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其说教育孩子懂得什么是性爱,不如陪着他们去消化这些事情。青春期的孩子要确立三观,很多孩子很茫然,需要家庭来帮助他们消化这部分。而我们的父母距离这些需要太远了,谈都不敢谈,怎么陪伴孩子面对这些茫然呢?
采/文:颖新 编:曹新星 图:大象儿童摄影
有一次,心理咨询师宫学萍和老公坐在沙发上讨论上环避孕的事情。女儿走进来刚好听到“做手术”几个字,她很着急地问:“妈妈要做什么手术啊?”宫学萍是位开化的母亲,她并没有隐瞒孩子。“没事,只是很小的手术,因为妈妈不想再生宝宝了。”女儿当即甩出一句话:“你有病啊,带避孕套不就得了。”宫学萍当即吓了一跳,那时女儿也不过才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这一代父母面临的挑战很高。”这说出了大多数父母的心声。身为家长会耗尽物力、心力地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让他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但一遇到“性”和“两性”的话题,我们就变得讳莫如深,或者如临大敌,认为灾难性事件来袭。
这时候,家长们的惯性思维是,性教育唯一的目标就是,千万别让孩子出错。
“难道生活就是为了不要不及格,那么你的要求也未免太低了。性教育更多考验的是我们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宫学萍看到太多家长表现出一提“性”,耳朵都会怀孕的紧张。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中国式相亲》这个热门综艺节目里,那个20出头的大小伙儿从没谈过恋爱,对妈妈讲,“儿子的初恋就交给您啦。”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幸福,亲密是人幸福感的终极来源,但我们的孩子连基本亲密能力都不具备,一生能幸福吗?
很多家长听完宫学萍的课都感慨,原来性还可以这么讲!其实,在宫学萍看来,家庭性教育的核心技巧就在于四个字——遇上就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明白自己的角色,既不是威胁恐吓者,也不是负能量传播源,而是引领、陪伴者。与其把时间精力都用来批判外面的观点错误,不如多和孩子谈谈什么才是可以靠近幸福生活的道路,多做正向的工作。
宫学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翻译、撰稿人,长期从事面向成人的个体咨询和面向家庭的儿童养育指导工作,有译作《打破心理咨询师心中的禁忌》和《浮生一日:心理治疗故事集》。
为什么父母都不愿意跟孩子谈性?
宫:最好理解的角度,就是人类都有否认和装傻的习惯。我们都不喜欢别人跟我们谈保险,理性上虽然知道谈与不谈,人都会死,但我们就是不喜欢,性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宁愿自欺欺人,相信孩子不会有事,人都喜欢活在虚拟的安全感中,不愿意去做自己觉得困难的事情。这其中,逃避的是自己在谈论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尴尬和不舒服。
因为懒得谈,就有第二层保护意识,谈多了不好。很多父母说到子宫没有问题,但是射精、勃起就说不出口了。通常,他们认为说多了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担心事情一说就会发生,这是3岁小孩儿的想法,成年人都知道语言没有魔法。这里面家长逃避的是什么?是谈论性的不舒适感和耻感。性,是隐私性行为,本身没有错,也没有坏处,只是不适合在公共场合谈和做。但我们通常把性想成坏事,性被我们贴上很多负性的标签。觉得一谈可能就是错误的、伤害性的,应该被抨击,自然就不愿意谈。
时下,社会开放,信息多源,这种情况会不会好很多?
宫:只能说大家对性玩笑的接受程度提高了,但是谈论性的能力并没有提升。我们化解了性的攻击性这部分,但对于性的耻感还是比较严重。比如在生活中,即便和亲密朋友谈及性的话题还是不容易。如果你希望对方能够变换体位,也很难以舒服而平静的方式去谈论。
这么说吧,如果你的孩子准备上大学了,你会帮助他/她做好自己购物、洗澡、做饭等生活准备,在没有做这些事情之前,用语言的方式在孩子的内心做铺垫。但是对待性这个问题,大家就想不开了。孩子早晚会成熟,会对爱情向往,对两性关系憧憬,家长实际做的就是以语言的方式,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让孩子有所了解。让孩子预先了解自己将会经历什么,知道相应的后果,不至于晕晕乎乎,懵懵懂懂地到现实中去试错。
父母与其说教育孩子懂得什么是性爱,不如陪着他们去消化这些事情。青春期的孩子要确立三观,很多孩子很茫然,需要家庭来帮助他们消化这部分。而我们的父母距离这些需要太远了,谈都不敢谈,怎么陪伴孩子面对这些茫然呢?
