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Labs:在疯狂的升学竞争中,父母该如何保护孩子?

u=1590992617,37567984&fm=21&gp=0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美国常春藤教育 微信号:ivylabs2001

本文将从国际升学导师的角度分析中国学生海外升学压力的主要来源、列出“高危人群”,并给出16条建议以帮助父母在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今,美国大学2020届本科新生录取基本上“大局已定”,而本学年也已经接近尾声。然而,这实在是不太平的一年。

 

香港今年3月在九天内发生七起学生自杀事件,其中有三名中学生,分别为11、12、15岁。据BBC统计,自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算起,香港学生自杀事件累积超过24起。

大陆学生自杀也出现低龄化趋势。2013年,南京一调查显示,有4%的中小学生经常存有自杀的念头,偶尔有自杀念头的也占到了35%。前两三个月,南京外国语学校就有两个中学生相继自杀。

上海的调查结果也不乐观: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这个想法的占到15.23%,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2014年大陆出炉的《教育蓝皮书》显示,学生自杀的大多数原因都是无法承受学习带来的强大压力,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在下半学年考试之前。大陆和香港各界都在反思应试教育和现有升学制度的弊端以及社会上“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的思想。
那把孩子送到美国去上学,就能让他完全逃离压力的魔掌吗?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其实只不过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外一个坑,一个甚至更大的坑。

去年发表在《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接受调研的128位来自美国东岸名牌高中的学生中,有接近半数(49%)的学生都表示“压力山大”,26%表示已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去年底今年初,硅谷诞生地帕罗奥托(Palo Alto)的两所名牌高中,帕罗奥托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林书豪母校)和甘恩高中(Gunn High School),也有好几个学生接连自杀,使创新谷变成了死亡谷。

 

升学压力的主要来源
1 复杂的招生方式

选课、标化考试、活动、文书……申请美国大学要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Taylor Chiu在帕罗奥托高中读九年级时自杀被救

哈佛大学社会学本科、教育学院硕士

(每天起早摸黑地运动、活动、学习。)我累极了。我只记得我那时非常不开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我对此却无能为力。我片刻都无法休息,也无处可逃。
Rod Skinner米尔顿高中(Milton Academy)升学顾问主任

这个(升学)过程,本应该是(学生们)用以探索未来以及发掘那些令他们兴奋和高兴的事物的过程,如今却成了(学生们的)一种负担,一种令人心生畏惧、难以忍受的东西。

美国大学也意识到了这个弊端,于是就有了“扭转趋势”报告,旨在通过制度改革来减轻学生的负担。

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好大学还只是招那么点学生,他们可能变得不那么看重标准化成绩,但这不等于他们心目中“理想学生”的标准有变。

Michael Roth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校长

一旦你(名校)设立了新的标准,人们又会想方设法去迎合,除非你扩招。
2 名校狂热

帕罗奥托地区的升学竞争异常剧烈,主要还是因为当地高知家长对斯坦福等名校的狂热。这种狂热在中国父母中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北上广深以外的城市。这些城市提供国际课程的好学校不如北上广深的那么多,家长和学生能取得的美国大学的相关资讯也较少,故他们会更关注那些名声响亮的大学,而忽略了其他的好选择。

斯坦福大学在U.S. News 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中位列第4位。沃顿商学院在U.S. News的排名为第4位,在福布斯的排名为第7位。

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在U.S. News 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35位。其商学院在U.S. News的排名为第97位,在福布斯的排名为第58位,均不高。图片截图自美国连续剧《亿万》(Billions)。

坊间一大误区就是认为能去像哈佛、耶鲁这样的“一流”学校才是成功,而去大家不熟悉的“二流”学校或甚至没听过名字的学校,无论学校实际上有多好,都是种无言的失败。

然而,父母对卓越的追求也许能令自己充满自豪,但最终代价都让孩子承受了。很多孩子会觉得在学习和升学上有压力,其实是因为他们把家长、老师和同龄人的压力内化成自己的压力了。而很多时候,压力并没能转化为动力。

