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为中心:采访新世纪妇儿医院CEO David Wood

DSC_8141_meitu_1

采/文: 竞波, Sam Hart   图: PIXSTUDIO

 

菁kids:在中国管理一家医院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David:世界上任何一家医院,包括中国医院,都面临着几个主要问题:如何更安全、更有效地为病人提供诊断和临床治疗;在与病人的沟通中,如何保持对病人的关爱,对他们的需求保持敏感;另外,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从而有充足资金来持续并改进医疗服务。

对我来说,在中国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引进国际医疗体系,在建立起国际化医疗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同时,又要兼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菁kids:中国医院和国外有什么不同吗?

David: 我任职的新世纪妇儿医院是一家私立医院。从建筑设施、诊室病房的大小等方面来看,中国的私立医院很多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但是,在中国,私立医院的规模要小得多,大概只有50-100个床位,一般国外医院会有250个左右。私立医院在中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大医院需要非常多的投资,所以就先从小规模入手,这是影响规模的主要原因。然而,即使在这个阶段,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城市,私立医院之间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了。这么激烈的竞争肯定有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资。

在中国,大多数医院是公立性质的,它们的经营目标、管理体系,以及财务制度,都和私立医院很不相同。从教育和培训方面来看,有不少医学院已经引进了国际医疗课程,这些医学院在教学水平上是不输于国外的。从这些院校毕业的医生在医术上和他们的国外同行们没有多少差距。当然,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康复、运动医疗等,国外医院会更先进完善一些。

中国公共医疗系统与国外的差别不在医术水平上。中国医生的医术很高。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差别是在病人的体验上。

中国公立医院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成本,在有限的时间里,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对于病人情绪上的安抚不太重视。因此,医护人员在服务和沟通上,对病人的关注就没有像国外同行那么多。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等待的时间过长,排队过多。

医生对病人的态度,Bedside Manner,在国外医学院里是非常受重视的课题。相比之下,在中国医学院的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得到强调,至少目前看来如此。

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普遍和国外医生有明显不同。曾经有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著名医生,从公立医院转到私立诊所。他到诊所后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12岁的英国女孩,当时她的喉咙发炎了。这位医生在诊断和用药上都准确无误,但是,从始至终,他既没有问候这个孩子,也完全没有做过任何表示来抚慰孩子及其家人。

菁kids: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对待病人的态度?

David:大部分从公立医院应聘到私立医院的员工,无论是医护人员或者管理人员,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帮助这些新员工,在新世纪医院,我们会在他们上岗之前进行医患关系方面的“再培训”。我们正在两个领域里建立国际化标准,一个是病人护理上的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管理,采用的是国际上的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标准。另外,我们还引进了国外常用的改善病人体验的流程,也参考了在客户体验上享有盛名的苹果公司、四季酒店等公司的很多经验。

我们要做的是,以国外医院为标准,在所有服务中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讲,就是我们要把医疗服务送到病人面前,而不是让病人到处去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些公立医院做一个简单的血液检查,病人可能需要跑完好几个柜台之后才最终得到处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检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病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我们这里正相反,医护人员会很周到地引导并陪同病人做完各个检查。

在员工培训中,我们会放很多视频,视频里会呈现正面和反面的例子,非常具体地为员工解释,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被允许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醒员工,病人的满意度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比如在其中一个视频里,一对夫妇抱着生病的孩子走进医院,接待处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助他们。后来几个过路的员工也对这一家人完全视而不见。反面例子展示结束,会接着放一个正面的例子:不管是路过还是在接待处值班,员工们见到这家人进来,都会主动招呼,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培训之外,为了反复提醒和强调,我每个月还会做几次小测试。比如,我会故意在室内地板上扔一些废纸,然后观察需要多长时间才会被员工主动清理好。我们提倡的理念是,不管是不是份内工作,所有员工都必须主动承担维护医院环境、关注病人体验的责任,尤其在关爱病人上,人人有责。

反馈也非常重要。每次病人对治疗或服务不满意,我们都会询问原因。其实,经常得到的抱怨和治疗没有直接关系,都是些停车位不够,或者餐厅食物不太可口等等。如果病人表示不满意,我一般会亲自处理。

菁kids:谈谈您对中医的看法?

David:任何治疗方法,如果能让病人感觉好些,能帮助他们康复,我都支持。有一些中医的方式对病人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只是延续了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传统习惯,或者没有经过科学检验就要求病人盲目相信,我就不太赞成。

 

本文原载于《菁kids》2014年8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