那么,父母要克服怎样的心理障碍开这个口呢?
宫:家长做不到的事情,自然给不了孩子。当然养孩子会更好地促进我们提高或改变自己。听听课、看看书,你总要开始做些事情。首先得完成性脱敏。不用担心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有些尴尬、不自在,可以跟孩子明说,这个话题你可能讲的也不是很清楚,但你很愿意聊聊。“我很感激你来找我,这让我感觉到你是信任我的。”你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谈话。那些小尴尬、不舒服都不算问题,你不需要无所不知,哪怕就说些基本观点,比如发生性行为就一定有后果,性交就要考虑是否怀孕,至少夯实地讲给孩子听。很多家长感谢我,不是因为我给予他们什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讲性。示范作用很重要,可以先跟身边朋友尝试着练习开口。
你说的开始的方式,让我很触动,在我们的家庭中似乎很难有这样的氛围。
宫:每个家庭都应该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在这个家里,欢迎你有关性问题的任何提问。每当孩子提问时,把这样的态度传递给他们,非常重要。身处这样的亲子关系,当他们日后遇到性方面的难题,才可能向家里求助。
如果孩子从小一提这方面的事情,你要么糊弄、拒绝,要么批评,反正不是开放欢迎的态度,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跟你聊这些。很多家庭总是传递出这样的讯息:一谈性你就完蛋了,倒霉了。这样孩子会越来越觉得你Out了,或者没有话可说。怕的就是在孩子眼中你不说真话,孩子对你们之间的沟通丧失了信心。
每个人都是如此,一定愿意找那个聊完感到舒服的人。家长就要制造这种氛围。比如,周末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或电视节目,遇到类似的话题,完全就可以展开与孩子交谈。前年,一连上映了好几部青春片,我和老公聊天:真受不了,好像不乱交、不怀孕、不死人就不是大学生活。女儿就坐在旁边,我会直接告诉她,这只是少数,大部分人的大学不会过得那么混乱。让孩子能够听到父母在家里聊性,也是对他们很好的邀请,在家中不时地制造出放松的味道。
很好奇,你在家中是如何与女儿交流有关性的话题?
宫:从她3、4岁起,我们就开始交流了。很小的时候,她问我自己是怎么来的,我回答肚子里生的。后来又问,爸爸的精子是怎么进去的?插入射精。再大些,她会问我更核心的问题,怎么能插进去呢?我就讲勃起,插进去并没有困难。她问到哪步,我就答到哪步,没有抗拒。
后来,女儿玩线上的小游戏,有一天突然弹出来色情视频,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当时她有些害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来找我,我很平静地告诉她:这就是以前我跟你说过的做爱,只是你没有见过动图。做爱只要是双方情愿,在密闭的空间下,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很享受、很好的事情。电脑里突然蹦出来的画面,被你看到了,你没有任何错误,可恶的是传播动画的人,把性的东西硬塞到我们面前看,很不礼貌,影响我们的生活。我还会告诉她有人用这样的方式挣钱,也会聊聊男人的性欲,有些男人需要看这样的片子,这就是地下市场等等。
现在的孩子只要有智能手机,没什么是不知道的。这对父母有很高的教育要求,这一代父母面临的挑战很大。现在我女儿上六年级,她会找我谈约会强奸、艾滋病等话题。我一直提倡的家庭化教育,不是教会孩子提出某些具体问题或处理具体情景,而是当孩子自然而然地问出有关性的问题,你也能够很自然地回答出来。让孩子信任我们,觉得成人能够给予他们指导,就像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一样,找到解决的方式。
真是很开放的氛围!女儿交朋友了吗?你怎么看待青春期早恋和性行为呢?
