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学籍

untitled_meitu_2

文/李锰

李锰——世青国际学校教育理论专家,资深国际教育从业者,子女就读国际学校。对出国留学和国际课程选择有着专业的理解和看法。

        学籍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没有学籍行吗……

        虽说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因为学籍跟要出国读书、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孩子没什么关系,所以之前研究甚少。后来公办学校举办出国教育的热潮风起云涌,我经常接待京城和外省市的公办学校来交流,校长们经常聊及学籍、档案这些话题,这才发现很多省市的公办学校都设有学籍科这个部门。那就先从部门谈起。北京负责学籍管理的部门称为教务处,这是政府管理学生的手段之一,过去采用纯手工操作的办公方式,如今采用数据库系统,统计数据更为方便。

        就像对待户口一样,身边很多朋友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过程中都纠结于学籍问题,劳神程度似乎不亚于把孩子的户口落在哪儿。我完全理解家长的心情,尤其现在的小学生家长大多数还是70后。70后是寒窗苦读上的大学,从小五讲四美三热爱,最按部就班生活的一代人,也是对各种小本本儿最重视的一群人。像我这种连自己人事档案在哪儿存着都搞不清楚的人是70后中的异类。

        学籍这个因素涉及孩子未来升学方向,很值得探讨清楚。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甚至专门做了一系列采访,咨询了国际学校、民办学校、公立学校的相关工作者,也询问了教育官员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家长,结果还是被搞糊涂了。每获得一个权威答案,马上有案例来颠覆掉。在这里,我先给家长们拎几个重点:

有学籍的学生可以参加中考、会考、高考,没有学籍则只能按照社会青年方式取得高考资格。常举的例子,在美国读好几年高中,因为个人原因又选择回国高考,1对1补习了4个月高考科目,被一本大学顺利录取的北京小伙。本以为是每年100万有学籍的孩子放弃高考,所以对这种回流的特例宽松了?后来求证是这种特殊情况可以按照社会青年在街道办报名参加高考。那些屡见报端的60多岁的老人家都可以报名高考,那么中国公民参加高考的资格貌似不会被剥夺。

当然除了学籍,还附带有户籍方面的制约因素。在教育公平化的大方针已经确立的时候,特大城市减少流动人口,缓解城市压力又动作频现,世界房价最贵的前五名城市都在中国之时,靠高房价缓解人口压力的手段貌似不再好使了,在其他方面找突破口应该是在所难免。教育公平和人口控制的博弈中,个人相信短期内后者还是会主导,因此户籍对升学起到的作用还将会进一步加大。

与其纠结有没有学籍,不如研究哪个片区的学籍对于升入目标中学更有意义。提前了解信息并不难。可以参考1月28日新华网的报道:《小升初采用对口直升和随机派位》。同时建议您阅读教育部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2014年中考择校生已经确定取消。2015年统一教师待遇,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新的追求教育公平化政策在不断涌现。

         学籍管理对政府宏观调控人口流动有着重大意义,对学生个体的价值暂时只看到有资格参加国家的统一考试。如果只是期待把孩子的英文从小加强,以后可以考名牌公办初中,请尽量选择公立或者有学籍的民办小学就读,并好好研究小学对口直升片区初中的新规定。当然,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对于正在大刀阔斧进行的教育公平化改革,未来小升初择校肯定不是光有个学籍就能踏实了?户籍、划片、学区房、择校……一次次的纠结会永远持续下去。

         做一个中国的家长要有颗坚强的心和足够鼓的钱包。有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看起来最远的路,反而是最近的。尽管国际教育的爱和自由符合您家庭的价值观,但是注定还是非主流成长的道路,极为小众。所有教育体系都是利弊参半,恳请慎入国际教育系统,子女教育从实际出发,切莫叶公好龙。想选择对的学校一次性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绝对是开玩笑。家庭教育永远比选择何种学校或者教育体系重要得多的多。

 

本文原载于《菁kids》2014年4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