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鼻,你该面试了?! | 香港幼稚园大战面面观

其实帝都也好、魔都也罢,论升学压力至多不过从“幼升小”开始。而在香港,升学大战早就从申请幼稚园的那一天开始了!

文 | 禾子


5月,北京市“幼升小”进入信息采集阶段。从3月开始透露出来的逐渐由“单校划片”推广为“多校划片”政策让今年的“幼升小”形势变得扑朔迷离,焦灼的家长们泡在各大 “幼升小” 论坛、微信群里互通风声、解读政策、吐槽支招。

身处帝都的家长还没来得及喘歇,魔都的“幼升小”信息已然抢了头条——上海各民办小学门口家长严阵以待,小孩子“幼升小”考试的各种消息包括奇葩考题更是刷爆了朋友圈。

其实帝都也好、魔都也罢,论升学压力至多不过从“幼升小”开始。而在香港,升学大战早就从申请幼稚园的那一天开始了!

TVB之《没有起跑线?》

2016年,香港TVB曾播出一部五集纪录片《没有起跑线?》,我们先来看看片子里的三组镜头:

镜头一:一位金融白领、5岁男孩的妈妈说:‘’如果在香港不做两件事,你可以活得很潇洒。一、不要买房,二、不要生孩子。买房被银行绑架,生孩子被社会绑架。

镜头二:“师奶”(香港对家庭主妇的称呼)Irene,有一个一岁半的儿子,同时怀了二胎 5个月。由于在生第一个儿子的时候毫无准备,导致儿子与同龄小孩比落后一大截。Irene抱着儿子去报名学前班,比儿子小的妹妹都可以从A唱到Z,而自己儿子只会念B,因为平时叫他“阿B”。于是在第二胎的时候,Irene就要妹妹赢在子宫里,每天各种胎教伺候!除此之外,因为大儿子没有幼稚园录取,Irene在女儿尚未出生就已经为她了解了家附近五、六十所学前班幼稚园的情况,索取报名表。

镜头三:扮演儿童体验幼稚园生活的“星级妈妈”吕慧仪被“妈妈”送去读2间幼稚园读书,从出门就开始赶时间,连出租车上吃面包“妈妈”都要拿出识字卡片让念字。“妈妈”表示2间幼稚园学满六个钟(6小时),在香港家长的眼里不夸张。

为了让孩子天天学满六个钟,匆忙到要在公厕换校服,也不夸张!(注:香港幼稚园多数为半天班,即上午班或下午班。少数设有全天班,学费加倍。)

好了,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质疑这是电视真人秀,多少有为了博人眼球而造假的嫌疑?

我在港漂期间恰好经历了自己孩子申请入读香港幼稚园的全过程,我只能负责任地告诉各位四个字:千真万确!

香港最出名的教育逻辑

我们全家搬到香港那年,大小宝刚满两周岁,原本就计划让孩子在香港读幼稚园,所以先生特意把家附近是否有足够幼稚园可供选择作为选房一大要素来考量。待宝爸打好前战,家的附近(步行可达)有5间幼稚园,加上预留了一年才满三周岁上幼稚园,我带着大小宝满心悠哉地离京赴港。

谁料,刚到香港我就分寸大乱。几个长居香港的妈妈一听说孩子都两岁了比我还着急:“有没有给孩子上playgroup?PN要赶紧申请啊!K1报名已经结束了吧……”

什么是playgroup、PN、K1?简单说,playgroup类似国内的亲子早教班;PN相当于小托班(两岁入学);K1-K3分别是幼稚园小、中、大班。

香港教育资源紧缺,大学入学率低,教育资源上的竞争不断置前。香港最出名的一个教育逻辑就是:好的大学青睐好的中学,好的中学青睐好的小学,好的小学青睐名幼稚园,名幼稚园又倾向名小托班和早教班

也就是说,好的小托班可以优先进入所属幼稚园。对于「一条龙」学校(指从幼稚园到中学全部都有)来说,两岁所进的幼稚园几乎决定了小孩的基础教育方式。而且很多学校有“世袭”成分,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上了,弟弟妹妹就有优先权(通常学校申请表里都有一栏填写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曾就读本校)。作为港漂一代,第一个宝宝上的幼稚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香港择校为哪般

根据香港教育局指引,「一条龙」学校是由中学和小学结成,幼稚园并不包括在内。香港所有幼稚园都是私立校,采取自主招生制。然而一些幼稚园会有他们的直属/联系小学,有些小学更会指明在同一属会的幼稚园毕业生会获加分或优先权(譬如多一次面试机会),但不是百分百保证能直升该小学。

