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千山万水,只为成就自由而坚定的灵魂

IMG_8102

男孩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父母社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菁kids5月刊中,多个海内外家庭分享了他们养育男孩的心得体会。胡霄洋的妈妈赵蔚认为,教育不应只关注知识教育,更要考虑受教育人的社会责任需求。文中记录了胡霄洋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片段,不觉中已被打动。

文:赵蔚

1998年,今生第一次跟儿子目光交汇时,我便觉得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我该如何与这个纯洁、幼小的生命相处?如何陪伴他慢慢长大?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了解这个世界?……唯一能确定的是,从此以后我将与孩子在互动中构建自己的存在——我希望自己最骄傲的身份,是一位母亲。

IMG_8365

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在甲骨文中,“教”字是成年人用教棍引导孩子面对和解决人生层出不穷的问题。而“育”字则直接以母亲怀胎生子的象来诠释。两个字合在一起,不经意间指出了家庭教育的功用:家是孩子学会面对世界的港湾。父母孕育了孩子的生命,在爱中支持孩子逐步获得生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自性觉醒,有独立价值的社会人。

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和先生不断思考着家庭教育的本质,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尽可能为他选择适宜的教育环境,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收获惊喜。慢慢地,我们与儿子霄霄一起探寻出了一条适合他个性发展的教育之路。

 

探索的开始

我的先生是徒步旅行和自由摄影的爱好者。工作之余,通过徒步和摄影来探索未知,是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的方式在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给了他一个意外的礼物。

当时先生去西藏徒步,回京带来不一样的影像世界:不光有巍峨壮丽的高原风光,还有生活困顿、渴望交流的当地孩子的照片。这些照片给了儿子很大触动,问我:“这些小朋友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有干净的衣服穿?”

一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却反映出我们日常教育的缺失:更聚焦在知识教导上的当下教育,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关注到受教育人的社会责任需求。而这种担当本是孩子的天性,它会引导孩子通过关注不同社群的真实需求,通过创造性的解决社会问题来完成自身的成长。

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我们开始创造条件来引导孩子。奇迹出现了:霄霄主导了一场凝聚全年级12个班的捐赠活动,募集了300多本书。在这次捐赠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在霄霄生命里开始扎根、生长。后继的捐助回访,则更有效地唤起了他的同理心。三年后的汶川地震,霄霄和同学们做了一场社区筹款音乐会,募集到了四万多元。

目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这一切,我和先生逐渐清晰了我们关于霄霄的培养计划——配合学校教育,尽可能为霄霄的成长提供真实的环境,引导他关注繁杂多样的、真实的世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行动中磨练应对生活的技能,养成优秀的品质。

 

方法的探求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伴其一生的。这种影响不仅集中在与孩子共处的过程中。不在他身边时,在家庭教育中传递出来的期许,尤其是对不同方面培养的侧重,依然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持久影响。

对我来说,我相对更看重儿子的品格、性格以及艺术方面的培养。品格是他将来成长与发展的基石,是他得以友善的与人与世界沟通的基础。而艺术则会引导他回归真实的自我,有能力享受生命的美好。

但是如何把家庭教育期许、理想,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是需要适当的教育方法的。

霄霄是个对音乐有敏锐感知的孩子,他很小就希望能精通钢琴演奏——精通一样乐器,这怎么会是一件轻松的事呢?不光需要天赋、兴趣,而且还需要坚韧的心性、刻苦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一定少不了和大人的“讨价还价”。记得有一次他状态不好,可怜兮兮的过来跟我商量:“妈妈,太累了,我能不能不练了?”我也知道那段时间他压力很大,帮他纾解的同时,我开始与儿子探讨怎么在状态不好的时候平衡练习的时间:“今天先练20分钟,明天找时间再补上如何?”

感谢这些“讨价还价”,它帮我们母子之间找到了适合的家庭教育方法:平等沟通,明确目标,合理分解,持之以恒。

 

价值回归

霄霄18岁生日那天发了一条朋友圈,消息的最后写道:谢谢妈妈生下我。读到的一瞬间,我眼眶湿润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

小学,霄霄从贵州探访回来后拿着饭店的结账单喃喃:“我们吃掉了一只羊。妈妈,在贵州一只羊帮助一个失学的人重新上学,失学者可以通过饲养一只小羊,长大后卖掉,就可以上学了”;中学,为了解决一个学业问题,凌晨三点还在客厅研究时专注的背影;交通堵塞,我在焦躁地抱怨前方司机占道不走的时候,霄霄歪着脑袋轻声道:“万一是那个车上有病人呢?”

在我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汶川地震之后,我们一起去绵竹救灾,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举办朗读、球类运动,希望帮助灾后的当地儿童心理康复。

当地孩子们表达友谊的方式简单而纯粹——请北京来的孩子吃自己做的饭。灾后供水系统全面瘫痪,菜和米都是在河里淘洗的,但是条件使然只能如此。我也受邀与孩子们共进晚餐。长久以来养成的卫生习惯让我有点难以下咽。

晚上,躺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校舍的地板上,霄霄问我:“妈妈,您怎么没吃晚饭?”我很不好意思的说:“你知道的我有点怕脏”。“两片黄连素不就可以解决吗?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心意啊!”——我被儿子的善良包容震住了。更重要的是,他在努力学着在复杂的世界里,以不伤害别人的方式获得真正的自由。

也许这就是现代华人家庭对男孩教育的希求所在:跋涉过千山万水,只为成就一个自由而坚定的灵魂。教育即生长,终究要回到人性价值的本身。

 

以下为菁kids对胡霄洋妈妈赵蔚的采访:

菁kids:从全球角度,您认为什么是华人男孩的优势?

赵蔚:其实中国男孩很有担当,也非常有责任感。在营地里经常会看到和家里不一样的他们:关心同伴、协助导师、共同合作。他们会给我们很多惊喜,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放手和给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

 

菁kids:您认为目前国内的教育体系是否在很有效地帮助您培养儿子的素质?

赵蔚:我认为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大教育环节来完成的:信息、知识、能力、智慧。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却集中在信息和知识两方面,对能力和智慧方面重视不足。我也一直在寻找可以补充这两方面的的教育模式。比如营地教育,它是连结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让孩子以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最终的成功。

 

菁kids:您的孩子有偶像吗?这些偶像身上有什么地方特别吸引他?

赵蔚:我通过微信语音和儿子聊了这个话题,儿子的回复是:“我暂时还没有偶像,我们马上要去工地干活了。”他此时正在云南,与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同学完成学校的“项目周”的服务学习体验,为当地的贫困家庭建房子。我们非常欣赏和认同学校的理念“知行合一,礼济天下”。

(本文摘自菁kids2016年5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