Madeline Levine儿童心理学家

《优越的代价》(The Price of Privilege)作者

我所接触到的学生都在抱怨他们压力太大还被误解,因此总感觉焦虑、愤怒、伤心和空虚。

申请名校的人数逐年增多,而名校的录取率却逐年下降。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申请人数越高、录取率越低、排名就越高(很多大学甚至通过商业化手段来吸引申请者),而这给中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越大。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Frank Bruni 所著的《上什么大学不代表你将来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书中提到:以《财富》美国500大公司的首10大公司为例,只有一间公司的行政总裁来自长春藤大学;而美国历届总统大部分也不是长春藤毕业生。社会对名校的狂热如中毒,需要解毒。

3 同龄人之间的竞争

即使没有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孩子一不小心也会被卷了进去。可不是吗?换成是你,当看到周围的朋友一上高中就开始准备SAT、上暑假补习班提前学习AP课程、和斯坦福的教授一起做研究,你一点都不着急?就算你不着急,若你的成绩不够拔尖、或者没有做点什么“奇葩”的活动,你很可能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即使他们不嘲笑你,当各自说起自己的学习和活动情况时,你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Carolyn Walworth帕罗奥托高中12年级学生

校董会学生代表

我们完全无法控制自己,最终还是会向那疯狂的竞争滑去……我们已经不是一群正常的青少年了。我们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躯干,存在于这不断繁殖着竞争、仇恨的系统中,这个系统不鼓励团队合作,也不看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我们缺乏诚挚的热情。我们都有病。

有些孩子会因为周围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当学霸总喜欢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样子时——没人愿意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活得这么累,尤其是当其他人看起来都活得很轻松的时候。若不懂得调节或缺少释放的渠道,孩子们往往会把这些压力内化,把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都看成是一种失败

然而,到了这个境地,父母若想让孩子少选些课、少参与些活动啥的,孩子说不定还不干。你若给他们设限,他们反而觉得无所适从。《大西洋公报》说,很多孩子都快患上“斯特哥尔摩综合症”了。

4 录取标准的不可预测性

许多人(包括哈佛等校的一些教授)都认为美国大学的录取和中彩票差不多,即使是最出色的学生想进名校,也得靠运气,因为“好学生”的标准、招生官的素质等等各种复杂因素都在左右着结果。

名校也并不是真的在找所谓“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是想着拼一个“全面发展”的班集,所以校友子女、少数族裔、当年学校碰巧缺少的有某方面学术、艺术或体育特长的学生等等各种都招一点。

Lloyd Thacker美国“教育保护组织”创始人及执行主任

(如今的大学招生方式)不仅通过决定申请者的去向来分配机会,还通过决定在准备、申请和选择大学的过程中哪些因素更重要来分配价值……(如今的大学招生文化)严重扭曲了学生与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太多学生想要超过别人并为此牺牲其个性、健康、快乐及道德原则。

以上四点使得“备战”美国大学(尤其是名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完全成了一个充满焦虑的数字游戏以及一个令人丧失理智、扼杀灵魂的过程——学生们并不是为了大学及今后的人生而学习,他们进入大学前所有的一切努力为的只是被大学录取那短暂的一刻。

抑郁情绪高危人群
1 男生

从各地的数据来看,男生自杀的比率比女生要高(香港去年9月以来的自杀个案中有14名男性,10名女性)。香港曾通过调查一千多名中三学生发现有抑郁倾向的男生比率较女生高出一倍。从帕罗奥托地区的情况来看,亚裔男生的抑郁倾向又要更严重些 。

专家认为,中国家庭普遍对男生的期望更高、要求更多,故男生受到的心理压力更大。而男生普遍受到如“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等中国传统性别气质规范等因素影响,更爱面子,不愿意或不善于把情绪表现出来,不像女生一般喜欢和朋友、家人倾诉。而且男生更倾向于逃避自己的情绪问题,想着坏的事情总会过去,一旦过去也就算了。当男生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令其轻生。所以,家有男孩的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动向,并主动和孩子沟通。(

2 初中生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前耶鲁精神病学副教授 Suniya Luthar 曾发文分析初中生所面临的多重压力:

1)生理:荷尔蒙增多

2)心理:从儿童到少年,变成大哥哥大姐姐

3)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增大

4)思想:总说“我自己来”,但有独立的心,却没独立的胆。

3 富家子弟

Luthar 教授发现,学生家里越富有,这个学校中抽烟、酗酒、嗑药、说谎和偷盗的人数比率就越高,有严重焦虑、抑郁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孩子也越多,且常常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

表面上来看,这些富家子弟衣服好、车好、成绩好、一切都好,但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等功能一片紊乱,完全无法过好青春期。导致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挣钱多的父母平时都更忙,陪伴孩子的时间过少

 

给父母的16条建议
网上论坛用户“帕罗奥托在线”(Palo Alto Online)

要怪就怪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吧。是我们给了孩子太多压力……然而,升学顾问们(会给孩子很多建议)却没人来改变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固然有多种成因,而媒体对学生自杀原因的焦点都放在学业压力上,这确实也和学生们的普遍反映相吻合,故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待孩子学习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父母对孩子既不能逼得太紧,又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那么,父母如何能在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父母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帮助孩子,在和孩子相处时又应该注意什么?以下几点是从各种案例以及我们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建议,在此和各位读者分享。

1
保证孩子拥有足够的睡眠

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时候首先是生理健康问题,而缺乏睡眠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14年时建议高中要在早上八点半之后才开始上课,因为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和缺乏睡眠相关。

帕罗奥托地区的一个叫 Cameron 男生在他的遗书中写到他的死与学校、朋友和家庭无关,没有说任何具体的原因。大家能想到的唯一反常的事情就是 Cameron 似乎从来不睡觉,他总是大半夜还挂在社交网站上。有一次同学问他为什么这么晚还不睡,Cameron 说自己在做作业——当地的孩子就喜欢比谁能通宵学习。

前文提到过的 Taylor Chiu 在自杀被救后去看过心理医生,医生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增加睡眠。Taylor 说因为劳累,自己已经没法把事情想清楚,也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暗无天日的隧道中,而她唯一能看到的光芒就是自我毁灭。

另外,过度劳累不仅增加了自杀几率,还有可能导致猝死。去年11月河南南阳十三中初三男生白天猝死在课堂,今年1月哈师大附中高二男生晚上猝死在家中。

2 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Cameron 的好朋友其实不太相信 Cameron 是因为缺乏睡眠才自杀,因为他觉得 Cameron 的“时间管理能力”一向很好。而有专家发现有不少孩子都说“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得努力学习’这种想法完全把我给控制住了,让我放弃了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孩子们感觉时间不够用,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时间安排好,以至于事情越积越多、继而感觉任务繁多且杂乱、分不清主次、理不清头绪,于是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父母能让孩子看到,他必须做的和想要做的一切都有办法顾及,且自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孩子就能把每一项都做得更舒心,也能更放心地去睡觉。

然而,如果在安排时间的时候发现,时间确实不够用,那就要认真考虑取舍问题了。

3 让孩子明白“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Taylor Chiu 说她曾经觉得很累,但又不想停止任何一项课外活动,因为她的父母一直给她灌输“永不言弃”的思想,同学们也相当鄙视“半途而废的人”。

在 Taylor 吞药自杀被救之后,她认识到她必须承认自身能力和精力的局限性,所以她果断停止了好几项课外活动。庆幸的是她的父母在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对自己的教育观念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高度支持 Taylor 后来所做的选择。

在升学咨询工作当中,Ivy Labs 的升学导师们也听过很多初中生的父母反映,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多,担心他们因为无法分清主次、不懂得取舍,而让自己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可见“选择困难症”在年龄较小的孩子中是个普遍问题,可能是纯粹的兴趣太多,也可能是迫于各种压力。这个时候,父母、老师等若不断向孩子强调“永不言弃”,无疑是火上浇油

父母首先要和孩子对现状进行分析,帮助他选择出少数值得坚持的方向,并向孩子明确说明:他们可以对父母、老师说“不”,他们可以放弃任何他们觉得不值得坚持的东西——如果坚持的代价是生命的话。

拿不到一个奖杯、证书或录取通知并没有什么,生命的结束才是真正的“前功尽弃”;如果大家看不起在活动上半途而废的人,那他们又怎么会看得起在人生上半途而废的人呢?