宫:她以前有喜欢的男生,我告诉她不算数。现在她明白,那就是懵懂地喜欢一个人,不叫早恋。因为恋爱会有性的唤起,有排它性。现在,她在班上有几个追求者,也有自己喜欢的人,她都会跟我讲。我也会明确地告诉她,希望你在18岁之后才开始有计划、清醒下的性行为,那时候,你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会更全面。虽然我主张父母开放地同孩子畅所欲言,但是性行为最好在18岁之后再发生。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把自己看成有性别的人,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作为女人或男人是怎样的,在异性眼中我又如何。关注这些话题后,爱与性,两性问题必然进入他们的生活。青春期渴望被异性关注,也会关注某个异性,你说那是早恋就是,说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孩子在尝试进入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成年人的生活主题。孩子的学习包括很多种,学好数理化是一方面,学习两性相处是另一方面,只是大多数家长并不重视。
如何对待这个时期的性行为,我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问问自己你能接受孩子表达爱慕欣赏的行为是什么?同时一定要把安全的性,以及你认为需要在这个时期注意的事情给孩子讲清楚。比如,我女儿上次问到我约会强奸的问题,我就会告诉她,跟男生单独出去,不可以去幽闭的地方,比如KTV之类。她曾偶然看到一个数据说,25%的女生曾经被强奸过,觉得好可怕来问我。我会肯定地告诉她这个数据有误,消除她忧虑的同时,也会告诉她,如果你考虑到强奸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可以避开风险的,比如正常作息的人。
借助孩子看到的各种信息,我们不是要把最糟糕的层面讲给他们听,而是把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讲清楚,包括各个层面的自我保护、自我负责,哪些情况可以帮助他们规避风险等等。
刚才你也提到色情视频,如果发现孩子偷偷看,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宫:这是很好的机会,借这个机会和孩子聊聊。先问清情况,比如这种视频在你们班传了多久,是不是大家都在看?我记得曾看过一个2013年的北京数据,说40%的未成年人认为只要有爱就可以发生性行为,这挺可怕的。在视频里,大人没事就上床,孩子也会默认为这就是爱的表达方式,否则,你就不爱我。
这时,你就可以跟孩子讲,色情影片是如何制作、因而存在的?具体到每个人,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你想做爱,感受到性的唤起,接下来你会做什么?这些都可以讲给孩子。我一直强调不是让家长去解决问题,事情已经发生,不可能抹掉。家里的事情就是——撞上就谈,不要害怕,要对我们基本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有信心。其实这些现象都已经存在孩子的世界里了,就看你愿不愿意陪他们一起认识这个世界而已。
通过你接触的大量案例,你认为当今青少年对于性的看法和理解呈现怎样的特点?
宫:首要的是对性行为基本认知的扭曲。发生性行为本应是相互有好感的男女因身体兴奋自然去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听到太多的故事背后都与爱、亲密、两情相悦无关,这是让人难受的地方。一方面,有些孩子是用发生性行为来证明自己长大了,以不被身边的人嘲笑;另一方面,很多少女自尊心很脆弱,觉得自己不够好,遇到一个对自己挺好的男人,除了上床不知道还能给人家回报什么。
我跟这些孩子们聊天,发现他们只是通过性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我不跟他睡,他还爱我吗?这也导致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相比,性心理年龄相差很多,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又是一片空白。
家长有责任带着孩子去认识亲密关系、性别角色等人生重要的主题,就像我们带着孩子去认识提款机,去认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一样。到了青春期,你会经历哪些心理、身体的反应,都需要提前跟孩子讲,到时他们就不会那么无措,或是撞运气般去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在孩子儿童期,家长还会进行一些身体结构的知识教育。到了青春期,家长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醒:你别干坏事;别傻呼呼地跟人家睡了;别怀孕。把最糟糕的后果拿来吓唬孩子,而不要达到那个最坏后果的过程则完全空白。
最后,你能把父母在性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再明确一下吗?
