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技产品,家长们是不是不自觉的会涌出一种惆怅感!一方面,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大概会收到一句:别逗了!电子教学早已进入课堂,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已然是阻挡不住的趋势;与此同时,又在焦虑过多的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毕竟,电子科技的世界里五彩缤纷,家长的担忧已不仅仅定格在影响孩子的视力、专注力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干预。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扬名在TEDxKids的演讲中,分析了机器人这一典型的科技产品,以下为黄博士演讲全文。
有一天,我也会变成机器人
小时候,我不想写作业、做家务时,就好希望有一个机器人,把不想做的事情都丢给它。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可是,你知道吗,要造一个像你一样的机器人,得先让他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还要让他知道你所有知道的事情。以现在的科技来说,这件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
不过,在说这些梦想之前,我们先来想想,到底什么是机器人?
是哆啦 A 梦、巴斯光年还是大白?其实没有人可以定义,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算是机器人。
按字面上意思理解,就是用机器做成的人。不过早期的机器人,其实没有那么像人,甚至到了现在,我们还故意把机器人做得不像人,以免人们会感到太害怕呢!机器人的英文是 robot,这个词起源于 1920 年的一个戏剧演出中,用来形容被迫帮人做事的机器所用的名称,听起来真是有点悲伤。
不过现在的机器人确实真的是被迫帮人们做事情,像在一些商场可以看到 pepper在欢迎顾客,更多的机器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正在快速取代人类的工作。
那你想变成机器人吗?先不要想变成机器人,先想想你想要变成钢铁人吗?如果可以像钢铁人一样,人与机器人结合在一起,既有人类的优点,又有机器人的优点,你会吗?
类似钢铁人的实际应用,其实都已经发生。现在就已经有不少人机互动的研究和发明创新,都尝试解读人脑工作,然后用这些解读结果来控制一台电脑,甚至是另一个人。所以在不久的未来,只要在脑中植入晶片,我们就可以不用通过讲话就能够跟别人交流。不要觉得这件事情不可能发生,在瑞典,就已经有公司在员工手臂中植入晶片,员工用晶片来开关门、打卡等等。
这些听起来很方便,也不会真的改变你的样子。如果可以选择让你自己变成机器人,你会吗?变成机器人之后,你只要有足够的电力,就不会感到疲惫,也不需要洗澡、不用吃东西。还有一个最棒的,你不用再读书了,只要把知识储存进你的脑袋,你就什么都会了。
人和机器人大不同?
不过矛盾的是,在我们有机会越来越像机器人的同时,机器人也越来越像人类。
英文有个名词 robot dance,用来形容一个人跳舞僵硬得像是机器人一样;还有以前的电脑语音效果不好,现在他们讲话可不是那样了。
那你觉得我们要怎么区分人和机器人?如果不从外表来做判断的话,你会用什么方式?
1960 年代,后来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阿兰·图灵(Alan Turning),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能不能够思考”来判断这个究竟是人还是机器。他设计了一个模仿游戏,当中有三个角色,一个是提问人、一个是机器、一个是人。提问人可以任意提问,然后通过答复,判断是人还是机器回答的。这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人或机器都可以造假。如果我问你是不是机器人,你会怎么回答?为了隐瞒身份,机器人一定会说自己不是,那怎么证明自己不是呢?
