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洛 采/编:晓辉 图:徐先生一家
Jasper Thiedemann是德国一名普通的16岁男生,一个国际交流项目让他有机会在高中之前,GAP一年来中国体验全新的语言和文化。与此同时,Jasper的到来也给他入住的中国家庭—一个来自上海闵行区的三口之家以机会,把家门当做连接世界的窗口和钥匙,把孩子的“国际化教育”扩大为全家人的“国际化体验”。
成为外国学生在上海的接待家庭
Jasper入住的上海家庭,是一个有着较为深厚的国际化背景的三口之家。父亲徐先生是国际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伙人,母亲王女士是福特中国的部门经理,他们10岁的儿子Johnson,则就读于星河湾双语学校。由于三人均熟练掌握英语,工作和学习中也会频繁接触到外国人,这就为Jasper的到来创造了一个较为适宜的家庭环境。
“当时从朋友那里得知YFU的国际交换生项目,我们很感兴趣,希望能成为外国学生在中国的接待家庭。”据徐先生介绍,上海家庭中做接待家庭的并不多,但他们一家却对这种方式很好奇,想尝试一下。“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整个家庭来说,这都是一项很好的体验。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孤独,有国外的哥哥姐姐过来,就能让他有个伴,同时了解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而对于我们家长来说,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得到全家的一致同意后,徐先生一家在去年4、5月间,从60多个国家的交流生中,获得了Jasper的信息与照片,完成了匹配工作。“我非常激动,还没见面前,我们就分别给对方写了信,还通过邮件、微信交流,为Jasper来沪做准备。”Johnson高兴地说。
如果说徐先生一家是出于好奇而成为接待家庭的话,那么Jasper来中国则是为了寻找挑战。他告诉我们,德国有很多去世界各地交流的学生,他有朋友在美国,所以曾想过去美国交流,但当他听正在韩国工作的父亲聊起中国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大多数德国人都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中文和欧洲的语言截然不同,非常难学,这让我很想来这里寻求挑战。”Jasper说,他一直在寻找最困难的挑战,这更加坚定了他来中国的决心。
适应与成长:深入家庭才能感知文化
为了尽可能给Jasper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徐先生和王女士在Jasper到来之前做了一番精心准备,不仅购置了新的柜子、书桌和台灯,还专门为Jasper准备了一个独立房间。在得知Jasper很喜欢吃中国菜后,徐先生一家也尽可能在饮食上给予他新的尝试,同时照顾到他原来的饮食习惯。“平时会做烤鸭、红烧肉等中国菜,但他早上还是习惯喝牛奶麦片,我们就给他准备好,让他自己冲泡,同时再提供一些中餐,如炒鸡蛋、水饺、面条等。”王女士表示。
尽管Jasper比较快地融入了上海家庭的日常生活,但中外文化的差异才是最让他感到“头痛”的。“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我来上海5个多月后,才能大致了解中国人的想法。”Jasper表示,在这之前,大部分时候是明白中国人说什么,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比如有一次在车上,我喝完了一瓶水,‘中国妈妈’说外面有个垃圾桶,我却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意思;后来才发现她是让我把水瓶扔掉,却只是暗示我有个垃圾桶,但不把话说明白。” 在Jasper看来,相比之下,德国的教育更加直接,中国人说话就比较隐晦。
在进入格致中学普通班级就读后,这种文化差异愈发明显。“因为班里就我一个外国人,刚开始我的中文很差,同学们的英语口语也不太好,而且都比较害羞,所以基本不怎么说话,要交流也只能写在纸上;中午去食堂吃饭时,所有学生都会盯着我看,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后来我的中文逐渐好一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才多起来,但还是需要我主动找他们说话,否则中国同学一般都会忙着应付作业和考试,很少和我交流。”
从一开始的孤独和不适应,到慢慢结交朋友,习惯这里的生活,Jasper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在来上海的第5个月里,他感受到了困难的“极限”。“那时,初来中国的兴奋感和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我的中文却还没有好到可以和人自如对话,朋友也不多,中国人的很多交流方式让我很不适应,那时真的觉得已经到了‘极限’,甚至有了中断项目,直接回国的想法。”
是中国家庭的温暖和理解最终让Jasper坚持了下来。“我们会在晚饭时和Jasper聊天,问他一天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如果他对中国人的交流、生活习惯有误解,我们也会尽可能帮他回答问题;当然,我们也鼓励他多参与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主动找中国学生或老师交流;住在我们隔壁的德语教授,我们也找机会让他们多沟通,让Jasper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理解中国。”
在“中国爸爸妈妈”的理解和鼓励下,Jasper变得越来越开朗,中文也越来越好。“6个半月后,我的朋友开始增多,我会经常去健身房,认识很多新朋友,大家一起玩、一起锻炼;在学校,我也开始参加更多班级活动,唱歌、踢足球、做主持人、策划活动,这些都帮助了我,并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艺展示给更多人看。”
接待家庭经验:聊天是最好的帮助
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徐先生也总结出了许多作为国际交换生接待家庭的经验。他告诉我们,相比于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关心交换生心态的变化和成长重要得多。饭桌边的聊天其实是最好的帮助。
“物质上做得再好,孩子内心依然是孤独的,尽管在你家,但他却不愿和你沟通,这并不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关系;与此同时,包容也非常重要,中国家长不能太有得失心,而是要细水长流,多观察孩子,多贴近他的心灵;对于孩子之间的关系,中国家长也不能太过刻意地要求,把国际交换生的到来当成一种纯粹的交换,而是要让他们培养出自然的兄弟姐妹之情;当然,在生活习惯上,也不要过于迁就交换生,而是要把中国最自然、最本土的东西展示给他们,让他们尽快在陌生的环境下,实现心智的成长,以及人格的成熟。”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徐先生一家看出了Jasper圣诞时的寂寞,就去商店里买了一些圣诞装饰品,让他感受到熟悉和温暖;过春节时,全家人还带着Jasper回江苏宜兴老家,带他去亲戚家串门吃团圆饭,感受中国年味。越来越熟悉与亲密的关系,也让Jasper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他平时会主动帮家里遛狗,吃完饭擦擦桌子洗洗碗,在徐先生看来,这些都为Johnson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
“Jasper的到来,让我们全家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国际化体验。”王女士表示,尽管自己平时也会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外国人,但在与Jasper的日常交流中,他们全家对德国人的了解更加深了,她意识到德国人并不是只有刻板、酷的一面,在他们的家庭关系里,父母对子女也是非常关心和呵护,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密切,这令她很感动。“未来,Johnson或许也会追随哥哥的脚步,去国外做交换生,感受异国的文化与生活。”徐先生笑称。而在Jasper未来的人生计划里,中国也是他可能选择的大学生活目的地之一。
本文原载于菁kids上海10月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