秀。当时我就在想,中产或者中上产阶层的高学历母亲辞职做全职妈妈,对于女儿而言意味着什么?如果父母会鼓励女儿独立自主,但家庭内部还是遵从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那么会不会对于女儿独立性格的养成是种阻碍?母亲倾注全力培养了女儿,如果女儿长大成人之后也做了全职妈妈,她的父母会如何看待?
文 | 沈洋 图 | Dawid Sobolewski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并没有一个全面的答案,但是可以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部分回答。
从家庭管窥性别不平等的代际差异
印象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来没有用“女孩应该/不应该干什么”这类话语来局限我的生活。在大四时,我去了老挝、柬埔寨、越南、九寨沟、以及西藏和尼泊尔玩了几个月,我父亲在经济上、情感上都很支持我。我妈略有反对,但并没有用。
父母对我读硕士、读博士的决定也非常支持。在读博前,家中只有舅舅流露出“女生读什么博士”的想法,但我和父母也只是一笑而过。
可以说,我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算比较自由,没有“女孩不如男孩”的想法,在家庭内部也没有感受到针对我的性别不平等。
但是,如果把上一代人纳入考量,性别差异就很明显了。而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读的性别相关书籍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能觉知到这种差异。
比如,从我读初中开始,我妈便辞职在家,主要料理家务,我爸主要负责挣钱。经济能力通常与话语权呈正相关。在重大事件,比如买房、投资方面,做决定的还是我父亲。我母亲对家庭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
从我读大学开始,对于这种性别差异的觉知,使我经常会反思自己想要怎样的伴侣互动模式,以及想从事何种职业。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种更加平等的互动模式,不喜欢“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
此外,由于耳濡目染了自己母亲以及周围朋友的母亲做全职妈妈的经历,使我感到她们的生活并不充实,被日常琐事所缠绕,尤其是一旦丈夫出轨,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她们通常会委曲求全,为了维持表面的光鲜,对于丈夫的出轨选择不断忍受。因此,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做全职母亲的可能性。
当然,我相信肯定也有不少家庭内部夫妻互相尊重,全职妈妈自得其乐,并且感觉生活充实有意义的。但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丈夫对于妻子贡献的认可,以及夫妻情感和睦稳定的情况下。而情感具有不确定性,中国目前的《婚姻法》对于在夫妻关系中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保护也不够,因此相对于工作的母亲,全职妈妈的处境通常更加被动。
女孩所背负的历史、社会负担
谈到养育女儿,需要结合社会背景来综合讨论。女儿在出生时,就注定需要背负着历史与社会的负担,这一负担主要指中国以及全球的性别不平等。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2016年,中国的性别平等指标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第99位,从2008年开始逐年倒退。1
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于1990、2000和2010年做的三次调查报告,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比在最近20年内呈下降趋势,女性的工作时间比男性长,做家务时间比男性长,休闲时间比男性少。
而在女童方面,针对女童的性侵犯性暴力时常见诸报端。据民间组织“女童保护”的不完全统计,2013至2015三年间, 全国各地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共968起,而这只是冰山一角。2
此外,在“二孩”政策实施之后,更多雇主担心女性会生育二胎而不愿意招聘女性,女性的就业前景更加堪忧。
以上种种,都是生女儿的家庭需要面对的历史与社会的负担。家长在养育女儿时,可能不免担惊受怕,怕她在家庭内部被保护得很好,但是在社会上会遭遇各种基于性别的暴力,以及被不公平对待。
此外,如何在养育不同性别的儿童以及家庭财产继承方面做到“一碗水端平”?会不会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家长把更多资源给了儿子?这也是很多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很多美好的品质,无关男女”
在这样的负担面前,如何来养育女儿?
首先,我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特质应该被特别提出来称为是“女性应该有的特质”。很多美好的品质——例如独立、坚强、勇敢、体贴、有耐心等,都应该是作为一个美好的人所应该有的品质,无关男女。
但社会现实是,“独立、坚强、勇敢”更可能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而“体贴、有耐心”更可能与女性相关。不少女性在念书时候一直是“学霸”,但在结婚生子之后选择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来成全家庭,可能并不是因为她们无法在职业上有所成就,而是她们遵从了“养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的性别观念,遵循社会和家庭对她们性别化的期待。
回到如何教育女儿这一话题,我认为应该首先要给女孩充分选择的自由,告诉她们性别平等的观念,不要因为自身性别而阻碍了自己的选择。
其次,要培养她们的适应能力。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所受过的教育。20-40年前在我们开始接受教育时,怎能料到未来的世界是现在这样?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我7月在荷兰的Schiphol机场办理值机手续时,没有一个值机人员,托运行李也是我自行放在称重机器上,过磅之后通过传送带自动进入后台。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做很多事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得不随之发生改变。
如果说学校教育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家庭有责任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情绪稳定、适应力强的人,以面对世界的瞬息万变。
此外,如果能遵从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对于某些事物持久的兴趣,培养她们的生存技能,并且帮助她们从中寻找到值得从事的职业,帮助她们发掘她们真正感兴趣的工作,那将会非常理想。至于考多少分数,在学校排名第几,要读公立重点小学还是国际学校,都不是重点。
1. 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gender-gap-report-2016/htm
2.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6/01/c_1118972861.htm
沈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性别、移民和住房问题。曾在国际知名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在多份SSCI期刊担任匿名评审人,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博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性别研究专业,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还曾在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进修过电影剧本写作,现为兼职电视剧剧本顾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