因此,择校从幼稚园开始就成为香港家长的必备功课了。择校,说白了就是父母要想清楚子女教育最首要且最重要的路径问题。你未来想给子女规划怎样的道路,走国际学校还是本地学校,这就决定着你该如何从幼稚园着手准备,以期顺利对接。

在香港,学校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国际学校(40多家);二是私立(40多家)和直资(20多家)学校;三是政府官立和官津(460多家)学校。

这三大类学校的定位不同,且大相径庭。

第一类国际学校:虽然学校数量只是公立小学的十分之一不到,学费昂贵,一年15-20万港币稀松平常。但家长们仍趋之若鹜,因为国际学校直接采用海外教材、全英文教学,符合英美等国际教育体系的教育方式,未来孩子出国留学时很容易融入。

第二类私立/直资学校:这类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注重创新。香港的直资学校大部分是小学中学一条龙,所以小孩进了直资小学,基本上未来读中学时不存在再次拼搏的问题,“小升初”的压力几乎没有。加上学费较国际学校低,因此私立/直资学校也大受追捧。

第三类政府官立和官津学校:是数量最多的公立小学或政府资助的小学。这类学校主要是政府办学,所以学费全免,只适当收取书本费和服装费。对于这类学校,教材需要跟着香港教育局的大纲走,主要教学语言为粤语。

粗略一览,是不是已经心力交瘁?综合来讲,来自内地母语是普通话的家庭在香港主要考虑第一、二类学校,竞争也集中在这些学校资源的争夺上。内地背景的家庭选择本地官立学校的也有,相对较少。在香港会粤语当然加分,但本地化不仅仅是方言的问题,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传统的习得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大部分内地背景的家庭还是青睐国际、私立/直资学校,希望自己的孩子中英文并举(这里的中文是指普通话),学好中文走向国际。既然择校路径大致清晰,那么幼稚园的选择就对号入座吧。

申请+面试,关关难过关关过

以我当年所在小区附近的国际幼稚园为例,历史悠久,名声斐然。由于该幼稚园倡导“两文三语”教学(两文:中、英文;三语:粤语、普通话、英文),受到全社会各界人士(不分肤色、地域、宗教)的追捧。李嘉欣、郑中基等明星的孩子都就读该幼稚园。

插播一下,两文三语对香港的孩子真是不夸张,我就在超市里看见一个10岁上下的男孩儿推着购物车匆匆向前,一边推车一边念念有词:“唔该、Excuse me、不好意思”,单曲循环,估计是为了避免推车撞到各色路人。

回到这所被家长挤破门槛的国际幼稚园,先谈谈申请

心仪归心仪,谁都不会孤注一掷。对于多数家庭,申请5-6家幼稚园是家常便饭,而申请10家左右则是平均水平(各个学校的申请表格、中英文填写要求不一,申请费由30到3000港币的都有,一律不退。报10家幼稚园的工作量和成本自行脑补)。

香港幼稚园竞争的激烈程度从幼稚园的“前身”早教游戏班(Playgroup)就可窥见一斑,譬如该国际幼稚园的游戏班很出名,要排上一年半,有些妈妈更是孩子刚出生就来排队,排到孩子一岁半刚好能参加面试。

我和先生有一次带着孩子参加另一家幼稚园的面试,刚结束准备出门就看见一个香港爸爸抱着不到一岁的女儿在转悠,女孩子很可爱挥手跟我们打招呼,我们就上前攀谈两句,以为她是陪哥哥姐姐来面试玩一玩,谁知道爸爸说就是她面试游戏班,九个月!!OMG, 刚刚摘下安抚奶嘴的北鼻已经开始人生的第一场面试了!

聊聊面试

大多数幼稚园申请合格(材料真实齐全,不逾期),校方都会安排面试。不要以为小孩子的面试是走过场。在香港,面试不仅超级正式,还分一轮面试、二轮面试、有的学校甚至有三轮面试!回想我们去家附近的这所国际幼稚园PN的面试,真是对不住孩子。

香港幼稚园发送的“考试周”通知

记得当年3月份申请后不久,我就接到了学校的面试通知书。第一轮面试,大约20分钟,一位家长陪同。因为恰巧先生出差,考虑到我两个孩子(双胞胎)同时面试,现场用英文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我和菲佣姐姐带着大小宝参加了“一面”。