宫:我还是想强调,家长可以把自己对于婚姻、性行为、两性关系的基本态度与孩子分享,而不是勒令、恐吓。家长需要做的只是陪伴和引领,带领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孩子,从口头上先说说将来可能要面对的世界,其实就是模拟和示范作用。就像在驾校学开车,师傅先讲讲,然后坐在旁边陪着,过些天,师傅下车了,自己就上路了。生活中很多主题都需要领路人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就可以把相对正确的三观传递给孩子。
与其把工作用来批判外面很多错误的观点,不如多花些时间给孩子讲讲什么才是可以靠近幸福生活的道路,多做些正向的工作。如果你希望孩子日后成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那么,首先他/她要了解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性在这里只是中性信息。当你愿意陪同孩子走这条路时,他们多少都会吸纳你的观念。我发现好多家长担心一大堆事情,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了,其实很多事情你都能干,只是你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不懂没有关系,可怕的是拒绝。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生活,而每种选择都有它的代价和面临的挑战,当你坦陈地把这些困扰给孩子呈现出来时,毫无疑问会增强亲子关系间的信任感。
中学生爱上老师怎么办?
宫:一般有这样的个案来咨询时,心理咨询师总会促成家庭没有说话的那个人说话,把孩子的世界呈现给家长看。因为家庭沟通的无效,能呈现出孩子成长中很多缺失的东西,但这不是通则。师生恋,不是简单的性兴奋,也不是少男少女的泡泡爱,包含很多幻想。健康的人会发展恋爱关系,而心理发展停滞的人会在恋爱中追求母爱,或是家庭之爱,这很常见。很多人以为是在谈恋爱,但根本不是成年人的爱情。在这个过程中,性不是亲密感的交流,而是付出和讨好。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很多孩子会因家庭元素的缺失,就通过别的渠道、别人身上寻找。这不是简单的性教育问题。告诉孩子麦当劳的炸鸡不好,但当他们很饿,面前只有这份炸鸡时,到底吃不吃?如果走到了师生恋这一步,他/她的人格基础、自尊心、自信心、家庭关系、父母功能都可能有问题。要视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父亲缺失、女性包围的成长环境中,如何对男孩进行性和性别教育?
宫:首先,对男孩女孩进行性和性别教育,不区分同性父母,还是异性父母。我们都需要了解男人什么样,女人什么样,内容没有区别。
只是现在很多家庭,母亲变得越来越全能,经常有记者问我,爸爸不在家,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那个问题怎么解决?全都解决了,爸爸为什么要在家?如果一个母亲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示对先生的失望,爸爸不管你,孩子就会处在分裂中。孩子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大人的功能,这就造成孩子不敢长大,对父亲充满愧疚。比较常见的表现是性压抑。
其实无论是双亲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单就性教育来说,谁做都没有问题。
说到性别教育,两性相处,父母能拥有良好的伴侣关系,言传身教,可能是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能幸福,自身要在幸福的路上做更多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家长认为在性行为中,男孩不会受到伤害。你们真的认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生命都没有感觉,那这个人得病到什么程度。还有不负责任的冲动型性行为,大家考虑更多的是贞操观所带来的伤害,但从心理层面来说,不要发生让自己后悔的性。年轻时睡过一堆小姑娘的男人,真就幸福嘛?一个人对自己的性爱对象不尊重时,实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推荐书目 父母学习性教育可参考的书籍:
《从尿布到约会》共有两本。其中,约会卷讲青春期,写的很清晰,很有指导性。唯一遗憾的是书写得比较早,没有涉及一些当代话题。但关键把道理看明白,万变不离其宗。
《嗨!青春期》德国人写的,适合孩子看。写的很详细,传授知识。
《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不是性教育的书,是讲沟通的书。示范给孩子看家长是如何度过青春期的。你可以把过去怎么克服青春期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其实孩子很愿意听,渴望听,只是我们不愿意讲。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收听宫学萍老师的网上语音课程《儿童性教育:让爱完整的12堂父母必修课》
本文原载《菁kids》北京版2017年3月刊,购买杂志,请点击链接,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