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暑假,现就读于UCL伦敦大学学院的Jimmy刚刚完成暑期实习工作。那是总部在上海的知名财经智库:观察者网。Jimmy的任务是在单位“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行业深度调查,用中文撰写专业财经报告和报道。
像Jimmy 这样的年轻人——5年级随父母移居海外,8年级回来进入北京京西学校,大学在英国读思想史——能用中文流畅交谈已经不易,他却还可以使用中文进行深度研究和工作。
Jimmy的让人惊讶的不仅仅是语言,他在IBDP阶段修完了4门HL(高阶)课程,并以高分毕业,其中包括常人印象中文科生不会去选的HL数学。
然而,他学术上的追求其实跟其父母最初的设想完全不同。父母是理工科出身,均在各自事业上非常成功。儿子的文科之路在他们的认知之外,完全提供不了任何支持。
作为父母,当然希望可以力所能及在孩子成长道路上鼎力相助。但当孩子笃定的选择与起初父母规划“背道而驰”,父母的心境就非常复杂了。
前天,Jimmy的妈妈大萌在菁kids的线下活动中分享了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回顾孩子成长及大学选择的故事,激发了现场的群里的家长们的共鸣与讨论。
*此篇文字为线下分享内容的编辑整理,为方便阅读,使用第一人称描述。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一个正在英国UCL攻读历史专业的儿子和一个正在国内读高二的女儿。今天,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下我们的家庭故事,以及我是如何从一个期望儿子走上计算机科学道路的母亲,逐渐转变为一个全力支持他追求历史梦想的母亲的。
一切始于我的儿子对《三国志》的痴迷。从小,他就对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记得他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就开始一起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那些古老的故事和人物让他着迷。他的热爱和执着也让我看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然而,作为父母,我们最初的期望是他能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计算机科学的道路。爸爸是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而我本人是经济专业。作为两位理科生,我们得益于理工科在自己时代的“职业红利”,在我们奋斗的年代,拥有很好的事业和收入。而现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科学无疑也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与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天然地希望孩子可以少些辛苦,可以“复制”我们的“成功”路径。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曾试图引导他。
在他初中的时候,爸爸经常带他去工作的公司去“实习体验”,接触编程等等,希望可以潜移默化地引起儿子对计算机的兴趣。
而我们不知道的是,那颗人文的种子早已不声不响扎根在儿子的心里很久了。
我们家从孩子小学时候起,就有开家庭会议的习惯。一家三口每天一定会抽出半个小时来聊一聊彼此今天都经历了些什么。儿子会说今天在学校干什么了,有没有什么趣事,有没有什么想要提问的问题。我们则会对他分享各自工作中都做了些什么,发生这些背后的原因等等。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儿子上高中。所以我们非常习惯互相交流,直接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沟通上不会出现什么隔阂。
关于儿子选文科,我们心里其实都有一些预判,但是出于家长的“私心”,我们还是希望他可以去学一些目前看上去就业前景更好,更为实用的专业。
记得11年级开始要IB选课,在最终确定上报选课名单之前的那一周,我和先生各种请儿子去吃大餐,去陪他做他喜欢的事情。某种意义上,我们当时是在急于“讨好”他。希望在选课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我们的意见。
儿子的大餐吃得高兴,爸爸妈妈为他消费他也乐得接受。那一个礼拜过的十分开心,三人也其乐融融。
然而,当我们拿到最终儿子决定的选课名单,之前的我们的幻想还是破灭了:儿子一门我们希望的科目都没有选。
不仅如此,还选了4个HL——这在IB课程中几乎属于定格难度,一般情况下,大家为了最终IB分数可以高一些,都会选择3门HL,再配3门SL。
儿子挑战了“最Hard模式”——一切都说通了,我们的脑子里开始出现之前儿子多次在平时交流中表达的“想学历史”“想学哲学”“想学社会学”的那些话。
拿着那份长长的选课单,我和先生惊讶于儿子的坚决,也对未来他即将选择一条完全在他父母认知之外,没有任何资源与人脉帮到他的,与当今就业市场热门领域毫不相关的人文之路,而感到焦灼。
我们赶紧开了到目前为止最严肃的一场家庭会议。当然,在我们两人苦口婆心,言辞甚至有些激烈的急切劝说外,儿子也非常坦诚地表达了他对历史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规划。语气坚定,眼神闪着光芒。
这次会议,我们当然为儿子坚定的人文信念和成长独立,思想独立的精神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但同时,我和先生都落泪了。
为什么会哭呢?原因好像很复杂,这里面太多滋味了。爸爸对他说了一句话:儿子,作为爸爸妈妈,我们愿意做你成长路上的拐仗,如果我们帮得上忙,我们会觉得非常的荣耀;但如果帮不上忙,我们就默默为你祈祷。”
我们选择接受。我们也真切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
身为父母,不要太执着于自己的热情,我们终究会“败”给孩子。如果TA有热爱,我们选择支持。
在UCL就读历史专业后,儿子如鱼得水。他太向往历史,太向往充满人文思想的英国了。所以融入新环境对他完全不是问题。
他不仅在专业课程中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甚至加入电竞俱乐部带领同学们参加英国的大型电竞赛事。学习之余,他也会像英国那些诗人和文学家那样,在Bar里与人激辩,进行思想碰撞。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也为他感到自豪。
现在,我的儿子在念大三,历史专业未来有很大可能会继续念研究生。前一阵儿儿子还跟我们说,之后也想考虑继续读博。我们对他的经济规划,也自然而然从之前仅规划了三年本科,到现在要预留好之后将近六年的预算。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提醒各位家长,孩子在成长,需求在变化,时代也在变化发展,在经济上一定要想得再长远一些,提前量再打得多一些。——这么看下来,费用不比在国内进行国际化教育的花费少。
消费账单(初步估算):
学费:英国本科三年,以伦敦UCL文科、社会学专业为例,每年学费约在2万5英镑左右;
住宿费:大一可以申请到新生宿舍,学校宿舍费用在270-280镑/周,之后如果和同学们合租共享一个House,搬到稍远一点的地方,住宿费用可以控制在250镑/周;
交通费:住在学校附近可步行,如果住得远一些,交通费也会是一笔开销。以伦敦为例,不同地区(zone)花费不同。每月交通费约在80-150镑/月;
除此之外,餐费、社交费用不记录在内。平均下来一年至少40万人民币左右。
希望我们的家庭故事可以给更多家长带来启发,尽管为人父母的我们可能有自己的期望和计划,但孩子的选择和热情同样重要。
<En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