参加面试的小朋友们被分成10个人一组,前十分钟在教室内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玩具玩耍,有老师一对一地对每个孩子进行观察记录。老师会问小朋友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今天是谁陪你来的?”、“你叫什么名字?”,看看孩子是否有最基本的沟通能力。老师也会向家长询问平时由谁带孩子等问题。最后老师会告诉大家第一阶段结束,同时观察孩子以及家长是否有帮助整理玩具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老师组织孩子们一起参与一些简单的音乐互动游戏,观察孩子们的乐感、理解力、听从指令的能力等,从中记录他们的表现。大小宝原本就是爱玩的孩子,当天也不认生哭闹,算是一切顺利。之后很快我们便收到“二面”通知书,当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被“二面”。有少部分孩子“一面”即被录取,但大部分是“一面”被拒不再有下文了。

如果说“一面”是面试孩子,那么“二面”则侧重面试家长了。

记得“二面”当天是个周末,宝爸压根没把幼稚园面试当回事,说了句“你带着去就行”,竟然自己去游泳了!我也觉得不必“小题大做”,就跟外婆(好歹也算家长)带着大小宝出征了。

然而,一进等候区,我立刻感觉形势不对了!“一面”确实妈妈陪同的多,可这“二面”却都是父母双双现身,妈妈面容精致,衣着光鲜;爸爸西装革履,精英派头。再看看我和外婆带着俩娃“日常派”的队伍,显然阵容混乱啊!

我们愣头愣脑地走进面试教室才意识到,“二面”是由校长亲自主持的!我用英文(只有英文和粤语可供选择)解释爸爸临时有事缺席,然后开始了一问一答。谈话自然流畅,孩子也活泼有礼,一出门外婆就满心欢喜地说肯定被录取。可最终我们接到的结果却是“Waiting List”。

我以为这就是委婉的被拒了,后来才明白一般录取结果有三种:Admission(录取)、Waiting List(候补名单)、Rejection(拒收)。“Waiting List”的官方解释是贵子弟表现优良,因本校目前名额有限,目前暂不能录取,待有名额时将有机会予以补录。然后我和宝爸就幼稚地等待“补录”,结果当然是遥遥无期。

后来我了解到,其实即便是“Waiting List”,仍然大有文章可做。先生的香港秘书后来得知我们的经历后,好似万箭穿心(痛心做家长的怎么可以这么对不住孩子,哈哈)! 她说,“一面”带家佣,“二面”爸爸缺席,接到“Waiting List”后不反复写信(中英文)给校长追着表达进入贵校的渴望与热切,简直对香港幼稚园的入学没有最基本的认知!!

好吧,在家长如此“不负责任”的情况下,大小宝还能得到名校的“Waiting List”算对得起我们了。从幼稚园开始,香港的入学竞争惨烈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香港的总体教育水平不错,所以家家的孩子都有书读,大小宝后来进的幼稚园也很适合他们。退一万步说,就算当年入学没有进入最心仪的学校,日后还可以考试以插班生入学,一样机会多多。

“幼升小”——武装到牙齿的“拉锯战”

友情提醒:香港“幼升小”可不是一年就能结束的。如果你犹豫纠结走国际还是本地路线,如果本地路线公立私立直资你都想试试的话,幼升小的过程一般从K2(幼稚园中班)开始,经历两至三轮洗礼。

也就是说,你刚搞定幼稚园大战,真正的”拉锯战”就又开始了。什么动辄几万到百万的学校债券(debenture)、入学考试、一次性留位费、义工家长、大抽奖、扣门等等都在等着你!

好朋友的孩子4岁那年就开始征战一所知名国际学校的Reception(类似小学预备班),家长忙好网上申请之后首先会被学校邀请参加Information Session,校方分享完学校教育理念之后,每位家长都会通过邮件收到30个英文问题,要求家长一周内完成作答。

这30个和教育相关的话题可以答成Q&A, 也可以写成essay, 全凭家长的功底。残酷的是,从这一轮开始学校就会进行筛选,没有进局的家庭,孩子连个面试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幼升小”不仅考家长,孩子也来不得半分懈怠。还记得K2时,大小宝在playground和同学Lincoln一起玩。Lincoln是个聪颖可爱的香港男孩儿,戴副眼镜一笑起来就露出一排 “小黑牙”( 牙渍重),那天我总觉得他笑起来有些不同,可又说不上来。突然,我意识到他那一口锃亮洁白的牙齿,Lincoln妈咪笑着对我说:“我带他洗牙了,明天有一家小学的面试!”

哇,为了升小学,真是武装到牙齿!


 

禾子:“双胞胎”妈咪。相夫教子之前专注于媒体行业,历任电视主持人、导演、制片人。因为一对萌仔的出世,转战“育儿”江湖。本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双妈理念,悉心教养双宝,亦感恩一对儿子教我怎么做好妈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