4 让孩子习惯于解决问题

有多年行业经验的香港临床心理学家赵千媄博士认为,一个人会自杀通常都不是某一个单独的问题导致的,但最终原因就是他感觉自己找不到出路。很多时候自杀者其实只是想从目前面临的痛苦中解脱,而不是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如果有方法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就不会放弃生命。

David Shaffer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绝大部分孩子自杀都是因为他们遇到了难题。与其去谴责教育环境或社会文化,不如多想想在受这样的环境所影响的孩子们如何才能找到自我。父母们能为已经遇到困难的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们一些建议,帮助他们从困局中走出来。

孩子很多时候不愿意去面对一些事情,很可能他并不是纯粹地讨厌做这些事情,而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些事上遇到了困难、失败或心存疑虑,而这些担忧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在这时,父母不应该凭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给孩子的负面情绪找一个理由(正如人们其实并不能主观地把学生遇到学业问题后自杀的原因都归为学习压力),而应当坦诚地和孩子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让孩子觉得自己尝试去做这些事情的话,也不会有“后顾之忧”。

而当一个孩子在谈论自杀、或者留下带有“自杀”字样的纸条、甚至直接扬言要自杀(以威胁父母)时,Shaffer 教授认为,父母不应该马上开始和孩子讨论生死问题,而应该努力去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去体会孩子的心境问问孩子自己希望如何解决此问题,和孩子一起列出一长串可能的解决办法,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而在平时,父母应多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并和孩子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有这样经验的孩子,才不会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选择逃避,并且把“死亡”列为一个逃离的方向。

5 让孩子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精神科医生李厚道指,有自杀念头的人大多都会觉得自己“无用无希望无帮助”。因此,父母很有必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用”,要帮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以及存在的价值。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美国大学招生官非常看重的一点),让孩子明白他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用知识和技能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好,而不是(或不只是)为了自己个人的荣誉或利益。

当孩子表示感到自己没用、没出路时,不妨让他们先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失败和痛苦,而是先去想想他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看到自己已经做出过的或者能做的贡献,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6 让孩子对未来保持探索精神

香港的郑同学说她在中学时晚上会“莫名奇妙的一直哭”,并质疑“为什么十五六岁就要决定我的人生?”上大学后更是一直在想“我不知道整个的意义在哪里,上好中学,考上好大学,然后呢?”

Morton Silverman美国自杀预防资源中心高级科学顾问

父母应该这么回应孩子:“我无法确切地告诉你应该走哪一条路或通过什么方法去达成你的目标,但我会永远支持你并给你所需要的帮助。”

当孩子表示自己因为看不到做某件事情的意义而感到苦恼时,父母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认同他的心情,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他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应该给出过于具体的目标,也不要对人生“成功”或“失败”给出过于单一的判断标准。父母可以在积极的方向上罗列各种可能性,让孩子对未来产生好奇心,并鼓励孩子一步步去探索自己的未来、看看自己究竟能走多远,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总结当初做那件事情的意义。

Esther SheuIvy Labs 国际升学导师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更积极、实在地去看待升学这个过程——不管它有多沉闷、无聊、令人难受,它都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经之路,而这之后的人生将会有很多精彩的可能。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要把眼光放长远,看到“大局”,不要因为一时的迷茫而让思维和情绪受到束缚。
7
要关注、但不要监视孩子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任何时候都能联系上父母,而当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时,父母也能及时出现。大部分的父母也都知道要多关注、多陪伴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如果父母的方法不对,即使一天到晚除了睡觉时间都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身边盘旋,也不一定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有多亲密,相反,很多孩子仍然觉得自己被父母孤立了。

Luthar 教授说,孩子们普遍会觉得父母会监视他们的行为、关注他们如何支配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有的父母总是自相矛盾,他们会说“我所在乎的就只是你能过得快乐”,然而每次一见到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作业做完了吗?”或者“上周那个数学考试成绩怎样?”这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特别不真诚,他们和父母在心理上的距离仍然很遥远。

如果父母想要和孩子聊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问问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有趣的、令他们兴奋的新知识,在哪些科目上遇到了困难、是否找到了解决办法,而不要只表示对成绩的关心