现在大概没有人会质疑机器人会不会思考,Siri 就能够回答问题,Amazon 的声控设备 Echo 更是能帮忙处理大小事,像我会和Echo 说:play some soft jazz (播放一些轻松的爵士乐),它就会根据资料库去播放一个相关的音乐清单,非常准确。
除了会不会思考之外,另一个常被提到的就是机器人有没有情绪。
我们有时候会说,你又不是机器人,为什么没有喜怒哀乐,就是在讽刺机器人没有情绪。机器人有没有情绪,很难去判断。可以肯定的是,机器人可以去分辨区别一些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或是从文字去判断一个人的心情状态。通过编程,我们甚至可以让机器人在察觉一个人伤心难过的时候,做出合宜的行为。
但是,这真的是情绪吗?恐怕不是,因为情绪是一个根据情境评估、过往经验等而连结产生的经验。不是一个按钮,按下“快乐”,就会产生某些特定行为。不过机器人能和人情感交流,就足够了,毕竟拥有七情六欲,对机器人恐怕没啥好处。
另外,机器人缺乏创造力。机器人能够做事情,是通过编程来完成的。即便现在我们在谈人工智能,这些也都仰赖人去制定规则,让运算系统知道当遇上 A 时候要做 BCD 的动作。所以,虽然人类的棋王被人工智能给打败了,这并不表示人工智能就比人类聪明、比人类有创造力,这只是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受限的运算。如果要运算的事物事先还没有制定好运算的规则,也就无法运算。
或许人的创造力也是某种运算的产物,只是我们的运算比较复杂。但还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异,机器人运算在开始后,得到答案就会结束。但是,人类的思考并不会在得到答案或有一个结论之后就结束。就像有时,你一时想不起一个人的名字,然后过了一两个小时、甚至一两天后,脑海中突然浮现了这个人名。所以说,人的思考运算或许不及机器人的快速、缜密,但是我们的脑细胞非常勤劳,会尽其所能地找到最佳答案,否则不会罢休。
孩子,还是当个人吧!
机器人不会做的事,有些不一定是缺点,像没有情绪这件事,有些人会觉得挺好。没错,人在生气时,可能容易犯错;在难过时,可能会提不起精神做事情。但这些不完美,有时候其实是好的。
例如,如果你每次考试都考100分,那你可能就会忘了考100分有多美好,爸爸妈妈也不会觉得你有多厉害,他们会觉得考100分是应该的。
这并非说犯错就好,而是我们要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个体。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有机会坦然面对,甚至积极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都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好好发挥自已的潜能,而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会彼此需要,才会有互动,生命也才有价值。
另外,我们比起机器人更有机会开创无限的可能。机器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现在的机器人又创造了什么?
人工智能或许会剪辑电影的预告片,作曲,甚至会制作海报,但这些并不是跨世代的创新,而是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作。从无到有的发现,可能机器人还没有学会,未来会不会也难说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明创新,但我相信你从小到大,一定有过一些让爸爸妈妈惊讶的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思考还没有僵化,就像一间还没有装潢的房子,相比一间已经有了大型家具的房子,前者就会有比较多可能的变化。
但是创新,并不表示不需要知识,不需要遵守规范,关键要让自己保有弹性,做每件事情都像一个新的开始,再搭配一些经验、知识的积累,就大有可为了。
换句话说,创造力不是天马行空。要让自己有创造力,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多帮自己积累多元的知识。我喜欢跟孩子玩比手画脚的游戏,就是通过自己的动作让别人猜到一个字词的游戏。因为不能讲话,就会想到用各种动作、意象来表达一个概念,有时候反而会有意外发现。
所以,我推荐你们去学习编程,因为编程是一个既有限制又有多种可能性的练习。就像玩费雪探索科技毛毛一样,虽然都是通过改变关节的顺序及排列方式,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也都可以走出截然不同的路线。学习编程的好处更多,因为编程是有机会可以改变世界的!
此外,善加利用你的身体感觉,也会提升你的创造力。我们不是有句话说,跳出框架思考吗?有这样一个研究,他们发现让人们在一个箱子里面思考,相比在箱子外面思考,在箱子外面思考会让人们更有创造力。因为我们的身心是一体的,当你的身体被限制住了,脑子当然会受限。所以,下次觉得自己没创意时,就用身体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或许灵感就会冒出来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人,你才有机会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是很难被完整复制的,就连双胞胎性格也会不同,所以你该勇敢接受自己的样貌,有自己的梦想,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好,你就要做什么,否则你跟机器人有什么差别呢?
孩子,还是别变成机器人吧!
(演讲实录整理自爱贝睿学堂,ID:iBrainBaby)
Leave a Reply