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期《菁kids》很奇怪:主编Abby和她的小伙伴儿哪儿去了?为什么是几个中学生写编者按?难道连杂志都由这些学生来负责?
我想说:没错,正是我们。我们想借此机会说说心里话。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声被劳累的学习掩盖,或因小小的恐惧而隐藏,不能说出真的想法。
我想说:我一直都恐惧着和家长直接沟通。如果妈妈不认可我跑去好远玩怎么办?如果爸爸不让我听说唱音乐怎么办?有时候,我总觉得孩子与家长之间隔着一道玻璃窗,可以互相看见对方,但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分离开。然而,这扇窗是可以被打开的,在这期《菁kids》里,有我们作为学生、孩子、青年人的不同想法。
我想说:在这期的故事里,我们不仅从自己的经历下笔,也采访小伙伴。我们探索现在学生们想做的事情、想说的话,包括一些不会对家长表述的信息。我们对比普高、国际学校和美高的区别,不单从学习环境、校园活动来讨论,而是通过我们的真实经历和经验,真正反映出各个学校的文化,带给大家更多思考和建议。我们还会讨论申请大学的经验,包括对社区服务活动的想法、对压力的应对、对体育和美术课外活动的感受,以及选择文科和理科的困惑。我们也会透露现在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和娱乐项目,包括参加音乐节和追星。
我想说:通过这期《菁kids》,希望爸爸妈妈体会到我们的心声,真正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北京京西学校,Lorri Jiang
成为《菁kids》九月刊小记者无疑为我单调的黑白校园生活增添了的一抹炫酷的亮色。这期以国际学校学生为视角的月刊,不仅使同龄人找到共鸣,还可以通过我们的故事,带家长们了解我们的世界。比如“封面故事”部分,我们记录自己的真实经历,感触良多,相信读者们也会有不少收获。
另外,家长圈里曾流行过一句话:男生怕游戏,女生怕追星。这几年的热门词“追星”想必也成为了家长们心中的一块石头: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是大家可曾思考过,我们为什么会追星?杂志第38页“追星这事儿怎么看”文章中,将带来我们的分析和思考,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借此了解我们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制作杂志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希望我们的真实表达能帮助到更多爸爸妈妈和同龄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游家璇
这是一期特殊的杂志。这里有我们不轻易向别人展示的内心世界,也许文笔稚嫩,也许角度平庸,但这就是我们心中最真实的声音。
太多时候,成人与青少年间仿佛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边的人都努力朝彼此喊话,然而距离太远,双方只能听到微不足道的回音。希望这期《菁kids》可以架起一座桥梁,不仅引起同龄人的共鸣,更能让老师和爸爸妈妈们看看我们的烦恼、听听我们无法直接说出的心声、了解我们在双方有争执的话题上的理解和看法。
我们更希望的是,大家能和我们一起找出相处的问题所在和解决方法,坦诚以待,真诚沟通。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韩宇辰
窗外,毛白杨的绿色已被烈日照耀得越发鲜亮,阵阵的蝉鸣也让周遭变得不再宁静。悄然之间,我在新一期《菁kids》编者栏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对于升学压力日益增大的我来说,这一切在仔细回味后仍感觉恍如隔世……
60来页的空间,让5名来自校园的记者人人都能自由发挥。身为国际学校在校生,我选择了分享组织和参加CAS(Creativity,Action,Service)的看法,希望能给同学们和家长们更多参考。尽管时间匆匆,但在与《菁kids》团队的交流中得到的收获,也足以让我带着对运营校刊的新见解满意地离开。
——北京乐成国际学校,杨弘远
可能,家长们和孩子们早已厌倦各种专家们对课外赢利机构的评判,也看腻了杂七杂八的网络点评上那些“北京必游经典排名”。用时髦的话说:那些都是套路。比起只是装潢好看,但书籍缺乏营养价值的商业书店,真正爱书的年轻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经得起细细挑选、品味的独立藏书库;比起单调的、没有目的的约饭和逛街,新一代年轻人可能更向往密室逃脱这样的烧脑刺激的集体游戏。
在这期杂志中,为了推荐一家合适的书店,我跨越了半个北京实地考察。现在想想,作为记者的我又何不乐在其中呢?每一次任务都像一扇门,引导着着我去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此外,申请季是留学生们永恒的话题。刚刚过完申请季的我,自然有很多经验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们。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拥有精彩的与众不同的申请季。没有任何努力会白白浪费,每一滴汗水都是用来书写青春的。
最后,感谢《菁kids》编辑团队的耐心,感谢一切为这期杂志付出的小伙伴们,希望大家喜欢我们努力的成果。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王曼晨
购买本期杂志,请点击图片,进入微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