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谈教育] 是菁kids的微信和网站影评专栏,在此邀请影评人和读者父母共同分享、点评那些引发我们对教育审视并思考的影片。本期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学的小画儿”。上海菁kids读者父母投稿,请发邮件至:editorjksh@126.com;北京菁kids读者父母投稿,请发邮件至tougao@jingkids.com
作者:小雪妈妈,原载:公众号“小雪的小画儿”
菁kids 获得授权转载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的 High Tech high
刚刚提到的教学大纲,是在1892年由“10人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那时人们认为教育是有组织、有序的学习,这套标准化教学大纲最终培养出了平均的人,平均的人去做低技能的工作,比如修理工、清洁工、工厂流水线,还有38%的人在农场工作。如今,这份大纲已经使用了125年,在它的指导下,一张大学毕业证曾是找到工作的保证。而今天,53%的毕业生无法找到或适应一份普通的工作。
我在哈佛商业周刊看到过一篇文章《The Bad Habits You Learn in School》(在学校里学到的坏习惯)印象很深,文章开始这样写道:学校很难帮助大学毕业新生适应真实的世界。22岁的乔伊,常青藤毕业生加入我的咨询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聪明、勤奋、好强,但他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他会变得专注于完美地回答一个问题,但不会考虑实现。他害怕失败,他会掩盖错误,直到它们变得更糟。他只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很少主动帮助其他团队……
我不知道乔伊是否保住他的工作,但我知道平庸化的浪潮正在消退,改变正在发生。
美国圣地亚哥High Tech high(HTH)学校走在了前面。影片里的这所公立学校建于2000年,没有教科书、没有铃声,老师拥有完全的自由,不用按照州政府的教学大纲教学,没有标准化考试的压力。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提出更多问题促使孩子思考。“如果我们要完成教科书上的所有内容,把几百年的历史在一个学期上完,那么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深入的学习到任何一部分。我们宁愿学生深入学习1/10的内容,也不希望学生只是学过所有内容。”
《Most Likely to Succeed》诊断出了教育体系的弊病,也开出了药方,让我们重新思考高品质教育究竟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在HTH的“苏格拉底”讨论组,学生深入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Project-based learning收获自信、解决问题、做决定、发挥创造力并持之以恒。在这里,基础知识的储备仍然重要,但这是最简单的部分。孩子更加需要技能和动机,在这三个教育目标中,动机是最关键的,因为内在动机是好奇、持久、愿意冒险,影片中那个不停试错的男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内在动机要把事情做好,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它。
这有点像成年人的工作状态,你花了很多时间做一个东西然后拿出来给别人看,如果结果不好就要持续改进,在做一个又一个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年末的展示过后,每个人都会和老师一起反思一年的学习,谁说自省不是一种成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败是成功的重要基础,Steve Jobs在八十年代被苹果解雇让他更富有想象力,他曾经说过:事实证明被苹果开除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好的事,这让我感觉如此自由,从而进入到我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时期。
“別再用测验成绩评断孩子的成就,而是改采用是否真正的学习,发挥解决问题的创意,并感受新发现的乐趣。”
看看我们的时代,看看我们的周围,越来越没有所谓的高薪职位,只有一个个高技能的工作;科技更新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Google知道的永远比你多;机器做了蓝领的工作,电脑抢了中产阶级的事业,它还能代人类完成工作报告,写出英文散文,赢过最聪明的人……
在一个测试“散发性思维”的实验中,3~5岁的孩子中有98%都是“高手”,8~10岁却只剩下32%,13~15岁还有10%,到了25岁之后,就只剩下2%了。传统的教育体制是谋杀创意的机器,只求一种答案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但另一方面,家长既希望孩子快乐,也希望他/她能进藤校,至少在想进去的时候,门不会关上。于是变得更加谨慎、矛盾又盲目,他们在潜意识里意识到是时候该做些改变,但又没有实施的勇气。我曾在一个家长的微信群里看到过这样的对话,一位母亲问自己的孩子如何才能通过某种特长进入某所心仪的学校时,一位父亲的建议是一定要先了解清楚那所学校需要你的孩子拥有什么特长,可不能由着孩子的兴趣胡来。
这真是太糟了,但另一方面也把我们的教育弊端暴露无遗,问题不仅仅出在学校身上。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盲从,不会因为别的孩子学了什么而去学什么,更不会因为试卷上的非标准答案而遗憾,反而会连连叫好,因为我又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如果你也想改变些什么,不妨先从眼前开始——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在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老师在讲,孩子被动的做笔记?孩子多久会主动提问?遇到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会引发小组讨论吗?你看到合作的迹象吗?再看看孩子的试卷,里面有多少是死记硬背的,有多少是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孩子,将会生活在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社会,做一些现在还没有的工作,新型学校比如HTH的学生能够比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孩子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吗?答案还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天生擅长的地方,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路径也不止一种,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他/她放在对的位置,让天赋自由。
编者:了解更多关于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信息,访问该影片官方网站 http://www.mltsfilm.or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