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kids进课堂 | 挑战学生还是挑战老师?STEAM课程近距离

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以及数学(Maths)这五种学科组成的“STEAM教育”最早诞生于美国,但近年来,却以蓬勃之势发展于中国各地中小学生们的课堂。不管是公立还是民办,如今,国内诸多知名学校都开设了STEAM课程,连同各地教育机构组建的STEAM课程中心,力图探索一条能够让“STEAM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的道路。

近日,菁Kids受邀走进上海市闵行万科双语学校,与七年级的同学们一起,体验了一把时下大热的“STEAM教育”在课堂上的真实应用。

 

文:glaciergr | 图:万科双语学校提供

“抗震建筑的设计”,是万科双语学校专门针对7年级学生开设的STEAM课程之一。完成整个课程需6至8个课时,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学与小组实践,充分了解地震、地震波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抗震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课程在设计之初,即拟定了完善的实施流程:背景知识学习——分组地震调研——建筑结构调研——设计建筑模型——分析建筑模型——反思与改进——设计并装饰二代模型——制作调研报告——测试模型——改进并形成最终模型。

在这个流程中,所有课时的完成和课业的提交,均是以团队为单位。教师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从中国、美国、意大利、智利和日本这五个国家中选择一个国家的抗震建筑为研究对象,小组成员们需分工协作,在几周的时间内,完成从地震基础知识学习到地域建筑调研,从头脑风暴设计初代模型到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最终版建筑的成果转化。

在笔者所观摩的课时之前,七年级的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设计并装饰二代建筑模型”,在这堂相当于项目阶段性成果汇报的课堂上,他们需要分组展示自己的调研报告与建筑模型,并现场接受对模型的测试。

多元化的视角由此展开

研究智利、美国抗震建筑的两组团队,虽然都以“三角形具备最为稳定的结构”为出发点设计出三角形建筑,但前者广泛参照了塔类建筑的结构而形似三角高塔,后者则在美式乡村风格的启发下,将抗震建筑设计成一个兼具度假功能的三角帐篷式别墅。

选择中国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团队中清一色是女孩子,她们的模型有着中式传统建筑的飞檐,模型内部安装了各类家具,还特地为建筑设计了与整体色调统一的绿色垂帘。与此相比,以意大利建筑为研究对象的全男生小组,则明显更注重模型本身在抗震方面的功能性。他们设计出的矩形建筑深谙力学原理,四面多廊柱的结构异常稳定,同时也并没有忘记在模型顶部增添了一个具有拜占庭风格的圆顶以反映意大利的美学特点。

引发现场最多关注与欢笑的模型来自于研究日本建筑的团队,虽说也是认真学习了日本平房建筑的特点,但学生们的设计显然更具科幻感——他们使用弹簧将房子与地面连接,十足的不倒翁既视感,并解释一旦地震引发海啸,这样密闭且材质特殊的房屋便可以脱离弹簧变成一个可以在海上漂浮的“诺亚方舟”。

近一个小时的课堂上,学生们一边进行PPT和知识板报的讲解,一边展示和测试模型的稳定性。几个小组间互相提出“尖锐”的问题,至激烈处,也会相互辩论。作为一旁的观摩者,整堂课下来,我对STEAM教育的跨学科课程,至少有两个结论。

第一:  团队协作

STEAM教育是当今社会正在进行的“教育2.0”升级中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输出、学生接收的教学模式,它更强调由学生本身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也即各个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流、分享、合作与探索。

以万科双语学校的“抗震建筑的设计”课程为例,参与课程的从来不是某个学生,而是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团队。教师甚至有意促成了纯女生、纯男生、男女混合三种类型的小组,并将不同国籍、语言、思维能力的学生进行组合,意在观察每个学生在不同组别中能够激发出的不同表现。

团队协作也意味着合理分工,在教师的监督下,团队内部自我分工并各自认领任务,不仅可以避免团队中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也在不断强化学生们的协作意识——因为任何单独项任务的不完成,都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分数。在观摩课现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之前,小组成员都会依次汇报自己的小组课业中所承担的任务,即便是那些并不擅长当众演讲的学生,也依然能够通过制作PPT、设计模型或者在现场答疑解惑得到展示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第二:  STEAM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STEAM教育讲求的是一种跨学科的深入学习,在万科双语学校里,任职STEAM教师既要求教师有优秀的双语教学能力,又要求其能够在各种学科间自由切换,这对于在国内长期的“专科”教师培育机制下成长起来的老师而言是一种不小的挑战,也意味着在校方在教师选拔标准上的更为严苛。像“抗震建筑设计”的代课教师陈琰彦这样,具备工科学术背景,拥有多年高中国际课程的教学经验,且兴趣广泛的老师,才能在知识层面满足STEAM课程的需求。但跨学科知识素养还并不是最重要的,正如上海万科德英乐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万科双语学校总校长陈舒女士所言,“校方与教师对于STEAM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共识”或许才是建立完善的STEAM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在STEAM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乐团指挥,他需要设定学习框架、节奏和方向,并鼓励学习者们进行更多的沟通、联络与合作,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探究知识结构(引自Aha创新学院)。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抗震建筑设计”的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主角,也不会在学生出错或是有争执的时候立刻出面,但她始终在观察、在引导、在鼓励学生们独立探索的进程。陈琰彦老师深信,自己的任务是呵护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当导师而不是教师。

据悉,万科双语学校的STEAM课程分为“基于科学课程为主的项目”和“基于跨学科合作的项目”两个大类,内容涵盖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天文、工程设计、历史、文学、数学等多个学科。从五年级开始,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丰富的STEAM课程之中。

其中,六年级有一门“人文+STEAM”课程格外有趣,研究的是古代天文和星相学的兴起,由此探究日历、年代的编订和圆周率的由来,将天文学、数学、文学、历史等学科巧妙结合。笔者希望有机会再赴万科双语学校,去看看同学老师们如何一起完成这样一个有趣的课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