8 学会控制自己的微表情
Julie Lythcott-Haims斯坦福大学前任新生主任

很多孩子都觉得,有些事情,父母嘴上不明说,但总会在表情、言语或行为上流露出来。比如说,孩子在学习或体育上表现得好,父母就表现得很热情,但若表现得不好,父母的脸色就不好看,语气也变得冷淡。于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孩子们学会了向父母隐瞒自己的失败,包括真的失败和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失败。

父母要改变自己的表情,便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失败的态度。

Martha Cabot甘恩高中10年级学生

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多得可笑……我们学校的学生们都会觉得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自己在学习和活动上各项的成绩和进展……其实,就算化学考试什么的偶尔拿个B减,又有什么问题?我们还不是好好的。

此外,父母也应该逐渐从对名校和名牌专业的狂热中抽离出来,认真思考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达到成功的方式和领域也不同。

9 不要把努力和结果联系得过于紧密
Avi Assor本-古里安大学(Ben-Gurio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

我们要对孩子亲切些、热情些,即使是当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时,或甚至是当他们没有努力去取得好成绩时。

我们常常认为,人笨不要紧,但绝对不可以懒。然而,当父母面对犯懒的孩子时,也没有必要马上用苛责和大道理去点醒他,更切忌对孩子说“你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是因为你没有努力。”而是应该保持亲切的态度,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孩子只有被父母的爱所包围着,才能更自由地通过各种“实验”去寻找自我。

Esther SheuIvy Labs 国际升学导师

家长要带着开明、接受的态度看待孩子的失败,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不再喜欢自己。这样会令孩子觉得失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且更有安全感。
10 要对孩子的努力表示欣赏

Taylor Chiu 小时候有一回跟她妈妈说,她的一个同学每得一个A,妈妈就奖励20美金。Taylor 妈妈听过后一副冷漠脸,说道:“我们为什么要给你钱?这是你应该做到的。” Taylor 听了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很多这种“应该做到”的标准完全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且定得特别高。当孩子认为自己无论做得多好都得不到父母的欣赏的话,即使他确实已经做得很好,仍然会有深深的挫败感。

11 表扬孩子时要说出具体原因
Avi Assor本-古里安大学(Ben-Gurio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

父母不要无缘无故地称赞孩子。当孩子在某件事上作出过努力,父母要给予孩子具体、正面的反馈;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在提出批评意见之后也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Assor 教授也指出,如果父母只在孩子表现得特别出色时才表扬孩子、并表现亲切,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且父母把这些条件(例如取得好成绩)看得比孩子本身更重要。

然而,父母也要避免矫枉过正(许多高知父母都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成“虎妈虎爸”,他们相信掌声比责骂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过于频繁的称赞其实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过于看重自己的表现,也未必能比责骂更让孩子感到幸福。

12 不要总把“竞争”挂在嘴边

竞争客观存在,但父母不应有意强调以给孩子营造竞争氛围,这样会给孩子徒增许多无形的压力。孩子需要增加的是“竞争力”,而不是“竞争思想”,况且美国的招生官并不欣赏竞争思想,他们更欣赏友好与合作。

13 不要置孩子于两难境地

当孩子向父母抱怨升学压力时,父母不能简单地回应“读得那么累,那就别读了”等等。其实很多会选择自杀的学生都是“资优生”,他们大多明白父母这种说法并不是一个可能的选择,或者说他们自己其实还心有不甘。父母这一说相当于把孩子从只面对一个困难放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他们在努力做好一切,父母反而因此责怪他们,孩子会感觉不被理解和特别无助。即使是父母真的认为孩子不应该再在某一个科目或活动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也应该耐心地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以及向孩子建议更合适的做法,并和孩子一起展望放弃之后的良好局面。

父母也不要总是在考试前问孩子“有没有信心”。如果孩子说没有信心,他会担心令家长失望;如果他说有信心,又等于把自己的退路给堵住了——那万一还是做不好呢,会不会招父母嘲笑?

