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即教材,场景即教育”——专访力本设计LBD主持建筑师白鑫

Architect Nicolas Bai: The Teaching Space is a Key Part of Education

文:戴如月   图:受访者提供

想要了解一所心仪的学校,在学校开放日走进校园去近距离观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道理大家都懂,校园开放日也积极预约上了,可是到了那一天,走进校园以后,到底要看什么?怎么看?除了向学校了解升学率、师生比、兴趣班开设情况等,走在校园里面还可以关注哪些地方呢?

 

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考察校园环境

“家长参观校园时,不用带什么专业意识,就用自己的常识,看学校有没有做符合常识的事情。比如设施是被真正用了起来,还是只用于展示,从这就能看出学校有没有真正以人为本。”建筑师白鑫说。白鑫是专注于教育建筑的力本设计(LBD)的创始合伙人和主持建筑师,他从专业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参观校园时要关注的大方向和小细节。

首先是动线设计。白鑫说,学校一天中人流量瞬时增加有几个时间点,分别是上学放学、课间出操以及中午就餐的时候。因此,接送流线、出操流线、就餐流线是否合理是观察一所学校整体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的三个大方向。

以接送流线为例,家长可以在参观时了解一下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时候车要怎么停、孩子上下车是否安全、步行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有没有休息区域,等等。

白鑫结合实际的设计案例介绍说:“在设计的时候只需要把学校的围墙稍微往里凹进去2米,就能留出类似机场停车道或公交车停车岛的区域。日常管理可以依靠电动升降桩,仅在接送时间校车或者家长的车子才能进来。这样的设计既能保障学生的安全,也能为上学增加一种仪式感。”

此外,在上下车处设计雨棚,就能保证即便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孩子们依然可以下车就风雨无阻地走进学校。

在放学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校门口提前站着很多家长翘首以盼,其中不乏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他们长时间站着等待不仅辛苦,还造成了校门口人行道的拥挤无序。白鑫说,在学校围墙边增加一排可以休息的座椅,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出操流线是指从教室到操场去做广播操的路线,要保证在距离操场最远教室的孩子步行到操场的时间不超过8分钟。虽然国际化学校没有做广播操这个环节,但在应急疏散时让学生们尽快到达操场也是同样的思路。

类似的,就餐时间也是校园中人员容易拥挤的时刻。所以在参观校园的时候,也可以了解一下从教室到餐厅的就餐流线是否合理,步行时间和距离是否合理,学校是怎么分层怎么做交通疏导的,等等。

除了从上述三个流线的角度来观察校园以外,还有很多可能会被忽略的细节,例如饮水的地方设置是否合理,卫生间的亮度如何,教室的门把手和窗的设计,教室内外有没有考虑到防止学生奔跑冲撞的设计,还有整个学校中公共空间的比例,以及校园导视系统是否合理有效等等。

“一般来说,公共空间的比例和设计也能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理念。”白鑫从多年的教育建筑设计经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校园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根据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在实际教学场景中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因此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把握细节品质的能力。以导视系统为例,它就直接代表了学校的管理逻辑——导视系统是否有序,是否能够有效指引你,设计是否有美感,教室有没有特殊的VI设计和色彩控制、学生作品的展示是随意张贴还是精妙设计等等,都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要关注校园的空间设计

校园的空间设计,或者我们常说的校园硬件条件,可能并不是通常家长为孩子择校时会考虑的关键因素,比如某所享誉全城的名校,家长们挤破头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很少会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楼不美观、设计不合理,而影响大家的入学热情。

但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名校”呢?在全社会普遍越来越注重全人教育、博雅教育的今天,好学校一定不仅仅只有亮眼的升学成绩而已,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任何一种校园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校园环境,或者说离不开场景,而校园建筑就是场景中的一个硬质的物理空间。在整个校园中用建筑设计来勾勒出场景,用场景再来营造教育氛围。因此白鑫和他的团队总结出了教育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空间即教材,场景即教育。

“我们要强调场景在空间中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它的颜值、外壳和具体功用,更多的是场景营造出来的那个氛围。场景指的是可能在里面发生的,让学校的孩子们自主活动的可能性的氛围营造。”例如,在改造上海某幼儿园的项目中,建筑师在舞台上方设计了天窗,让阳光能够自然照到舞台上,当孩子们看到那里的光线时,就会自发自动地走到那里去表演去玩乐。

“设计的空间应该能有‘自明性’,如果某个地方可以不用解释就吸引人来产生自发行为,就说明这个设计很到位。”比如设计一处校园景观,不是单纯用来让人欣赏里面的一花一草一木,而是在设计时就能够设想出这处景观能够产生什么信息,产生什么行为,孩子们会不会自发来利用起这个空间,是否符合和顺应实际教育场景的使用习惯,从而能够让大家很舒服地主动去适应这个场景。

反过来,好的校园空间设计还能够反作用于教育。谈到通过校园空间设计来减少校园霸凌时,白鑫说:“为什么校园霸凌经常发生在学校的某个墙背后、角落、厕所边上?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死角,就是一个容易‘滋生犯罪’的地方。所以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或者增加角落的照度,来减少这种死角。”在他看来,装摄像头是最后一步,是威慑,而好的空间设计能从一开始就规避这个问题。

教育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立体校园、原生校园、智能校园、绿色校园、有机校园、共同校园、人本校园——这是白鑫及其团队从2015年开始在回访了大量校园设计作品后逐渐总结出的七个未来校园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是给设计师或者学校管理者在规划设计校园时的参考趋势,同时也可以是家长和学生在探校时用来判断校园环境的维度,其中“人本校园”可以说是最接近教育“育人”本质的校园。

立体校园:对当下教育模式、校园文化以及城市发展的积极回应,发掘空间潜力来营造出一个教学功能高效聚集,公共空间多维灵动,校园发展游刃有余的理想校园环境。

原生校园:校园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文化、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造就一种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即便是引进自国外教育品牌的国际学校,在传承原有的国际教育理念的同时,在校园建筑风格上仍然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形成有当地特色的校园环境。

智能校园:以互联网为基础创造出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智能一体化的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在校园环境里进行充分融合。我们在力本设计的办公室里就看到了各类最新的智能教育装备,让设计师可以在实际使用中了解这些智能设备,从而运用到校园空间设计中。

绿色校园:或者说是可持续校园。通过设计降低能耗标准,让资源充分利用,以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校园。

有机校园:学校建筑建成之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使用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有机校园就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未来可能的使用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即可满足使用需求,使得校园空间有弹性和生长性。

共同校园:学校不应该是个孤岛,而是能够向社区开放从而实现资源互动与共享,成为一个师生的、社会的、多样的、永续的、和谐的共同校园。

人本校园: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终的目标。因此校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安全、健康,关注校园的环境、教育理念、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也符合前文提到的,在参观校园环境时,判断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是一个好的校园环境的标准,始终是这所学校有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着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来规划和设计。

“在我的概念里,学校其实应该是背景是画布,孩子们才是上面的色点和色块。学校做得太花了,孩子去哪儿呢?孩子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在那里跳动着活跃着,那才是一幅画。”在建筑师的身份之外,白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一双儿女的家长,这大概也是他能给出这个有趣比喻的原因。

白鑫:力本设计(LBD)的创始合伙人和主持建筑师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