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纹路
上个月在这里跟大家说了再见,这个月怎么看到还是我在写?嘻嘻,不好意思,我又被编辑部拽回来了,开始写写现在正在做的事——在家健身。
我从五年多前开始规律运动,最初并没有做特别多的心理建设。因为总是带着小悠这儿玩那儿玩,我出门又不爱推童车,她又爱我抱着,所以把她抱到三岁,我的体能体力默默地提升了很多。然后有一天,觉得必须要动一下了,就到网上下了几个健身操的视频,开始跟着跳。
我从四岁开始学习武术,后来学习舞蹈,我爸爸又是一个特别爱运动的人,我跟着他打乒乓球、跑步、游泳,所以在我的经验范围内,运动并不是一件一定要和“教练”以及“健身房”发生关系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可以随时随地开始的事情。
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不管是自己的学校,还是一些技工校或者财贸校,都可以随便进,单杠和乒乓球台也可以随时用。我的家乡四川乐山,似乎有很好的乒乓球“群众基础”,水泥砌的球台随处可见,我和朋友们甚至随身带着球拍和球,看到球台就扑上去玩一会儿。
我家院子外面有一块大空地,虽然不是标准的羽毛球场,但我爸爸和我不知道在这里打了多少次羽毛球。那时候的球拍还是木制的边缘,塑料的网,羽毛球也都是塑料的,偶尔用劲大了,球就卡进球拍网眼里,还需要把它拔下来,游戏才能继续。
这些童年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运动三观,那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运动。
所以五年多前,当我格外想要动一下的时候,就选择了在家跳操。互联网的资源很多,时间又可以自己控制,而且我十分喜欢跳操,因此非常容易就开始了。
大概运动了一年左右,我看到微博上有“健身打卡”的话题,就兴致勃勃加入进去,每次运动完以后,就在微博上记录一下。后来微信崛起,我在两边同时健身打卡,影响到身边朋友动起来的越来越多(和运动之初受到的质疑调侃成正比)——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我太爱自拍,尤其怀孕阶段,挺着大肚子,劈竖叉和横叉,玩哑铃,搞深蹲,有紧实的胳膊和背部线条,五六个月还能看到马甲线……
同学们被我的自拍虐了几年以后,终于在我生完小豆8个月,开始恢复训练的时候不能忍了,纷纷对我说:建群吧。于是,我就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为:“在家练”健身自助群。这样一来,一起在家锻炼的妈妈们,就可以在群里打卡,对自己的运动做一个记录,同时也激励到犯懒的人。比如今天本来是训练日,却不想练了,看到那谁还跳了一套小红帽呢,算了,还是练吧。
尤其在我建群的时候,和我一起在微博微信上锻炼了几年的同学也不少,她们不管是在体能体力、精神面貌和体型上,都有不小的改变。这些心得在群里沟通和流动起来后,对群友的“鸡血”作用甚大。最初的这个在家健身群,200人左右的规模,保持了将近一年。
这期间我也一直还在微信上傻傻地打卡、发运动自拍。朋友圈里记载了我产后恢复的全过程,从微胖鼓胀,变得苗条结识。身边的普通的40岁的二娃妈妈的变化,比起遥远的有营养团队和教练团队支持的明星妈妈的产后恢复,更能激励人心。连我的老同学们也开始要求我拉她们进群去锻炼。我默默窃喜,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别人,真不赖。
此时我已经在家规律运动了四年多,读了大量的健身书籍和文章,在微信微博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上回答了海量的问题,随时随地写下来很多运动感悟、心得、体会和收获。当时我没有想到的是,所有这些经历都是了不起的积累,会在某一天变成一篇一篇更完整的文章,被更多想要在家健身的妈妈们读到。
接下来的阶段就是订阅号了。我注册订阅号本来是想继续以前博客和长微博的风格,写家庭八卦和育儿文。没想到的是,某一天我写了一篇《让“在家练”成为可能》同时很自恋地加了许多运动亲子照以后,后台提问咨询健身的同学,多得让我措手不及。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就又写了几篇,关于两次怀孕时的运动、怎么注意饮食调整、在家练怎么开始等等。似乎是在读者的问题的引导下,我开始正儿八经“写作”在家练的文章。今后每个月一篇的《菁kids》专栏,我也会聊聊大家关于健身的典型提问,以及我特别想在这里写的运动心得。
水纹路 曾经是图书编辑,做了3年全职妈妈以后,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女儿小悠正上小学,二女儿小豆2014年顺利降生。新浪微博@水纹路 微信公众号:水纹路的岛,yoyohedodo。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