14 切忌把自己当成心理医生

即使父母是出于关心,也最好不要问“没有考好是不是因为没有努力?”这种带负面主观判断的问题,也切忌当着孩子的面、像心理医生一样用自己一知半解的育儿理论来分析他的行为,然后硬给他下个诊断结果,例如“我看你这就是(或,你这会不会是)书上说的那种XX症。”这样会令孩子感到父母已经在用有色眼镜看他、在批评他、挖苦他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一些不良表现,最好是让孩子自己来说理由,如果孩子说不出来,那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客观、正面去作分析。

15 切勿对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
Taylor Chiu在帕罗奥托高中读九年级时自杀被救

哈佛大学社会学本科、教育学院硕士

我觉得我一直都在说我压力太大、太累,但我的父母和老师好像完全没把我的话当回事。

香港一中一(初一)男童受到成绩困扰,向父母提出了诸如“想出国读书”等一些父母暂时无法满足的要求,父母当时并没有保持开放的态度及时安抚及开导他,他便于某日早上因不愿起床和母亲争执后跳楼自杀。

有些育儿文章说,对于婴幼儿时期无理取闹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待其慢慢冷静。然而,婴幼儿即使心中有委屈,他们的行为能力不足以做出危险行为,但青少年则不同。

无论何时,父母都要重视孩子的想法,真诚地回应孩子的要求。即使父母不同意孩子的要求,也不能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法,而应该明确地让孩子知道你已经接收到了他要传递的信息,然后通过具体分析来让孩子明白你不同意的理由。否则孩子会感觉很无助,因为父母对自己并不重视、总是无视自己的想法。

16 正确表达对孩子的认同与支持
曾展国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总干事

有些“正面”的人说出的“加油!丶没有不能过的难关!”这类的话,会让被情绪困扰的人更觉得不被了解,因为他已经很累了,他要的是支持和认同。

当孩子被焦虑或抑郁等情绪困扰时,父母不要和孩子们说“要坚强”(特别是“当坚强的男子汉”等等)“明天会更好”之类,不要急于让孩子停止焦虑或抑郁,不要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想法是对是错,也不要急于讲大道理。要首先告诉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已经很清楚你有多难受、也知道要解决这样的状况非常的不容易;告诉他很多人遇到他这样的状况都会有这种感受。

对孩子的表现或想法表示认同,这是父母对待孩子的主要思路之一,在前面也不断提及。否则,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之后的事情那肯定也讲不到一块儿去。当孩子觉得父母也帮不了他,不良情绪必定加重。

在说到自杀时,人们常常说这是“做傻事”。这个用词并不妥当。在父母和孩子谈论自杀时,不适宜用“愚蠢”等消极、贬义的字眼去形容自杀行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逆反心理,另外,如果孩子已有自杀的想法,那相当于直接否定了他的痛苦,他会更觉得父母不理解他,和他不是站在一边,难免会破罐子破摔。

“我每首歌都以数一二三四开头,因为这一数就让我想起数学。数学让我忧郁,这能帮我唱这蓝调(注:英文中Blues是蓝调,而 Blue 有忧郁之意)。”

后记
《大公资讯》:在现代社会,大众都相信:蝼蚁尚且贪生,人怎会无端端寻死?于是,但凡发生自杀案,新闻报道总要“推想”一个理由出来。否则,自杀而没有理由,就像发生命案却找不到凶手,故事没有结局一样,总教人不安。有个理由:无论是厌世自杀,患上抑郁症……等等,不管是真是假,大众便感到心安了!

其实压力来源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学生们极少会直接因为作业太多或太难而选择自杀,大多是因为课业问题所牵扯的其他因素。正如赵千媄博士所说的,学业压力更像是学生自杀的导火线而不是原因。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具体的原因。

Kathleen Blanchard儿子就读于甘恩高中时自杀

孩子们又不是机器人。你没法把他们拆开来看看哪条回路坏了。太复杂了,有太多你不知道、而且永远无法再知道的原因……   我们(做父母的)是不会得到什么真正的“答案”的,我们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

有许多育儿理论更关注如何让孩子“成才”,却让父母舍弃了对孩子最基本的“爱”、忽略了如何呵护这正在成长的小苗。希望以上建议能让父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在促使孩子成才和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之间取得平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